疫情之下 2020英國留學抉擇好了麼

2020-08-27 天道留學

在全球疫情漸次退潮的當下,留學英國還可行嗎?《2019年英國留學生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在英國的留學生人數達10.6萬人(本科以上),增幅高達12%,且低齡化趨勢日益顯著。但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卻讓眾多的中國學生和家長進退兩難,一道哈姆雷特式的難題橫亙在他們面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大英國大學的精英私校校長是怎麼說的吧。



  Q
  新冠疫情,對英國學生返校的影響?
  對於疫情在英國未來的走勢,大家都表示樂觀,相信9月份的新生報到和在校生返校將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全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入境英國已免於隔離,如屆時有國際留學生被要求隔離,學校也在監管和保障方面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將隔離的影響最小化。
  國王學校校長Peter Roberts先生介紹道,最近幾個月英國各大學校與家長保持著頻繁的溝通,很多學校制定了創新的措施以應對疫情,包括24小時醫療中心、配備專業護士等等。希望讓家長們了解英國及校園最真實的情況,放心將孩子送進學校。
  國王學校校長Peter Roberts先生
  英國寄宿學校協會國際辦主任Carolina Nixon女士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風險始終是存在的,疫情只是其中一項。建議家長們還是要看得更長遠些,不要因暫時的疫情耽擱了孩子的教育規劃。
  英國寄宿學校協會國際辦主任Carolina Nixon女士
  Q
  赴英留學的孩子必須要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嗎?
  伍德科特豪斯預備小學校長David Paterson先生認為,英語是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國際學生上寄宿學校最重要的能力,英語水平越好,入學後學習就越輕鬆。
  Carolina女士建議英語能力有限的孩子在來到英國第一年,可以考慮先去國際學習中心接受英語教育、提高語言能力,然後再參與主流課程學習。她強調:
  「就算學生英語再優秀,也可能無法立刻抓住老師在主流課中談到的內容。因為這不止牽涉到語言,還有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
  對此,國王學校校長Peter表示贊同,他認為,通過音樂、戲劇、體育等文化娛樂,以及頻繁的社區互動,可以讓初來英國的孩子快速進入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幫助他們軟著陸。
  Q
  留學英國有沒有最理想的時間點?
  英國教育體系教研學者Larry認為,孩子越早出國,在語言和文化適應方面的能力越強,也可以更快融入當地的學習環境。通常來說,6-13歲是非常適合出國的年齡段。
  David校長解釋道,英國孩子在10到11歲要參加一場關鍵的入學考試,國際生來的越早,越容易在該考試中取得成功,當然也要考慮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前一年,也就是在9到10歲的時候來英國讀寄宿學校,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Q
  英國中學如何選拔學生?
  伍德科特豪斯David校長介紹說,大多數英國初中引入ISEB COMMON PRE-TEST,但通常只作為招生流程的一部分,學生還要參加學術科目測試、面試,並通過相處來判斷是否適合寄宿環境等,同時還須有推薦信。但也有學校,比如像哈羅公學這種申請人數眾多的,會以這個測試作為篩選標準,第一輪測試達到了一定標準,才能夠進入第二輪。
  國王學校校長Peter認為,相比考試,他更看重學生個體以及學生家庭在入學這件事上提供的有效支持。此外,推薦這名學生的機構或者組織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他們更全面了解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們相信疫情是暫時的,對於想要去英國留學的同學可以提前了解和準備,下面是天道留學小編給大家介紹的英國留學面試考察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參考和幫助。
  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認識
  與大陸教育不同,英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面試過程不僅考察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還包括思考問題的能力、表達的邏輯性和簡潔性、個人觀點和價值觀等諸多方面。能否用流利簡潔的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特點,對最終錄取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2。了解學生基本情況或核實
  在錄取過程中,面試官往往會先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核,然後向自己感興趣的申請人發出面試通知。這種面試稱為邀請面試,比一般面試深得多。考生們在面試前仔細閱讀和研究了申請人的材料。他們往往對申請材料的一些細節感興趣,或者對需要核實的部分材料有疑問。
  三。向學生介紹學校
  英國留學諮詢學校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任何一所大學都知道,對於一些優秀的學生來說,他們並不一定會招到他/她,因為其他學校也會向他/她伸出橄欖枝。對一所大學來說,如果它做出錄取決定,但最終學生沒有選擇學校,就會影響大學的排名。因此,很多招生官會在做出最終決定前,儘量向申請人介紹自己的學校,並會考察學生對學校的理解和熱愛。
  英國留學面試會問些什麼問題?
  一。專業相關
  想去英國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經常被問到「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這個問題是為了檢查他們對這個專業的理解。學生可以藉此機會介紹他們所做的相關研究。在申請工程管理時,面試官會問「你在這個專業工作過嗎?」幾乎每個面試官都會問這兩個問題。
  此外,大多數學校都關注申請人的學業表現。面試官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他們一些建議,比如提醒學生加強學習成績差的課程。要知道,英國大學非常重視學生的GPA。學業成績,尤其是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績,對留學英國的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是跨專業申請人,面試官通常會問你為什麼要換專業。如果你只是因為興趣而換專業,這是一個很弱的原因。因此,建議你從自己的經歷和理性的原因開始,比如受到相關專業的人的影響,或者是一些讓你對這個專業有學習動機的事情。
  2。未來規劃相關
  學校想聽聽學生們對未來的計劃和計劃。一方面可以看到學生的個性和愛好,另一方面可以判斷學生和學校是否合適。仔細考慮你的目標,包括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三。彈性相關
  在所有的面試中,最難的是英國的MBA面試。面試官製造了很大的壓力來觀察應聘者的反應。我會問一些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有時還會問一些軍事、時事、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問題。
  四。你還想知道什麼?
  這個問題也代表著面試的結束。你可以私下準備一些問題,但最好不要在學校網站上輕易找到答案,更不要在學校的負面信息上。試著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這樣你就可以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和面試官交流,而不是簡單的「是」和「否」。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英國留學的危情與機遇
    自春節開始,隨著全國疫情的不斷發展,和留學有關的壞消息也如雪片般湧來:各個地區大學延遲開學、託福和雅思考試因疫情停考、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發生的新型肺炎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多國航司暫停往來中國航班,甚至連美國移民相關部門都開始部分拒絕有著有效籤證的國人登機……留學生們先是因疫情停課,再因病毒擴散、安全起見,在學業與返家的兩難之下決定回國。
  • 疫情之下,2020英國留學新政策匯總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宣布脫歐,英國脫歐之後,歐盟學生將不再享有「特權」,而對於中國學生的來說無疑是好消息,有了更多的申請到好學校的機會。事實上,Universities UK發布的2019年留學數據報告中就已經指出,在19年英國大學的國際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23.2%。中國也成為英國高校國際學生的最主要來源地。
  • 疫情之下,英國留學竟有新機遇
    英國大學有望為國際學生再開綠燈,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下,雅思考試取消帶來的影響。那麼,對於原本計劃2020年入學的你來說,是否正在擔心:  各國出入境受限制,籤證中心暫停開放,全國各類語言考試取消……對20年和21年英國大學錄取的影響…是否正在糾結…原本計劃2020年的留學可能變成網課…到底要不要延期申請?
  • 2020英國留學如何抉擇?
    在全球疫情漸次退潮的當下,留學英國還可行嗎?《2019 年英國留學生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在英國的留學生人數達10.6 萬人(本科以上),增幅高達12%,且低齡化趨勢日益顯著。但2020 年,一場新冠疫情,卻讓眾多的中國學生和家長進退兩難,一道哈姆雷特式的難題橫亙在他們面前。
  • 疫情之下,關於英國留學的那些機遇與擔憂
    :各個地區大學延遲開學、託福和雅思考試因疫情停考、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發生的新型肺炎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多國航司暫停往來中國航班,甚至連美國移民相關部門都開始部分拒絕有著有效籤證的國人登機……留學生們先是因疫情停課,再因病毒擴散、安全起見,在學業與返家的兩難之下決定回國。
  • 「後疫情時代」,留學該如何抉擇?
    而今年這樣特殊的時期,在全球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大背景下,不少學生和家長們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在後疫情時代,高考之後的留學該如何抉擇?今年疫情的突然來襲,對許多準備留學和即將留學的家庭造成了影響。6月18日,教育部國際司(港澳臺辦)負責人就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明確表示,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是暫時的。
  • 留學申請季: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留學申請季: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到美國留學是我上大二時做好的決定,本來計劃2019年冬季遞出申請,但當時的英文成績、學術準備等都不夠,就打算2020年春季再遞交申請,雖然一些知名大學的申請截止時間較早,但我選定的幾所大學申請截止時間相對較晚,還能趕得上。」讓李方巖沒想到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赴美國留學、入境都不容易,「那時,我猶豫了,也有些茫然,就擱置了申請計劃。」
  • 留學申請季: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到美國留學是我上大二時做好的決定,本來計劃2019年冬季遞出申請,但當時的英文成績、學術準備等都不夠,就打算2020年春季再遞交申請,雖然一些知名大學的申請截止時間較早,但我選定的幾所大學申請截止時間相對較晚,還能趕得上。」讓李方巖沒想到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赴美國留學、入境都不容易,「那時,我猶豫了,也有些茫然,就擱置了申請計劃。」
  • 留學申請季:全球疫情形勢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留學申請季: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疫情之下 還去留學嗎?
    疫情對留學的影響還在持續。《啟德教育新常態下的留學現狀報告》調研數據顯示,疫情與國際環境疊加的複雜環境中,意向留學生的留學計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31.2%的留學生表示不確定是否推遲留學計劃,16.3%的留學生表示不確定是否繼續留學(其中初中階段的學生較多)。另外,「安全因素」成為2020年中國學生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最為關心的因素之一。
  • 疫情之下 中國學子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根據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顯示,中國僅有4%的受訪者表示將取消留學計劃,48%希望推遲留學。教育水平仍是重要考量因素根據《2020中國留學白皮書》,對擬留學的中國學子來說,留學目的國的教育水平仍然是意向留學人群選擇留學目的國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由於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未來就業受認可程度也成為了該人群在選擇留學國家時的重點考察因素之一。
  • 疫情下的留學——英國留學新機遇
    是時候該考慮下英國留學了最近一則1000多名中國留學生籤證被取消的新聞又刷爆了留學圈,這段時間受疫情以及美國大選的影響,不管是籤證受阻、川普政策朝令夕改…既然美國留學有諸多不確定性,我們何不考慮下申請英國留學?
  • 疫情之下,這就是我最真實的英國留學生活
    本篇作者:高銘南傳國際18級電影電視製作錄取院校:威斯敏斯特大學電視製作專業在家上了兩個月的網課之後,我終於在11月1日到達倫敦,開啟了全新的英國留學。對於我來說,這也將是一次新的挑戰。01 疫情下的英國是如何做好防護措施的?
  • 海外戰「疫」:留學申請季,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如何理性留學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留學申請季: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疫情影響雅思考試接連取消,2020年還能選擇英國留學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英國高校視為語言能力憑證的雅思考試,在中國大陸已經連續4個月沒有進行了。要知道,由於擁有一眾知名高校,英國一直是中國學生最嚮往的出國留學目的地之一,受疫情影響,2020山東高考生還能去英國留學嗎?
  • 疫情下2020英國留學如何抉擇?精準分析後得出結論!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小夥伴們和父母都在疑惑:今年還能順利去英國入學嗎?現在該不該準備留學申請?甚至很多已經拿到offer的小夥伴也在猶豫要不要延期明年再入學…學生和家長可謂是如坐針氈,大家一時間亂了分寸,不知如何是好。但危機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機遇,今天為各位梳理一下思路和建議,希望能夠從容面對。
  • 英國留學:疫情之下英國大學的語言課成績可以延期嗎?
    考慮到英國當前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很多小夥伴擔心無法按時到校就讀,大學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在紛紛推出線上語言課的同時,也有不少學校決定允許學生的語言課成績有效期延期一年,用2020年語言班成績申請2021年9月入學課程。
  •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選擇留學目的院校要慎重
    「到美國留學是我上大二時做好的決定,本來計劃2019年冬季遞出申請,但當時的英文成績、學術準備等都不夠,就打算2020年春季再遞交申請,雖然一些知名大學的申請截止時間較早,但我選定的幾所大學申請截止時間相對較晚,還能趕得上。」讓李方巖沒想到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的計劃,赴美國留學、入境都不容易,「那時,我猶豫了,也有些茫然,就擱置了申請計劃。」
  • 疫情之下,留學之路能否繼續?
    在未來的留學之路上,橫亙在學子面前的不僅有家長及學子對留學目的國疫情的擔憂,還有即使拿到學校的錄取通知但能否順利抵達留學目的國的不確定等。疫情波及下的困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確會對今年以及未來一兩年擬出國留學的人群造成影響,我們對這一兩年的留學形勢持謹慎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