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報部專稿 記者/周詩婕 李森穎 李照
近日,一則「女子買18件衣服旅遊後退貨」的新聞持續發酵。
有網友再度曝出退貨界的又一「套路」:「互幫退貨群」——「這件衣服A買了兩個月穿髒了,讓B幫買一件新的,然後七天內把那件又髒又舊的退回去」。
眾多網友在該微博下留言,「無理由」退貨並非個例↓↓↓
互幫退貨、買真退假、換帳號退貨……荔枝新聞記者調查後發現,退貨界的套路不止於此,有淘寶職業退貨人專做「退貨生意」,形成了一條收入頗豐的「生意鏈條」。
退款不退貨 「職業退貨人」自曝月入五萬
荔枝新聞記者網上搜索發現,在QQ群中,存在不少淘寶退貨退款群,名曰「退款不退貨」,有些需要付費才能加群。
群介紹顯示:淘寶購物不花錢,實力帶徒弟。本群為淘寶僅退款群,退款不退貨,吃掉淘寶所有假貨、來路不明的貨。
荔枝新聞記者通過付費隨機加入了其中一個群。群主告訴荔枝新聞記者,「退款不退貨」的意思就是購買了淘寶某家東西以後,只要抓住了賣家的某些「把柄」,就能夠只退款不退貨,進而在閒魚上賣掉免費得來的貨品,賺取收入。
群主同時對荔枝新聞記者表示,只需要298元,就可以「免費上車」,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包教會。「我手下有一百多個徒弟,都是包教會」。群主向荔枝新聞記者承諾。
「車」是他們的「行話」,用來指代可以成功實踐「退款不退貨」的店鋪連結和商品。
在「退款不退貨」群內,也有群友曬出了自己向小二投訴最新勝利「成果」:
這款耐克aj11,正品售價是2000元左右,一些海外代購價格是1800多,這個店鋪的鞋子低於市場價百分之70,那她拿貨成本可能是300一雙,基本上可以認定是假貨,現在銷量還不斷增高,希望小二明察,不要讓消費者失望,一個淘寶企業店鋪,出售假鞋,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請明察 。
群友往往通過找補賣家的「漏洞」來向淘寶客服投訴。賣家為了規避風險,往往選擇退款了事。
一位群友還向荔枝新聞記者透露,「不一定非要假貨才可以退,正品也可以,拿不出憑證的」,同時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退款記錄」。
當荔枝新聞記者問起如何判斷一家店的東西憑證是否齊全、是否為假貨?群友得意地表示,「所以我會找『車』,不然拿什麼帶人?」
在荔枝新聞記者加入的QQ群中,顯示群友432人。不斷有群友「吆喝」著自己的「車」——
而群公告顯示:本群提供免費車,誰要收費歡迎舉報。
為了讓荔枝新聞記者「入夥」,群主向荔枝新聞記者表示,「收入只能保證大概的5千-2萬之間,具體看你實操,勤快點更多」。
他同時曬出自己的支付寶餘額,自曝自己的收入道,「我一個月也沒多少收入,正常五萬左右」。
售假被投訴三次將被永久查封帳戶賣家:忍了
荔枝新聞記者同時聯繫上了曾經遭遇過「退款不退貨」的賣家。賣家表示,確實曾遭遇過「退款不退貨」的情況,但是忍了。
荔枝新聞記者再詳細問詢,賣家則支支吾吾表示,不清楚,別問我。
根據淘寶規則,淘寶網針對出售假冒、盜版商品實行「三振出局」制,即賣家每次出售假冒、盜版商品的行為記為一次,若同一賣家出售假冒、盜版商品的次數累計達三次的,則將被永久查封帳戶。
如何判定賣家是否售假呢? 根據《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第八十一條和八十三條的規定,買家主張假冒商品的,賣家應當按要求提供廠家的經銷憑證、報關單據(進口商品)、產品合格證、商業發票、執行標準等相關憑證以證明商品來源或出廠合規。賣家已提供以上憑證的,買家應當按要求提供品牌權利人出具的假冒商品鑑定報告、司法機關的生效法律文書等有效憑證證明系假冒商品。
2017年,淘寶調整了《淘寶平臺爭議處理規則》,將買家的申訴行為也限制在「生活消費」,對於「非生活消費」類的投訴給出明確的規定,規避「職業退款不退貨」——
非生活消費所需包括但不限於:
1、同一帳戶購買數量顯著異於正常生活消費所需的;
2、使用或組織多個帳戶進行大量購買的;
3、經營所需購買的;
4、明知或應知為假冒商品但仍然購買並以此要求退款的,視為非生活消費。
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層面,阿里相關人員向荔枝新聞記者透露,判定通常由客服完成,客服往往會根據已有經驗,從買家的交易、信譽等情況綜合判斷。
消保委:違背了公平交易和基本公序良俗
對於這類「退款不退貨」現象,消保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荔枝新聞記者,首先,雖然買家知假買假,但是如果其行為並不違背相關法律及電商平臺關於退款退貨的規定,本著「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精神,其索賠依然有據可依。但是從市場交易原則和道德層面來說,這樣的行為違背了公平交易和基本公序良俗。
而在5月10日剛剛公布的《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與舉報處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不是為生活消費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投訴將不予受理。對投訴人、舉報人不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或者制止違法行為為目的,濫用權利,反覆、大量、惡意地提出投訴舉報,滋擾市場監管部門正常工作的,市場監管部門將從嚴把握其投訴舉報的受理標準。在業內看來,這就為「職業打假人」堵上了藉此牟利的大門。
「退款不退貨」讓退貨界的「套路」浮出水面,當然也暴露出店家經營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故意「打假」固然不妥,「售假」漏洞也不得不補,平臺方監管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