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荻花秋瑟瑟,閒雲潭影日悠悠。
出自清·阮元,上句取自唐人白居易《琵琶行》詩「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下句集自唐人王勃《滕王閣》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兩句雖皆集自前人名句,卻妙合自然,寫盡了秋日百花洲的美景,讀後不禁讓人神往不已。
似霧中花,似風前雪,似雨餘雲。
出自宋·周晉《柳梢青》詞。詩句以比喻修辭法寫春天楊花漫天飛舞的情狀,讓人由花、雪、雲的形態聯想開去,大大擴張了詩句的意象內涵,提升了詩句的審美價值。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
出自宋·吳文英《浣溪沙》詞。前句寫柳絮伴隨春雨飄落無聲之景,後句寫浮雲飄飄而時遮月影之狀。「春墮淚」,是比喻,是說春雨淅瀝而下猶如人流淚,表達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內含對春天即將過去的深深嘆息之情。「月含羞」,是擬人的寫法,將月亮人格化,不僅暗點出月亮時被浮雲遮去的事實,也使所寫的月亮形象人格化,讓人頓生無限的聯想,迅速將其與嬌羞的少女形象聯繫起來。
鳥飛雲水裡,人語櫓聲中。
出自宋·陳師道《泛淮》。詩句描寫鳥飛雲間,而倒映於水中;舟行水上,櫓聲伴著人聲的景象,表現的是一種泛舟淮水之上的輕鬆快樂之情。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出自南朝梁·吳均《山中雜詩三首》之一。詩句描寫山中居所位置之高。
雲開孤鳥出,浪起白鷗沉。
出自唐·朱慶餘《留別盧玄休歸荊門》。鳥,指白鷗。詩句描寫鷗鳥高飛沖天、搏擊風浪的情景。
露帶山花落,雲隨野水流。
出自唐·張喬《送蜀客》。詩句描寫落花含露、流水映雲的景象。寫景之中有抒情,落花含露與流水映雲,都含有豐富的意象,與送別朋友的依依之情相關。花含「露」,那是眼淚的象徵;流水映雲,那是依依不捨的意境。
鳥聲雲裡出,樹影浪中搖。
出自南朝陳·江總《侍宴玄武觀》。詩句描寫鳥飛雲裡、樹映水中的景象。「雲裡出」,言鳥飛得高,看不見鳥,只聽到雲裡傳出的鳥聲。「浪中搖」,言樹映於水中的情狀,不直接寫樹,而透過水中倒影寫樹,遂將水樹融為一體,給人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
出自唐·岑參《感遇》。柯,樹枝。青松高大挺拔,悽厲的秋風也難以動搖其根本。「拂雲」、「百丈」,都是誇張之辭,意在渲染強調青松的高大。此句表面是寫景,實則是借松樹而抒發對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的高潔之士的禮讚之情。
魚在深泉鳥在雲,從來只得影相親。
出自唐·項斯《贈別》。詩句以鳥投影在水,將天上之鳥與水中之魚聯繫起來,由此天上地下融為一體,水光鳥影與魚互動,從而將畫面寫活,顯得意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