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智慧型手機可以診斷這些健康問題了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方便了 智慧型手機可以診斷這些健康問題了

  先進的攝像頭、運動傳感器、面部識別、自然語言算法和人工智慧開始允許智慧型手機充當醫療助理。它們可用於分析人類的健康數據,並作為先進的實驗室設備,改善全球數百萬人的幸福安康。

  管理健康的最強大的工具已經掌握在你的手中了。智慧型手機配備了攝像頭、加速度計、快速處理能力和無限制訪問的網際網路數據,現在可以用來診斷多種健康問題。

  多家研究機構已經將智慧型手機轉變為顯微鏡、心電監護儀和震顫探測器等形式。一些應用程式甚至通過收集數據來預測一個人的自殺風險。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它正成為流行的醫療保健工具,可以診斷出以下健康問題,從而挽救住在遠離先進醫療技術地區的人們的生命。

  一

  10秒內檢測出愛滋病病毒

  2017年,全世界有近37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或愛滋病。早期診斷可以挽救生命,獲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使預期壽命延長10年,嬰兒死亡率降低76%,防止疾病從孕婦傳染給嬰兒。

  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種一次性傳感器,將它插入智慧型手機,就能在10秒內檢測出愛滋病病毒。這種傳感器是一種特殊的計算機晶片,它含有微小的通道,允許液體(如血液)流動。通道的內部覆蓋著對愛滋病有特殊反應的顆粒。當病人的血液被添加到通道中時,如果血液呈HIV陽性,顆粒就會產生反應。這種反應由傳感器檢測,傳感器向安裝在智慧型手機上的程序發送電信號,並將結果顯示給醫生。

  

  準確診斷瘧疾

  瘧疾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經常被誤診。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說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各不相同,包括臨床工作者缺乏經驗和無法做出準確的診斷。在這種疾病不常見的國家,醫護人員可能不會考慮檢測這種疾病。在瘧疾很常見的國家,一些攜帶者對這種疾病有足夠的免疫力,以至於他們沒有表現出症狀。

  最近,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光學智能瘧疾診斷設備。通過在智慧型手機鏡頭前放置一個小玻璃球,研究人員能夠將該設備改造成顯微鏡,使物體放大8.5倍。手機內置的變焦功能進一步提高了放大率,足以檢測載玻片上的紅細胞。瘧疾病毒出現在感染的細胞中,像一個被顏色較輕的環包圍的黑點。

  

  診斷小兒呼吸道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稱,急性呼吸道疾病是全世界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款由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醫生研發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通過分析兒童咳嗽的聲音來診斷急性呼吸道疾病。

  這款名為ResAppDx的應用程式最終可能取代X射線、CT掃描、肺活量測定、血液和痰檢測。開發人員目前正在通過臨床試驗運行該應用程式,以評估其有效性並改進其算法。

  

  收集數據來診斷帕金森病

  全球有1000多萬人患有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的症狀包括肌肉震顫、運動緩慢和肢體僵硬,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加重。因此,這種疾病通常是在病情進展後才被診斷出來的。

  由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協調的一項由歐盟資助的名為「I-預測」的研究項目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可以與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和健身手環合作,跟蹤各種生物線索,這些線索加總在一起,可以顯示疾病的發病情況。語音特徵、手的穩定性、照片中的面部表情以及簡訊的情感內容都是在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收集的。為了保護隱私,使用加密技術將用戶名替換為編碼的標識號。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收集5000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數據最終將被用於建立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程序,該程序可以警告人們他們可能正在患上這種疾病。該項目還提供遊戲,以幫助改善病人的飲食、情緒和身體狀態,以及寫作和交談的能力。

  

  測量血流量

  在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胃旁路手術或腎透析等手術之前,醫生通常會確定血液在病人動脈中的流動情況。

  艾倫試驗要求受檢者握緊拳頭,檢查者同時緊壓其腕部的橈動脈和尺動脈,這時受檢者鬆開拳頭,其手掌部由於血液供應被阻斷變得蒼白。然後繼續壓迫橈動脈,鬆開尺動脈恢復其血液供應,這時手掌應迅速(5秒內)恢復紅潤。說明受檢者的橈動脈、尺動脈間有完善的側支循環,在橈動脈血供消失的條件下不影響手部血供,為艾倫試驗陰性;反之,如果在5秒內不能恢復紅潤,則為該試驗陽性。

  2018年5月,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一款名為「即時心率」的免費iPhone應用程式,可以比艾倫試驗更準確地分析一個人食指內的血流量。這款應用程式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工作指示燈和鏡頭。軟體分析一個人的手指反射光,並尋找顏色和亮度的變化,以解釋他們的脈搏變化。在這項涉及438人的研究中,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的診斷準確率為94%,而艾倫試驗的準確率為84%。

  

  在線眼科檢查

  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現在是如此先進,以至於它們能被改造以進行眼科檢查。一些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可攜式眼科檢查應用程式,因為這些國家獲得昂貴設備和眼科檢查專業人員的機會有限。

  幾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目前進行了在線眼科檢查,它使用手機或電腦的攝像頭來確定正確的處方,測試病人對光線的敏感性,並檢測色盲和散光。美國眼科學會稱智慧型手機眼科檢查最適合那些只想更新處方的18到39歲的人。由於在線測試無法診斷像青光眼或白內障這樣的眼科疾病,因此還是要面對面地去看眼科醫生。

  

  防止自殺

  美國疾控中心稱,自殺是美國第十大死因,新的分析顯示自殺人數正在上升。雖然各種因素可能表明誰處於危險之中,但沒有明確的方法來確定某人何時會企圖自殺。

  智慧型手機能提供實時的機會來感知當前的風險因素,並介入阻止這種行為。包括哈佛大學和範德比爾特大學在內的幾個研究團隊正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從自殺風險企圖高的志願者那裡收集詳細的信息。參與者被要求全天通過簡訊回答問題,有些人還被要求佩戴感應器來監控他們的日常活動和睡眠水平。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廣泛的人群中收集特定的、對時間敏感的數據,然後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算法來觀察人類無法看到的模式。科學家們在此基礎之上就可以建立程序,將那些面臨直接風險的人標記出來,允許技術和旁人及時幹預。

  文/王萌

相關焦點

  • 「熱點追蹤」方便實用Mobile Healthy!聊聊用手機診斷疾病那些事
    小編琢磨著,原本只是普通感冒的病人因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感染而去醫院確診期間被感染也是個嚴重的問題。假如我們在家裡隔離時每天可以用常見的電子設備(比如智慧型手機)自行確診,那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減輕醫療負擔。畢竟即使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也達到了55%,在我們國家普及率更高,基本人手一臺。今天小編就說說移動健康,Mobile Healthy!
  • 老年人健康碼實際使用現狀:有智慧型手機也用不方便,便利性需進一步...
    老年人健康碼實際使用現狀:有智慧型手機也用不方便,便利性需進一步增強  Evelyn Zhang • 2020-11-29
  • 沒智慧型手機的老人怎麼用健康碼?湖南多項舉措方便老人、兒童順利出行
    不僅是在地鐵,在公交車等其他公共場合,同樣有老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犯了難」。沒有電子健康碼就真的一拒了之?專家認為這折射出當地公共服務存在缺陷。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長沙在內的不少城市推出了紙質健康碼等一系列補充措施。
  • 健康使用智慧型手機技巧總結,讓您更健康地使用智慧型手機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快速發展,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不斷快速增長,據權威機構預計2020年我國智慧型手機用戶將達到7.817億人,比2019年增長4.46%以上。隨著人們生活智能化和智慧型手機的逐步完善,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 Sense Glucose智能耳環 血糖監測創口更小使用更方便
    打開APP Sense Glucose智能耳環 血糖監測創口更小使用更方便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10 16:40:33
  • 重視低齡學生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問題
    縣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倡議重視低齡學生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問題       本報訊(記者 黃蓉萍)昨日下午,在縣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體代表發出倡議,重視低齡學生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問題。
  • 拍張照就可診斷有無遺傳病 世界智能大會用科技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未來網記者朱延生 攝)關起房門,假裝自己正在寫作業,實際上是拿起手機偷偷玩遊戲。聽到了家長的敲門聲,迅速藏起了手機,等撲空的家長走之後,又從書底下拿出手機……這樣的場景或許不少有孩子的家長都不會陌生。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的N1展區,360公司一款外形酷似樂高積木玩具的純白路由器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 LMD的智慧型手機集成e-Checkup?系統使醫療級精度個人健康監測成為現實
    無需外接設備即可測量血壓、體溫和另外3種生命體徵 瑞士洛桑 -- (美國商業資訊) -- Leman Micro Devices (LMD)是受監管的消費者醫療保健產品開發商,得到行動裝置行業主要廠商的支持,該公司宣布,e-Checkup™現已準備就緒,可集成到新一代智慧型手機中。醫療級精度的健康監測可綁定新款智慧型手機,對所有人免費。
  • 保護隱私智能檢測手機!這項不花錢的OPPO服務快get下
    作為平時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電子設備,智慧型手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性更高。可手機畢竟是一種易損耗設備,使用的時間久了難免會常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比如充電異常、信號太弱等。
  • 未來手機有望可以實現自測皮膚病
    現在市場上的可穿戴智能產品和醫療儀器都呈可攜式發展,智能手環、能測血氧、血糖、血壓都體現出智能產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說給予的便捷和佔有的地位,健康產品越來越可攜式發展。《Nature》雜誌在封面發表一篇文章:利用深度學習算法診斷皮膚癌,準確度達到91%,可以與醫生比肩。
  • 智能健康硬體:圖財害命的騙局
    如果說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是玩概念忽悠消費者的騙局,那麼智能健康硬體恐怕是圖財害命的騙局了。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一結論是危言聳聽,對現有的智能健康硬體產品做一個全面分析後,估計大多數人會感到毛麼悚然。智能健康硬體產品類別中,智慧型手機和智能手環是主流,智能水杯和智能頸椎環等不過是小眾產品。
  • 春雨自診平臺實現智能診斷
    科學家們一直有一個夢想,有朝一日可以用機器來代替醫生為患者看病,就像IBM的智慧機器人Watson現在醫療領域所作的嘗試那樣。但現實情況是,患者個體千差萬別,目前的人工智慧水平最大程度上也只是幫助患者自查,而不是替代醫生的診療過程。
  • 手機不在身邊也不怕,GarminMove系列智能手錶可以一鍵支付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全面普及,手機支付也越來越流行,大家出門基本上都不帶現金了。通常,我們進行戶外運動時,並不會隨身攜帶手機,那麼中途如果有購買商品的需求,就無法支付。佳明通過這隻短片告訴我們,手機不在身邊也不怕,有了GarminMove系列智能手錶,就可以輕鬆一鍵支付。 GarminMove系列智能手錶所搭載的Garmin Pay,使用了NFC感應技術,是一種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
  • 分析患者咳嗽聲特點,手機軟體可精確診斷呼吸系統疾病
    科技日報北京6月10日電,據近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呼吸研究》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科學家結合了機器學習與臨床醫學,使得內嵌在一個智慧型手機應用(APP)中的自動分析技術,能以高準確率診斷呼吸系統疾病,而這對於人類醫生來說也非易事
  • 方便快捷的電子火車票,這些人可能無法使用,還得需要擔心手機問題
    小編認為電子車票給人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人們不必再拘泥於小小的紙質車票上了,對於平時大手大腳的朋友很有幫助,甚至不用擔心車票被偷。查票的時候不需要再到處翻找車票。而且還節省了紙質的消耗。雖然目前在海南實行,但小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普及到全國。
  • 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發出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檢測膽固醇含量的智慧卡配件
    為了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叫做智慧卡(smartCARD)的小工具,用戶可以利用自己的iPhone手機快速地檢測出膽固醇含量。該智能smartCARD(smartphone Cholesterol Application for Rapid Diagnostics)設備上面有一個插槽,可將標準測試條插在上面。
  • 老人不會用「健康碼」、智慧型手機怎麼辦?國家發話了!
    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
  • 智能穿戴手錶輔助個人健康管理,商務風格的dido E23測評
    現如今智能穿戴一詞時常在許多場合聽到,比如像華為、小米和OPPO這樣的國內手機廠商在它們各自新品手機發布時都會帶上一些其他產品發布,而智能穿戴手錶便是其中的一款產品。在筆者深入了解它們產品的特性後,我倒覺得這些產品更像是「電子手錶」的升級版,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傳感器,便可以監測心率或每日的運動量。
  • 【解密】商湯科技AI賦能 助力醫療圖像智能診斷;Apple Watch或將...
    1、【專利解密】商湯科技AI賦能 助力醫療圖像智能診斷2、蘋果新專利曝光:Apple Watch或將支持血壓監測3、realme新機外觀曝光!開孔屏加橢圓形後置相機設計但是醫療影像一般通過各種射線等拍攝的非表層的結構,局限於拍攝技術可能有些組織以及器官的邊界很模糊,醫療人員根據這種原始圖像模糊的低精度的圖像無法精確診斷。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商湯科技在18年8月9日申請了一項名為「醫療影像處理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80903956.0),申請人為北京市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Nature子刊】智慧型手機的內置攝像頭可檢測Ⅱ型糖尿病,準確率超過...
    導言:全球目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超過4.5億人,但還有很多前期糖尿病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糖尿病患者早期無症狀,這使得診斷更加困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近日,《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項概念驗證原型,通過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就可以診斷出Ⅱ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