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氣溫隨著一場場降雪日趨降低。12月1日早上,伴著料峭寒風,永昌縣朱王堡鎮又開始飄起雪來,但清河敬老院的老人們卻別有一番興致,三五成群聚在溫暖如春的活動室裡,下起象棋來。
活動室裡光是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三四個,老人們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腰板硬朗。大家說起張禎都讚不絕口,「咱們清河人能獲得全國勞動模範,這不僅是他的榮譽,更是全市人民的榮譽。」
找到自己為社會奉獻的目標,張禎是幸福的。他賺得多,花得也多。他用大量心血回饋社會,從黃髮孩童到耄耋老人,許多人都得到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實實在在的好處。
一
張禎的產業往大了說也能算得上富甲一方,但往小了說也就是在朱王堡鎮頗有影響,出了清河,便談不上規模了。十裡八鄉知道企業家張禎的人不多,但知道慈善家張禎的人可一點兒也不少。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群眾是我永遠的依靠和後盾。只有辦好大家共同受益的事情,自己的事業才有希望。」張禎是從一開始就在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滕會霞是一名鄉村幼兒教師。20年前,流泉村沒有一所幼兒園,村裡的孩子想要上學,就必須到7公裡外的朱王堡鎮上。當年剛20出頭的滕會霞想在流泉村辦一所幼兒園,讓小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一是為自己學有所用,二也是為流泉造福。但一沒資金、二沒場地,她只能將這個念頭擱淺下來。
但張禎卻主動找上了門。
「村裡不能沒有幼兒園!」張禎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拿出2萬多元,為滕會霞租用場地,修建校舍,購置設施。流泉村的第一所幼兒園規模不大,設備也算不上先進,但就像一粒星光,足以照亮流泉村的未來。
隨著張禎的產業從村裡發展到鎮上,張禎的慈善之路也「修」到了朱王堡鎮。
2013年,他投資600萬元在鎮上新建了綠洲西苑幼兒園。幼兒園基礎設施完善,辦學質量高,入學兒童達180餘名,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鄉村民辦幼兒園。而張禎也沒有忘記那名立志為流泉村解決兒童入學難問題的老師,「愛孩子才能辦起好學校」,滕會霞受聘成了這所幼兒園的園長。
張禎把幼兒園選址在綠洲西苑小區門口,馬路對面就是勤奮綠洲實業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幼兒園規模雖大,但卻從未盈利,每年反倒貼進去十多萬元,但張禎卻沒有因此減少對幼兒園的投入。
二
鼓勵農民創業,推動鄉村振興, 為返鄉農民創造興業環境。2015年,張禎在朱王堡鎮修建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基地,並免除三年的租金及水電暖等費用。現在,創業示範基地裡300餘間鋪面幾乎全都啟用,直接帶動朱王堡青年返鄉就業近1000人。
張生銀是勤奮農機廠的「1號員工」,二十多年來,他從當初張禎研發「勤奮牌」播肥機時的一名焊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副經理。在創業示範基地修好之後,他也承租了一間鋪面,平時他忙於公司事務時,鋪面就由妻子打理。兩口子一年下來收入也有15萬元。
普通人的就業問題解決了,張禎就將目光放在了弱勢群體——殘疾人的身上。張禎在鎮上建立了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僱用了周邊的18名殘疾人在他名下的企業工作。
12月2日,記者在採訪中遇到了正在天頤醫養康復中心給人按摩的康偉國。今年27歲的他是水源鎮宋家溝村人,患有視力和肢體殘疾,畢業後一直在內蒙古務工。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他選擇回家鄉工作,張禎為他提供食宿,月薪2000元。
多年來,張禎先後出資160多萬元用於精準扶貧和社會公益,為村社鋪路架燈、架設自來水、建設文化廣場、農耕文化博物館等。2017年,流泉村獲得「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解決了兒童入學和青年就業,張禎的目光又投向了農村養老。2017年,他投資3600多萬元,建起了全省首家非營利性的「公助民建」鄉村敬老院——清河敬老院,目前已入住鄉村留守和孤寡老人130餘人。
敬老院的院長趙登慶回憶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人。2017年敬老院建成伊始,一位老奶奶搬了進來,飲食起居有專門安排,生病不適有專人照料,平時也有人陪她解悶。今年6月,97歲高齡的她安詳離世。她的兒女說:「非常感謝張禎辦的敬老院,讓我老媽在這兒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4年!」
今年88歲的李子蘭老人原來在金川區城裡生活,他聊起天來思路清晰、毫不含糊,2019年,他選擇回到清河敬老院安度晚年。「敬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我在這裡啥都不用操心,生活得也很好。」提起張禎,他豎起了大拇指:「張總是個閒不住的人,他沒有私利,創業賺來的錢都用在了幫助鄉親上。」
張禎將辦企業時的好點子用在了辦敬老院上,老人患病後的治療、救助一直是老大難問題,他就在敬老院裡面修建了天頤醫養康復中心,聘用了金昌、武威等地的醫生,購置了CT、核磁共振等專業的醫療設備,建了專門的手術室。這樣的醫療條件堪稱「豪華」,莫說一般的鄉鎮衛生所,即便是在永昌縣,也能排得進「第一梯隊」裡面。
這種「醫養結合」的全方位養老服務,即便在全省範圍內,也是首家。
在商場上精明的張禎在賺到錢後,做了很多不那麼「精明」的事。
張禎說:「如果把幼兒園和敬老院當作一種買賣或者一筆生意,那肯定是賠錢,但是在我的眼中,這是一番事業!教育好家鄉的下一代,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教,才對得起黨和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對得起清河的父老鄉親!」
20多年來,張禎一直是慈善事業的鋪路人,這條路從流泉到朱王堡,從幼兒到老人,張禎反哺桑梓,為家鄉人民修起了一條康莊坦途。
文、圖/ 記者 胡文軍 運主倫 常建哲
視頻/ 記者 常建哲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身邊的榜樣】金昌企業家張禎飲水思源造福桑梓,鄉親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