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和《管理世界》雜誌聯合主辦的「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質性研究論壇(2013)」暨「第七屆中國人民大學管理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召開。本屆論壇以「動態環境下的中國企業管理」為主題,涵蓋主題報告、工作坊、分論壇和圓桌討論等多種形式。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等海內外105餘所院校的3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一年度會議。
本屆論壇在11月8日(正式會議前)首次開設小型工作坊,邀請專家對部分投稿文章進行深入點評,為參會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此外,為感謝歷年來來自海內外的審稿人對案例論壇審稿工作的支持,本屆論壇在評獎環節新增「最佳審稿人」的評選,鼓勵更多的審稿人對文章做出認真、中肯的評審。
參加本次論壇的嘉賓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李一軍教授、《管理世界》副總編尚增健教授、《管理科學學報》執行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張維教授、《管理學報》編輯部副主任楊妍女士。
此外,本次論壇邀請了多位海外著名學者進行主題報告和工作坊,包括案例研究的資深學者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Allen S.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的Sam Garg教授,他們帶來了演講和對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度剖析。馮氏集團華南首席代表兼總經理、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林至穎先生參加論壇並做報告,帶來了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範例,不僅開拓了學者們進行案例研究的思路,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學者關注基於企業實踐的案例研究。
(圖1 論壇會場)
論壇開幕式
11月9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黨委副書記黃江明副教授宣布論壇開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商學院院長、論壇組織委員會主任伊志宏教授致開幕辭。伊志宏副校長代表主辦方向蒞臨論壇的嘉賓及海內外專家學者表示了歡迎和衷心感謝。她指出,今年論壇的舉行恰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希望此次大會出臺的改革政策能使政治制度環境對企業越來越友好,基於中國文化制度環境的企業管理實踐和理論能為世界、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圖2 伊志宏副校長致開幕辭)
伊志宏副校長同時提到,此次論壇收到了來自103所海內外院校的136篇稿件,多達117位專家參與評審工作。「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質性研究論壇」的成功舉辦離不開《管理世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各兄弟院校的參與。「我們希望各位學者在論壇這個平臺上,依託於案例和質性研究的載體,收穫對商業管理現實的質感理解和深刻的理論構建,引領商業管理研究的潮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李一軍教授在嘉賓致辭中,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向論壇的召開表示了祝賀。李一軍副主任回顧了親歷的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評價「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質性研究論壇」已經成為企業管理案例研究的高層次學術交流的平臺。他提出,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多樣性因素的影響都將對管理研究提出更多命題和更大挑戰,也必將推動管理科學研究向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深入的方向迅速發展。
(圖3 李一軍副主任致辭)
李一軍副主任再次指出,案例研究,特別是基於中國本土特色企業管理實踐的總結及在此基礎上的理論探索,是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李一軍副主任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表達了對以中國管理實踐經驗為基礎、由我國學者提出的原創性管理科學理論的深切期待。
主題報告
在論壇主題報告環節,來自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Allen S. Lee教授首先為大家帶來題為「北美商科研究中錯把統計當嚴謹的現象:中國應該追隨還是引領新方向?(Mistaking Statistics for Rigor in American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Should China Follow, or Lead in a New Direction?)」的主題報告。當Lee教授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時,就以定性研究為科學基礎開始了研究生涯,並在過去25年時間裡,一直都是定性研究的支持者,更是一直倡導用嚴格的規範來做定性研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北美商科的研究長期以來以定量研究為尊,尤其是統計研究,認為只有統計才意味著嚴謹。Lee教授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他以物理學和商科的研究為例,說明統計研究的嚴謹性只是指統計分析方法本身嚴謹,而理論或者運用理論的解釋卻未必是嚴謹的。Lee教授又以數理邏輯推理說明大的樣本規模並不意味著普適性。針對單案例研究不具備普適性的批判論調,Lee教授解釋了單案例研究普適化的途徑。最後,Lee教授指出,北美商科研究採用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的「自然科學」方法,其本質目的是描述和解釋已經存在的世界,適用於自然科學研究,而商科研究更應該使用與之對應的「人工科學」方法來探尋和創造新的事物,Lee教授以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和設計研究(design research)為例說明了「人工方法」的特別之處。Lee教授倡議年輕並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商科研究莫要盲目追隨北美,更應該選擇「人工科學」的定性和案例研究方式,這樣做不僅更有前途,而且對中國和世界的商科更有益處。
經歷百年發展,並在1995-2008年間8次入選哈佛商學院案例的馮氏集團由其華南首席代表兼總經理林至穎先生在會上作了「百年馮氏:從華南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消費品商貿集團」的主題報告,介紹和分享馮氏集團在供應鏈管理和企業管理中的經驗。林至穎先生首先介紹了馮氏集團的歷史沿革、公司架構、業務發展及產品現狀,接著介紹了馮氏集團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治理模式及戰略核心規劃,最後結合公司案例介紹了供應鏈管理中的經驗。林至穎先生指出,作為一家年營業額超過210億美元的百年企業,馮氏集團的核心能力就在於供應鏈管理,無論是貿易、分銷業務還是零售業務,企業都注重提供全面和全流程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在供應鏈管理中,公司堅持以消費者和市場需求為動力,專注於核心業務、非核心業務外包,致力於改善夥伴企業關係,優化信息系統;與此同時,注重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供應鏈整合和無疆界生產,實現產品增值在研發、生產、銷售中的合理分配。公司通過高效的、全局與區域並舉的供應鏈管理,實現了快速穩定地運營。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毛基業教授為大家帶來了第三場主題報告——「案例研究的道與術的反思—歸納邏輯與理論基礎」。毛基業教授指出,從案例論壇的投稿情況來看,本土案例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主要進步還是「術」(即案例研究規範)的改進,而「道」(即理論構建水平)還有待提高。他強調,「道」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標題和摘要過於籠統、引言和結論輕描淡寫;研究問題不明確、與案例不匹配,或者提了問題也沒有答覆;案例選擇(理論抽樣)與研究問題的不相匹配;數據薄弱、原始數據呈現不足;最後給出研究結論也是缺乏理論指引的簡單歸納。毛基業教授進一步指出,做出理論貢獻可以用兩種途徑,一是演繹邏輯,如定量研究,二是歸納邏輯,案例研究正是這種途徑。最後,毛基業教授總結了案例之道,即三個對話:與文獻對話,即回顧已知與未知,找出缺口(或製造矛盾),然後通過案例研究來填補缺口、做出貢獻;與實踐對話,即從實踐中找到有趣的現象(現有理論無法解釋),而研究結論也能指導實踐;與理論對話,即通過在一定理論(原理論或/和與現象有一定擬合度的新基礎理論)引導之下的系統性歸納,得到新理論。
(圖4 左起 Allen S.Lee、林至穎、毛基業)
工作坊
工作坊環節,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Sam Garg教授作了「通過多案例研究構建理論」(Building Theory From Multiple Case Studies )的報告。報告伊始,Garg教授就對什麼是「理論構建」進行了定義,即通過研究對某一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性關係。理論構建有三種途徑:純理論推理、通過數學(math)確保內部效度的定量研究法、通過數據(data)確保內部效度的歸納案例研究法。Garg教授指出,多案例研究在理論的普適性、新穎性、準確性和可檢驗性方面提供了一些原則和測量方法,並且與單案例研究相比較具備一些特殊的優勢,例如:能夠看到區別於異質性細節的統一模式;能夠較高質量抽象、定義和測量構念;結論更具一般性。通過Eisenhardt 教授的「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1989,AMR),Garg教授向我們展示了多案例研究的步驟。最後,Garg教授總結了一篇多案例研究論文的構成,主要包括:引言、理論背景、研究方法(包括理論抽樣、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研究結論展示(以所得新理論為框架)、總結。
隨後,來自加拿大Western University,Ivey Business School的李姣女士以「顛覆常規:案例教學在中國」為題為與會者帶來了第二場工作坊。李姣女士將Case method 與 Lecture兩種教學方法進行對比,指出通過案例運用實踐、討論的方式學習管理理論與應用,能夠提供給學生真實的管理情景,讓學生如同決策者一樣分析、處理問題,積累管理經驗,提高管理能力。此外,李姣女士詳細介紹了案例教學的要點,包括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案例的來源和選取等,對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和課堂討論也進行了講解。
11月10日上午,Allen S. Lee教授結合視頻和PPT做了關於「實證案例研究,解釋性研究和紮根理論研究等的嚴謹性」報告。報告以美國醫療現狀的案例視頻為開篇,介紹如何設計質性研究。Lee教授認為,做質性研究,需要借鑑邏輯學的思維方式,並斷定推理(Abductive)邏輯是用於理論構建的。他結合實證案例研究的文獻,指出做實證案例研究時,應該採用的是證偽邏輯。而在談到解釋性研究時,Lee教授用自己理解 「三民主義」為例,道出了解釋性研究實施原則的是:不斷對比和解讀研究對象,最終發掘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Lee教授認為紮根理論的關鍵在於尋找和發掘編碼背後構念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編碼本身。報告最後,Lee教授還強調了將文化和社會結構融入研究的重要性,並給出了質性研究嚴謹性來源於演繹邏輯的結論。
(圖5 上排左起 Sam Garg、李姣 下排 工作坊現場 )
與管理學期刊編輯對話
作為每屆論壇的亮點,「與管理學期刊編輯對話」於9日晚17:30在逸夫會議中心第二報告廳舉行。《管理世界》副總編輯尚增健教授、《管理科學學報》執行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張維教授、《管理學報》編輯部副主任楊妍女士、《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前沿》主編毛基業教授四位管理學期刊編輯與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向在座師生介紹了頂級期刊的評審流程及投稿需要注意的一些關鍵問題,並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互動。
(圖6 管理學期刊資深編輯同與會者近距離交流)
最佳論文和最佳審稿人評選
10日上午,人民大學商學院黨委副書記黃江明副教授向大會通報了本屆論壇論文評審流程和最佳論文、最佳審稿人評選結果。本屆論壇共收到136篇參會稿件,最終收錄論文集75篇。在此基礎上,最終評選出最佳論文9篇、最佳審稿人3位。
來自浙江大學的魏江、應瑛、劉洋的論文「研發網絡分散化、組織學習順序與創新績效:比較案例研究」等九篇論文被評為本屆論壇的最佳論文,中國科學院的周江華、浙江萬裡學院的彭新敏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霞被評為本屆論壇的最佳審稿人。《管理世界》副總編尚增健教授和毛基業教授為最佳論文作者和最佳審稿人頒發了獎盃。
(圖7 上起 黃江明副教授通報評選結果、最佳審稿人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最佳論文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分論壇及圓桌討論
分論壇報告和圓桌討論圍繞戰略管理、組織與人力資源、公司財務、創業與創新、社會責任與組織治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等七大主題展開,為與會代表提供了更深入交流的平臺。每個分論壇和圓桌討論都有不同學者針對相應的論文作報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並和與會者在問答環節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11月10日下午,本屆論壇完成各項既定日程目標後閉幕。與會代表與國內外擁有豐富案例研究、質性研究及案例教學方面經驗的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並了解了頂級學術期刊對案例論文發表的標準與要求。參會代表還向論壇主辦方提供了很多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