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慧老師最近看到臺灣花蓮又一次的地震了,具體情況就來跟著老師一起看下吧!還能帶你梳理一遍臺灣地理知識!
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西瀕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臺灣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連南海,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間相距約600公裡。臺灣海峽東西最不超過400公裡,最窄處約130公裡,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臺灣島最西端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東經119度18分03秒),最東端位於宜蘭縣赤尾嶼東端(東經124度34分30秒),最南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巖南端(北緯21度45分25秒),最北到宜蘭縣黃尾嶼北端(北緯25度56分30秒)。
多島之省
臺灣省包括臺灣本島和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63個島嶼,是一個多島之省。臺灣島形狀如一紡錘,南北間長約394公裡,東西南最大寬度為144公裡,全島面積35873平方公裡。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包括臺灣省本身及臺灣當局所控的福建省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約36006平方公裡。
臺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山地面積佔了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王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像條條巨龍蜿蜓起伏,自東北至西南伏臥在臺灣島上,統稱為臺灣山脈。全島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
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縱貫中部,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地勢。高山多集中於中部偏東,形成東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勢下降,最後在西部海岸地區形成廣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達臺灣南端的鵝鑾鼻,縱貫臺灣本島南北中央,成為全島的脊梁和分水嶺,有「臺灣屋脊」之稱,將臺灣全島分為東小、西大的不對稱的兩部分。中央山脈全長270公裡,東西寬80公裡。
玉山山脈在雪山山脈的南面,西南走向,北端隔濁水溪上遊與雪山山脈緊鄰,南端至屏東平原北部,全長約120公裡。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全島和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玉山山頂終年積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稱為「玉山」。
雪山山脈又稱次高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側,全長180公裡,主峰海拔3884米,是臺灣第二高峰。阿里山脈是臺灣島最西邊的一條山脈,海岸山脈則是臺灣島最多東邊的山脈。此外,在臺灣島北端還有一個自成體系的大屯火山群,由10多座圓錐形火山體組成。
臺灣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達200座之多。其中玉山(臺灣第一高峰)、雪山(臺灣第二高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脈北端最高峰)與大武山(中央山脈南端最高峰)有「臺灣五嶽」之稱。
臺灣島多丘陵
丘陵和臺地分布在五大山系與平原過渡的山麓地帶,從臺北盆地周緣至恆春半島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佔臺灣島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有四個,即基隆竹南丘陵、嘉義丘陵、豐原丘陵和恆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為臺灣島最大的丘陵。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達臺中豐原一帶,東緣雪山山脈的北麓和西麓,西抵臺灣島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慄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組成,是臺灣最大的丘陵區。嘉義丘陵位於阿里山脈前,北起濁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東,屬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豐原丘陵位於上述兩丘陵區之間,豐原經臺中至南投一線以西,為西部丘陵地帶最寬部分,東西呈半圓形,伸入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之間,為臺灣本島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區。恆春丘陵,位於恆春半島,中央山脈至此成平緩的南北向背斜,山勢逐漸向兩側低落,西部與屏東平原相接。
除丘陵之外,在臺灣島北部至中部丘陵西側,還零星分布一些地勢較丘陵低平的臺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桃園、中壢、湖口、后里、大肚與八卦等臺地,高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
平原與盆地
臺灣平原和盆地數量不多,面積較小,僅佔全島面積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與臺東縱谷平原。嘉南平原也稱臺南平原,北起彰化縣濁水溪的南岸,向南至高雄縣下淡水溪的西岸,面積約4450平方公裡,為臺灣最大平原。屏東平原位於臺灣島南部,面積1160平方公裡,是臺灣島第二大平原。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位於臺灣島東北部,面積約320平方公裡,是臺灣東部開發最早的地區。臺東縱谷平原位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山巒之間,面積約700平方公裡。此外,臺灣島北部沿海還有一些面積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衝積平原、苗慄衝積平原和彰化平原等。
臺灣的盆地較平原面積更小,數量也少。較大的盆地主要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與埔裡盆地群。臺北盆地位於臺灣島北部,盆地東南兩側為雪山山脈的餘脈形成的丘陵所環繞,北以大屯火山群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觀音山和林口臺地圍繞,盆地形態完整,近似一個三角形,面積240平方公裡,僅次於臺中盆地,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地方。臺中盆地位於臺灣島中部,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濁水溪,東鄰豐原經霧峰至草屯一線的斷層,西至大肚臺地和八卦臺地的東緣,面積400平方公裡,是臺灣島最大的盆地。埔裡盆地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埔裡陷落區,位於南投縣境內濁水溪中遊及大肚溪上遊和北港溪之間,分布有十幾個大小不等、南北對列、由群山圍繞的陷落盆地,統稱為埔裡盆地群。其中以埔裡盆地面積最大,約42平方公裡;魚池盆地次之,面積約21平方公裡。
臺灣雖然平原與盆地面積有限,但一向是臺灣最重要的農業區和居民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全省約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與盆地。
形態各異的海岸
臺灣省是一個島嶼省份,島嶼眾多,海岸線長。臺灣本島海岸線就有1566公裡,包括了東部、北部、西部與南部等四個不同海岸。東部斷層海岸,以臺灣島東北角的臺北縣三貂角的萊萊鼻為起點,向南延伸,經宜蘭、花蓮、臺東直至屏東的九棚,全長380公裡。整段海岸大致平直,瀕臨太平洋,除宜蘭平原、花蓮平原、臺東平原臨海的邊緣具有隆起海岸的特點外,大部分海岸因斷層作用,陡直岸壁緊貼海岸,共有4段斷層海岸組成,是典型的斷層海岸。
北部海岸,西起臺灣島西北角淡水河入海口北岸的油車口,向北經富貴角再折向東至三貂角的萊萊鼻,全長約85公裡。北部海岸東臨太平洋,北迎東海,西依臺灣海峽,屬隆起海岸。北海岸地區是標準的海蝕地形,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灣相間,奇石怪巖,極具旅遊觀賞價值。
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向南延伸至屏東縣西部的枋寮,全長約410公裡,瀕臨臺灣海峽,為沉積隆起海岸。與東部海岸相比,西部海岸面臨淺海,連接沿海平原,因此整段海岸單調平直,地勢緩斜。在風向、風力和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旺盛的堆積,沙灘綿長,海岸不斷向西部海洋延伸。
南部海岸,自屏東枋寮向南,經過臺灣島南端的貓鼻頭和鵝鑾鼻,再折向北至九棚,西臨臺灣海峽,南接南海,東瀕太平洋,全長264公裡,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密集的河流與湖泊
臺灣島河川眾多,水網密集,但受地形、地質結構與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河流流程短,水勢湍急,險灘瀑布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
臺灣共有大小河流約150條,總長度42000公裡,平均每平方公裡擁有1.17米長的河流,是我國水網最密集地區之一。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成為臺灣島水系與河流的重要分水嶺,其東部和河流注入太平洋或東海,西部河流則注入臺灣海峽。較長的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東部河流均不超過100公裡。
臺灣本島主要河流有19條,長度在100公裡以上的有6條,分別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與大肚溪。濁水溪為臺灣第一大河流,全長186.4公裡,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的武嶺,流域面積為4324平方公裡。高屏溪又名下淡水河,全長170.9公裡,是臺灣第二大河流,發源於玉山山脈東麓和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山西麓,流域面積3256平方公裡。淡水河全長158.7公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是臺灣第三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面積為2705平方公裡。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西麓,全長140.2公裡,流域面積1272平方公裡。曾文溪全長138.5公裡,流域面積為1212平方公裡。大肚溪又名烏溪,全長116.8公裡,是臺灣第六大河,流域面積2072平方公裡。
臺灣湖泊相對較少,並多進行了人工改造,成為人工湖,即水庫,兼有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公共用水與觀光旅遊等多種功能。臺灣的湖泊和水庫的分布,受水系影響明顯,也呈西多東少的特點。臺灣較大的湖泊和水庫約90個,分布在東部的只有花蓮縣境內的鯉魚潭、光復湖,臺東縣的大埤池,宜蘭縣的龍潭湖、梅花湖等9個,其餘均分布在西部。
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 村,湖面海拔750米,面積900多公頃,水位最深46米。湖中有一小島,此島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狀似上弦月,故名日月潭。這裡是臺灣最負盛名的風景旅遊區,翠山碧湖,風光旖旎,早在清代就被稱為臺灣「八景」之一。
臺灣水庫興建較早,目前計有40個左右的水庫,主要有曾文水庫、石門水庫、澄清湖、德基水庫與青草湖等。臺灣興建最早的水庫為臺南縣新化鎮的虎頭埤水庫,也是一著名的風景區。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水庫是曾文溪,又稱大禹潭,位於曾文溪上遊,嘉義縣大埔鄉境內,蓄水量為7億多立方米,滿水時水域面積為1700公頃,灌溉面積7.6萬平方公裡,是臺南地區最主要的灌溉水源。
高溫多雨的氣候
臺灣島南北狹長,四周流域廣闊,北回歸線恰好橫穿島的中部偏南地區,北部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氣候。從平地到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形成了在同一時空內熱、溫、寒三帶兼有的氣候特點。同時,臺灣在氣候上受海洋和大陸兩方面的影響雖均較強烈,但海洋性氣候明顯,整體上呈現高溫、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
氣溫與日照
臺灣平地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3.6度。其中,北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2度,南部約攝氏25度,南北平均溫度冬季相差攝氏5度左右,夏季差異不大。全省平地夏長冬短,南部則長夏無冬。每年4月以後,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上的時間長達8個月。最熱的6-9月,平均氣溫達攝氏27至28度。12月至次年3月為冬季,各地平均氣溫在攝氏15至16度以上,平均最低氣溫高於攝氏11度。
臺灣冬季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東北季風盛行,但受到北上的太洋洋北赤道曖流制約。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西南季風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受到中央山脈阻擋。
臺灣山地氣溫的垂直變化遠大於南北氣溫的變化,氣溫隨山勢的增高而降低。北部地區山地是每升高海拔100米,氣溫約降低攝氏0.6度;中南部地區是每升高海拔100米,氣溫約降低攝氏0.5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冬季可見積雪。玉山山頂的年平均氣溫僅攝氏3.8度。
臺灣日照充足。平地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100小時,中部山區平均小於1000小時,北部和南部平均為1500至1700小時,中部臺中平均為2454小時,南部的臺南達2619小時。
臺灣平地高溫和充足的日照,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植被分布呈多樣性的垂直變化,植物種類繁多。臺灣年日照時數受降水分布和地形影響,高山少於平地。平地部分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00小時,中部山區平均小於1000小時。北部及東部少於中南部,北部和東部平均維為1500至700小時,中部臺中年平均為2454小時,南部以臺南的2619小時為全省最多,北部以宜蘭、基降、蘇澳1200至1400小時為最少。
降水與溫度
臺灣是我國雨量最豐沛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折合水量達900億立方米,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3倍。
臺灣降水量的分布特徵是:山地降水量較平地多;平地中,近山地的邊緣地區又較遠離山區為多;東部平地較西部平地多。中部山區歷年平均降水量多在3000毫米左右,平地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東部平地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3000毫米之間。西部平地以北部基隆最多,每年降水量可達3600毫米。
臺灣的少雨區位於西部大甲溪以南、曾文水庫以北,即嘉南平原的中西部。其中,彰化縣的竹塘,32年平均年降水量超過1183毫米,鹿港13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258毫米。
臺灣降水的季節分布與季風、地形密切相關,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雨量的季節性變化有所不同。夏季西南季風盛行,但風力較弱,各地氣溫普遍升高,空氣中水汽增多,對流作用強烈,雷雨天氣多。又因多颱風,給全省帶來大量降水。冬季(10月至次年3月),東北季風盛行,大陸南下的冷氣團經東海帶來豐富的水汽進入臺灣島,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形成雨季,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
臺灣各地雨日與年降水量頗為一致,即降水量多,雨日也多。雨日分布的特點是:山地多於平地,東部多於西部,全島自北向南遞減,各月之間降水量的變化自北向南遞增。降水強度(單位時間的降水量)除北部的基隆四季較平均外,全島其他地區普遍是夏季大於冬季。其中,北部地區降水強度季節性變化較小,中南部和東部季節性變化較大。臺灣降水量雖充沛,但由於地區性和季節性分布的差異,各地仍有不同程度的旱期。降水雖是臺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但異常降水又經常帶來嚴重的水災。
臺灣相對溼度較高,變化小,年平均相對溼度大都在78-85%之間。夏季各月,除北產的淡水、基隆、臺北等相對溼度在80%以下,其他地區相對溼度均在80%以上。冬季各月,則以臺灣東部與南部地區的相對溼度較低,約為75%,其他地區遠離在80%以上。中部山區的相對溼度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四季均在80%左右。
季風與颱風
臺灣在氣候上處於亞洲地區大陸氣團與海洋氣團進退消長的接觸地帶,全年多有季風,夏季多颱風,對全島氣候影響甚大。
臺灣冬季受東北季風盛行,夏季西南季風盛行。在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東南季風轉換期間,大陸氣團與海洋氣流之間相互消長,氣旋活躍,給臺灣地區帶來的風,稱為「過渡旋風」。其風向多變,常形成旋風驟雨。在夏季西南風盛行時,臺灣易發生龍捲風。
臺灣是我國東南沿海遭受颱風侵襲最多的地區之一。主要颱風源有兩個,一個是自太平洋經菲律賓群島以東洋面向西北行進的颱風,二是自南海中部北上偏向東北行進的颱風。每年颱風侵襲的時間最早始於4月下旬,最晚終於11月下旬,長達半年時間,尤其以7-9月最多。多發的颱風常給臺灣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損失。
臺灣高溫、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光熱、風能等氣候資源及水資源相對豐富,不僅為各類生物的繁衍和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為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臺灣的氣候可分為七種類型,即東北部溫曖溼潤氣候,西部溫暖冬季寡雨氣候,西南部熱帶冬季寡雨氣候,東部熱帶雨林氣候,東南部熱帶季風氣候,中部中低海拔山地溫暖溼潤氣候,中部高山區冬季寡雨寒冷氣候。
臺灣氣象部門根據各地氣候特點,將臺灣島劃分為9個農業氣候區,即東北區、西北區、中彰區、雲嘉區、西南區、南部區、東岸區、東部山區與中部山區,以利發揮各地氣候資源的優勢,避免和減少氣候上的不利因素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多樣化的資源與物產
臺灣除能源資源較貧乏處,森林資源、生物資源、漁業資源、水力資源等較為豐富,因而臺灣有寶島之稱。
礦產資源
臺灣礦產資源與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相比,種類單一,儲量不豐。目前,臺灣島發現的礦產資源約有110餘種,具實際開發價值的不過20多種,其中部分有價值的礦藏經長期開採,儲量大幅減少,有的已經枯竭,因此臺灣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和儲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臺灣礦產資源可分為能源、金屬和非金屬三大類。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地熱等。其中煤的開發利用較早,目前已逐漸枯竭,儲量僅約1億噸,年產量不足1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是臺灣較重要的能源礦藏,目前已完成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勘探面積超過500平方公裡,到1999年探明石油儲量為3億多升,天然氣儲量約107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西部及臺灣海峽。地熱資源相對豐富,已發現的溫泉多達90餘處,其中較具經濟開發價值的十多處,主要分布在北部大屯山火山群地區。
臺灣金屬礦藏種類相對較多,但儲量不多。已探明較有開發價值的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等,另外還有錳、鈦、鋯、獨居石、汞、鎳與鉻等礦藏。金礦是臺灣最重要的金屬礦藏,目前探明的儲量約580萬噸,多為金與銀或銅的共生礦。銅礦儲量也較豐,約為470萬噸。鐵礦較貧乏,總儲量約200萬噸。其他金融礦藏儲量更少,所需金屬礦產主要靠大量進口。
臺灣非金屬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儲量豐富。經濟價值較高與儲量較多者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砂石、長石、蛇紋石、滑石、石棉、雲母與硫磺等。其中,大理石是臺灣諸量最豐富的非金屬礦藏,儲量近3000億噸。
另外,臺灣尚有海鹽和寶石等礦藏。臺灣海鹽曬制始於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大陸移民將曬制海鹽的方法傳至臺灣,在臺灣島北起嘉義沿海、南至臺南沿海,相繼建立了北門、布袋、七股等鹽場。此後,臺灣曬鹽業得到發展。
臺灣寶石礦主要是指軟玉,分布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與西林地區。在蛇紋石層中,含有少部分軟玉帶,早期儲量約60萬噸,現在已大幅萎縮。品種主要有藍石、貓眼石、翠玉等,統稱為「臺灣玉」,其色澤精美,為世界名玉之一。
生物資源
臺灣地處亞熱帶,植物資源與生物資源豐富,從平原、丘陵至高山,可以同時呈現出熱帶、溫帶和亞寒帶的植物景觀,因此臺灣島被稱為「天然植物園」。依1998年臺灣公布的最新調查,目前臺灣植物種類總計10438種,特有種1139種,原生物種保育類334種。其中,維管束植物4228種(被子植物3600種,裸子植物28種,蕨類植物600種),苔蘚植物1100種,真菌3800種,地衣700種,藻類植物(海藻)600種。
臺灣的植物生態群落可分為海岸植物群落、平原及低丘陵地帶植物群落和山地植物群落。按物種關係則可分為臺灣島本區和恆春半島區。臺灣島植物種類包括疏林群系、森林群系與苔原群系三個群系。疏林群系是界於森林與草原的中間型群系,樹木矮小而零落,下層植物多與樹木層同高,主要分布於大安溪與北港溪之西的海岸地帶與澎湖列島地區。森林群系是臺灣分布最廣的植物群系,主要包括七類森林群落,即海岸林群落、熱帶雨林群落、硫磺泉植物群落、亞熱帶與暖溫帶雨林群落、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落、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落與亞高山針葉樹林群落。苔原群系分布於臺灣高山林木線以上至雪線之間。
森林資源是臺灣最具規模的生物資源,天然森林覆蓋面積曾佔全島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相當於江、淅、閩三省的森林覆蓋面積的總和。如今全島的森林面積約為186萬公頃,佔全島土地面積的52%,是中國森林覆蓋率最大的省份。林木種類繁多,近4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300多種,是亞洲知名的天然植物園。在臺灣森林資源面積中,熱帶林佔56%,亞熱帶林佔31%,溫帶林佔11%,寒帶林佔2%左右。按林木種類分,闊葉林、竹林分布最廣,兩者約佔全島森林面積的69%;闊葉、針葉混和林約佔9%。臺灣最知名的林木為樟樹,樟樹數量居世界之冠,用樟樹提煉的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0%。經濟價值較高的林木則是被稱為「臺灣五木」的油杉、肖楠、臺灣杉、紅檜與巒大杉,均是世界著名的優質良材。臺北的太平山、臺中的八仙山與嘉義的阿里山,是臺灣三大著名林區。
臺灣種植和裁培的作物種類在百種以上。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梁、甘薯、大豆等;經濟作物包括甘蔗、茶葉、花生、芝麻、菸草、棉花、蘇麻、劍麻、香茅草等。其中,早年稻米、甘蔗、茶葉並稱為「臺灣三寶」。蔬菜種類多樣,四季生長,常年不斷,從普通的白菜、西紅柿、黃瓜,到竹筍、蘆筍、蓮藕,以及本地特產山葵、牛蒡、黃鵪菜、九層塔等,種類繁多。良好的氣候條件使得臺灣的水果種類繁多,四季不斷。常見的水果有香蕉、菠蘿、柑桔、龍眼、木瓜、芒果、番石榴、蓮霧、人參果、酪梨、仙桃、百香果、香瓜梨等。
臺灣溫暖溼潤的氣候,豐富的植物群系,為動物的繁衍和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依1984年出版的《臺灣脊椎動物志》資料記載,不包括魚類等海洋生物,臺灣動物共有6大類356科,14935種。1998年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則顯示,臺灣動物種數合計25151種,特有種11195種,原生種保育類174種。主要野生動物有臺灣黑熊、雲豹、臺灣長鬃山羊、獼猴、梅花鹿、山麂、穿山甲、飛鼠、蛇晰、山椒魚、水鹿等。飼養的家畜家禽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火雞等。棲息的鳥類有酒紅朱雀、慄背林鴝、媒山雀、紅頭山雀、蘭鷳與黑長尾雉等。在臺灣眾多的動物、島類、昆蟲中,最有名的是蝴蝶,計有10科,400多種,臺灣因而被稱為「蝴蝶王國」。
海洋漁類資源。據統計,臺灣海域共有魚類191科,597屬,1276種,還有蝦、蟹以及各種藻類、貝類、珊瑚等,因而被稱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場」。
臺灣有經濟價值的捕撈魚類有20多種,佔重要地位的有鮪魚(金槍魚)、鯔魚、鰹魚、黃花魚、白帶魚、旗魚、鯛魚等。海藻類主要有石花菜、海苔、雞冠菜與海人草等,其中以石花菜最為重要。臺灣珊瑚非常知名,產量曾佔世界市場的80%左右,而被稱為「珊瑚王國」。
自然保護區
為保護臺灣的生物資源與動植物,臺灣加強了保護工作,先後建立了18處自然保留區、11個沿海保護區、8處野生動物保護區與24個公有林自然保護區。其中,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指定保護的珍貴稀有植物11種,動物23種。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指定的島內外保育類野生動物1900多種。1986年以來,臺灣先後設立的18處自然保留區,分別為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坪林臺灣油杉自然保留區、鴛鴦湖自然保留區、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苗慄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澎湖玄武巖自然保留區、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出雲山自然保護區、臺東紅葉村臺灣蘇鐵自然保留區、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大武臺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與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等。1981年以來設立的8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分別為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溪流魷類保護區、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臺北市中興橋華中橋野生動物保護區、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澎湖縣望安島綠龜產卵棲地保護區、大肚溪口水鴨保護區與基隆市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水力資源
臺灣雨量充沛,河川眾多,加上受地形影響,大多數河流河床多階地,流經許多峽谷,形成河流落差大,水勢湍急,因此蘊藏的水力資源豐富。據統計,全島河川水力蘊藏最高達530萬千瓦,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在臺灣的河川中,有水力蘊藏的河流共有25條,其中大甲溪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148萬千瓦,居臺灣各河流之首。其次是濁水溪,水力蘊藏量約136萬千瓦。這兩大河流的水力蘊藏量佔了全島的一半左右。其他超過10萬千瓦的河流主要有淡水河、秀姑巒溪、高屏溪、立霧溪、花蓮溪、烏溪、和平溪、曾文溪、卑南溪等。臺灣在主要河流上建起了水力發電站,如在大甲溪先後建成德基、青山、谷關與天輪等多個水力發最站。
臺灣水力資源分布,受河流水系分布的影響,蘊西藏量呈現多西多東少的狀況,西部水系的水力資源約佔全島總蘊西藏量的73.2%,東部水系佔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