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東協國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也遭受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的衝擊,東協各國所長期營造的大國平衡、地區穩定和經濟發展局面一度面臨「失序、失穩、失衡」之憂。面對嚴峻的形勢,東協國家與中國積極加強溝通,大力倡導互利共贏,著力維護和平穩定,共同維護了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大局穩定與經濟發展局面。
過去的一年,美國利用疫情、南海局勢和經貿議題持續挑動東協國家對華關係,甚至逼迫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面對美戰略施壓,東協國家一方面謹慎回應,另一方面堅定秉持對話合作的立場。
2020年6月,東協峰會發表主席聲明,重申「維護一個開放、包容、透明和基於規則的地區架構的重要性」,強調繼續加強和提升東協領導的各項機制所發揮的互相促進和協同作用。8月8日,東協外長發表《維護東南亞和平穩定重要性》聯合聲明,敦促各方呼籲加強互信,通過對話、共贏合作和務實的信心建設,創造和平環境,保障可持續增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題為《瀕危的亞洲世紀——美中對抗的危害》的文章,明確表示「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經濟都和中美兩國緊密相連,並且不願意在兩國之間選邊站……中美能否求同存異,建立互信關係,將是亞洲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這個時代面對的根本問題」,表達了地區國家不希望地區動蕩、對抗的強烈願望。
與此同時,東協國家克服外部阻力,大力倡導多邊對話合作,持續推動多邊主義、自由貿易。
第一,積極推動地區抗疫合作。面對疫情,東協快速啟動了七大區域醫療合作機制,注重與域外夥伴國分享信息、共商對策,顯示了團結一致應對危機的決心、能力和韌性。2020年4月,東協召開「東協+3」應對新冠疫情領導人特別峰會,提出用好清邁倡議多邊化,並向夥伴國提議共撥資金建立「新冠病毒東協應對基金」、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特別基金、「東協+3」重要醫療物資儲備和大米緊急儲備機制等。6月,東協峰會通過《關於加強東協經濟合作和供應鏈暢通的河內行動計劃》,提出與供應鏈上所有夥伴開展合作的13個具體領域和10項舉措。東協還與中、日、韓、澳、歐盟、美等重要夥伴召開了多場抗疫特別峰會和各領域部長級會議,體現了由東協主導、共建區域機制的特點。
第二,繼續倡導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儘管遭遇逆全球化「寒潮」,東協仍堅定不移地推動區域和全球經貿合作。2020年2月,越南與歐盟自貿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得到歐洲議會批准,同年8月生效,雙方加快落實自貿協定、推動供應鏈整合。年內,柬埔寨與韓國開啟自貿協定談判,韓國有望成為繼中國之後第二個與柬籤署自貿協定的國家。新加坡與澳大利亞籤署數字經濟協議。11月,東協與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共同籤署地區全面經濟合作夥伴協定(RCEP),為多邊貿易合作注入新的動力。東協與剛剛完成脫歐的英國也在積極規劃建立「新的現代和動態關係」。
第三,面對美國「退群」、英國脫歐等寒流,堅持東協一體化方向。2020年,東協提出採取「全東協共同體方式」,堅定不移地續進自身共同體建設:政治安全共同體領域,繼續加強人道主義援助、災害管理、反恐、維和、打擊跨國犯罪、海事合作、跨境煙霾等合作;經濟共同體領域,高度重視維護供應鏈和金融市場穩定,繼續強調保持市場開放、糧食安全和促進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性;社會文化共同體領域,加快推進「東協單一旅遊目的地」「東協微笑旅遊計劃」等,提升東協身份認同感。
在對華關係方面,積極推動走深走實。2020年,中國東協關係保持平穩上升勢頭,在共同抗擊疫情、恢復經濟發展和維護地區穩定方面互信加深、合作深化:
其一,中國東協抗疫合作為世界樹立典範。疫情暴發以來,東協國家多次表明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的立場,積極評價中國的抗疫貢獻,持續加強對華抗疫合作。東協十國領導人通過信函、電話等方式表達與中國人民並肩抗疫的立場,東協組織也發表主席國聲明,對中方抗疫表示支持。雙方召開了應對疫情特別外長會,共同推動建立了東亞地區公共衛生危機應對基金,中國還向東協國家提供了抗疫物資並派出了醫療專家組,雙方真誠的合作堪稱國際典範。
其二,中國東協經貿合作首次實現歷史性突破。2020年是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在數字經濟領域合作步伐加快,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再創佳績,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柬埔寨金邊-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2020年1-9月,中國東協貿易額達4818.1億美元,同比增長5%,東協超越歐盟、美國、日本等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雙方首度實現互為最大貿易夥伴的歷史性突破。
其三,中國東協圍繞共同維護地區穩定共識增多。年內,東協國家領導人多次表達與中國攜手維護地區穩定的立場。10月11-1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柬埔寨、馬來西亞、寮國、泰國進行正式訪問並過境訪問新加坡,各方重申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共識,承諾將致力於達成更有約束力、行之有效的南海行為準則。
2021年是中國東協建立對話夥伴關係30周年和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也是南海行為準則三年磋商期的最後一年、收官之年。中國和東協國家只要牢牢把握和平、發展主基調,持續推動對話、合作,就一定能夠應對各種衝擊,實現本地區的持久繁榮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