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之後,你就不再需要什麼朋友了

2020-12-22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小的時候,我們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即使是做世間最無聊的事情,但有了朋友的陪伴,也會覺得很有意義。

可長大不斷使人分離,正如吟唱的那句歌詞:「越長大越孤單。」沒有一段情誼可以相伴終生,特別是在人生分岔路口,我們會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而分道揚鑣。

顯然,對於孤獨這件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習慣了熱鬧的人又怎會甘於寂寞。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朋友源自個體對歸屬感的需要。沒有人喜歡孤獨,我們都是群居的社會人群。

社交需求並非濫交需求

心理學家戴維斯曾認為一段真正的友情是由八個主要元素構成: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交心。

只要你能在相處中體味到這八個要素,那麼恭喜你,收穫了一段真正的友誼。但現實生活裡的友誼,往往不能達到八個要素的完美融合,所以我們總會在各種畸形的友誼中受到傷害。

許多人是為了不孤單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不屬於自己的群體,這也是俗稱的討好型人格,總會在群體中失掉自己,認為個人價值需要群體認可。

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是被該群體所接納的一員,可一旦他無法滿足群體的需求時,便會被拋棄。

例如《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從小便是一個缺乏主見的人,所以她渴望獲得歸屬感,在工作中,總是無條件幫助同事,做他們一呼即應的小棉襖。小到幫同事們倒咖啡,大到頂同事們都不願意去的爛差事。

本以為這樣就能很好地融入他們,可當她有一天沒有來上班時,本以為大家會因此感到很不適應,可卻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人在意她是否上班,大家的生活還是照舊。

所以,人這一生雖然有社交的需求,但未必是濫交的需求。

自我認同感

人越年長時,會將過往的所求看得越來越淡,將在意他人的評價變為關注自身。正如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只有擁有了高度的、一致的自我認同感,才能合理解決孤獨感的問題。

也就是說,孤獨是個體所要面臨的任務,想要從他人身上尋找自我價值,降低孤獨這是不現實的。只有能正視自我的人,才能獲得被他人正視的機會。

當人到了50歲,已然走過了迷茫和對外界的焦慮期,孩子也長大成人,無需投入過多的心血,此時是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時光。

如果有能夠滿足八要素的朋友,固然是很寶貴的財富,可如果還是年輕時那種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式的酒肉朋友,那麼無疑是對生命的浪費。

我們應該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自身,尋找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與其將餘生都給予生命的過客,不如學著挑選朋友,真正的友誼在於質量而非數量。

王源曾明確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朋友並不多,雖然生在看似雍容華貴的圈子裡,但很多人才第一次見面就稱呼其為親愛的,實際中卻並不認識,也不是真的關心你最近過得如何,只是看你有人氣,想蹭一蹭罷了。

社會互動理論遵從利益互換原則,即人在產生社交時,都會先在腦子裡想一想,對方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出於毫無理由的社交。

因此,如今許多人會感覺友情是不值錢的,根本無法經受時間錘鍊,利益紛爭便可打倒一切。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也會產生眾多過客,那些真正能夠陪伴你到人生最後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未必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交心好友,如果沒有遇到,更應該挖掘自己的價值,好好面對生活,而不是向低質量的廉價友情妥協。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

相關焦點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再需要朋友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不可避免的是,每個人都終究面對死亡,死亡是最孤獨的一件事情,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你一起走這一條路。很多人認為人生是孤獨的,的確如此,在20歲時,我們周圍會有很多朋友。遇到煩惱,大家一起暢聊解決。出去旅遊也是結伴而行。
  •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
    人的一生是漫長而孤獨的,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享受過喧囂的快樂,也感受過孤獨的寂寞,但是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在二十歲的時候,你青春洋溢。在黑夜中,你因為朋友的一句話捧腹大笑,那是你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在三十歲的時候,你已經工作幾年了。在工作上,你兢兢業業。在生活中,你開始享受和另一半一起在家裡做點美食,享受二人世界。坐在沙發,兩人一起看著電視,看到某個有趣的情節,你兩很有默契地對視一笑,就懂了對方的想法。在四十歲的時候,你生兒育女了。
  • 心理學: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
    40歲,中年危機來臨,面對新人同事的崛起愁白了頭,面對父母的養老問題束手無策,面對孩子的就業問題憂心忡忡。50歲,即將退休的你有了一點樂趣,但似乎高血壓高血脂找上了你,美食不能吃、美酒不能喝,終於有了閒暇卻無所事事。
  • 那些年你熬過的夜,總有一天會還回來
    昨晚跟幾個朋友視頻聊天,聊到正嗨,我看了一眼時間發現:我的天,十一點了。我趕緊跟朋友說:「我要睡覺了,不聊了不聊了。」朋友集體討伐我睡得太早,她們都是夜貓子,不到一兩點睡不著覺。「夜生活才剛剛開始,睡什麼睡?」
  •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你根本沒有朋友。 當你落魄之後,你和朋友的相似性就會減少,這意味著你們將失去很多共同話題,自然而然就會相互疏遠。 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原則,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相似都吸引著人們在一起。
  • 總有一天你會感恩曾經的苦難折磨
    那些曾經的苦難,總有一天會讓你笑著說起,並不是那些苦難不曾存在過,而是你已經足夠強大去面對。那些曾經發生的不會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心。電影《天使之戀》裡面有一句臺詞:「即使有人讓你受傷,你已經擁有了可以承受的堅強和善良的心。」
  •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一切的焦慮都源自一個問題!
    很多人即便是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也不敢輕易辭職,因為自己隨時都是可以被取代的,因為自己需要每個月的工資來生存。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你所有的焦慮,都源於一個問題!一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對於很多沒有家庭幫助的人來說,這僅僅能夠維持生存,並不是生活。生活應該是自由舒坦的,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去過,而生存只是一種被迫選擇和接受。
  • 五十歲之後,誰是你身邊最親的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五十歲之後,誰是你身邊最親的人?誰給你肩膀依靠?誰對你左右不離?五十歲之後,孩子成家了,從雛鳥變成了雄鷹,遠離了我們的身邊。五十歲之後,老人年邁了,腿腳不大靈活,走路互相攙扶,春蠶到死絲方盡,他們再有心,也沒余力為我們遮風擋雨。五十歲之後,我們的兄弟姐妹,家裡有老有小,誰還能在我們需要時竭盡全力?甚至我們真有啥事,都不忍打擾。
  • 五十歲後,怎麼做愛人?
    到了五十歲,你應該知道,愛一個人不是佔有,是付出、是包容、是相融以沫的陪伴。那麼,五十歲後,該怎麼做愛人?年輕氣盛,大家都喜歡就一件事較真兒,誰也不謙讓誰,總要爭個你我高地,才肯罷休。多年以後,你懂得了,爭得面紅耳赤,只會傷害夫妻間的感情。作為愛人,要給予對方足夠多的包容,包括對方的缺點、脾氣、做事方式等,讓對方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你的生活看似平靜,你的心情是否輕鬆?如果有一天,我徹底消失了,QQ微信裡,沒有我的蹤跡,電話裡再也沒有我的聲音,你會不會想起我曾經的好,會不會後悔沒有對我笑過?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我的盆友圈已經很久沒更新,手機已停機。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以他人的痛苦為樂是你的本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社會性比較,即人們通過社會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優勢地位。而一旦遇到比我們條件更優越、更受歡迎的人,我們會採取詆毀措施,讓他們變成跟我們一樣的人,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 總有一天你會懂,人活一世,誰都靠不住
    01記得老人們常說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似乎有了這兩個保障,人的一生就應該有了依靠,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遇到困難時,都會得到相應的照應。其實,在家靠父母,還是有些道理的。畢竟,父母什麼時候都是無私的為兒女好,給兒女以溫暖和關懷。
  • 那些曾經以為「總有一天」會來的將來,你還在等嗎?
    說起將來,我腦海中便會立刻出現曾經聽過和說過的「總有一天」。小時候的我們依賴父母,他們常說總有一天,你要學會照顧自己;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你。兒時夥伴間的比拼,我們常常在哭泣中,立下總有一天會贏過他的「雄心壯志」;從沒想過,總有一天,你們已然各奔東西。
  • 流行音樂|顏人中《總有一天你會知道》
    人中的這首《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從歌名來看,就已經帶有有苦難言的感覺了,曲調更是讓人容易沉默的,換個詞語來說,應該就是感同身受了,在戀愛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無法訴說的事,而這種感情往往會被自己消磨掉,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等,就算你後來再請求解釋,也沒用的,因為絕大部分人的觀念都是為什麼你當時不解釋而要等到現在?
  • 人到五十歲,這四種思想,會真的毀了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到了五十歲,似乎就應該順天應命,對自己的命運學會接受釋然,而不再去強求抗爭,學會做一個達觀的人,把一切都看淡。大伯母死活不同意。油條等等。你應該做的是循序漸進。但也不會貧窮。但是女人比較矜持。也有兩個孩子。摸爬滾打數年後。孫女二十號姓吉。你信嗎?2、剛在地鐵上不小心踩到一個紋身大漢的腳。天生寬容仁慈。即便是心裡有過這樣的念頭。
  • 總有一天會長大:成長路上需要父母和朋友的陪伴
    估計沒有哪個爸爸媽媽會給自己的孩子吃大力生長丸。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卻在慢慢老去。父母憐惜的是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圍繞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日子也就是十年,可愛也罷,淘氣也好,人生又有幾個十年。但是瑞典的約根並不明白,他極度想長大,好擺脫「噩夢」般的童年。本書在講述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長是需要陪伴的。
  •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心裡話)
    不是我厭倦了,而是我看清了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不是因為我厭倦了,而是因為我看清了。看清了,在你的生活裡,我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我對你付出再多,你也視而不見。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不是因為我無情,而是因為我心寒了。你需要幫助時,我義無反顧;我需要幫助時,你卻猶猶豫豫。如此,多麼讓人寒心。
  • 慢慢你就會發現,退休後,你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就會發現,年輕時追求的很多東西都不需要了,感觸最深的就是年輕時候,我們所追求的人際關係,所謂的朋友,都會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根本不再需要了。沒想到孫大爺卻說,年輕的時候,自己家庭壓力重,一個人要養活幾個人,那時工作需要、業績需要,所以不得不去經營你的人脈關係網,甚至很多時候為了人脈關係,還逼自己做了很多違心的事,但是慢慢你就會發現,退休後的你根本不需要什麼朋友。孫大爺後面補充了幾個退休以後不需要朋友的理由。
  •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深度好文)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成熟的含義不是長大,而是懂得了包容。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求也沒用。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怨過恨過,不如一笑而過;是過非過,不如沉默不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 我多希望有一天,你會像我需要你一樣需要我
    1.我多希望有一天,你會像我需要你一樣需要我。2.只有最聰明的女人才知道,體諒和理解永遠比最動人的容貌還能令男人動心。3.總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靜靜地梳理著自己凌亂的思緒,翻閱著如水的過往。那些清淺的時光,那些瀰漫的花香,一抹柔情,幾許相思,將自己放逐在紅塵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