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被水杯折射後的食物,異樣的好玩

2020-12-24 米拍攝影社區

折射攝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玩法,具體來說就是在鏡頭前放一個透明物體,讓物體背後的景色通過折射呈現在物體表面上。

攝影師Suzanne Saroff就把這樣的折射攝影,玩出了一種美感。

他利用多個形狀大小不一樣的杯子,放在被拍攝物體的前面,通過水杯的折射,讓被拍攝物體呈現不一樣的美感形狀。

為了畫面和諧統一,還會添加一些相關顏色的元素進去,更加凸顯了畫面的藝術感。

對於攝影愛好者們來說,也可以在家裡自己嘗試,拍攝這樣的攝影作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看似簡單的拍攝,對布光、擺盤、物理理論有一定的要求,要多去嘗試才能擺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不管怎麼樣,有時候攝影對於個人來說,拍攝自己喜歡的畫面,增添的是個人樂趣,不是嗎?

想了解更多攝影趣事、賞析更多優秀攝影作品,歡迎關注米拍~

相關焦點

  • 《指甲刀人魔》:腦洞大開也需要有點分寸
    幾年前,《指甲刀人魔》就拍過一次,由周迅主演,當然這部片子當時並沒有獲得影迷們多少好評,除去腦洞開得有點大,主演受關注之外,沒有太多可以讓人驚喜的點。今年,《指甲刀人魔》重拍上映,有了以前的經驗教訓和幾年的沉澱,雖然整體感覺並不怎麼好,但是還是有所提升的。
  • 星洲小學科技節:腦洞大開的遊戲好玩得停不下來
    在科技節上會安排各種腦洞大開的科技體驗項目,科技遊園會,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項目之一。各年級,還會設計不同主題的科技創意活動,比如二年級製作科技信息卡,三年級DIY科技環保小製作,四年級製作分類垃圾桶……  「哇!飛機飛得這麼遠!」丁吉蓉老師路過教室時,被幾名男生的紙飛機吸引住了。「我們剛才還飛得更遠呢!」小男生自豪地說。今天下午,星洲小學舉行第23屆科技節遊園會,校園裡熱鬧非凡。
  • 奇葩零食種類多,腦洞大開新奇好玩,網友:無法想像的味道
    奇葩零食種類多,腦洞大開新奇好玩,網友:無法想像的味道零食是大家空暇時候的最好的休閒方式,不過這兩年零食的味道越來越多。各種奇葩的零食越來越標新立異。尖叫的紅瓶在很多大超市都可以見到。這款人參味的尖叫可以說是非常獵奇了。淡黃色的液體,質地和其他飲料一樣。只是人參的口味加入飲料中非常少見。不過,喜歡和黨參茶的朋友一定會喜歡這款飲料。大家有吃過麻醬味的雪糕嘛?作為火鍋的忠實粉絲,大家肯定喜歡吃麻醬,可是當麻醬和甜品放在一起,大家可以接受嗎?
  • 《正大綜藝·腦洞大開》驚喜首播 "女中豪傑"杜悅慘入"獸"口
    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大型科普益智類節目《正大綜藝·腦洞大開》第一期已於11月6日晚18:00在央視一套精彩播出。大孩子與小孩子們都腦洞大開,題目設置也是既「好吃」又好玩。比賽一共三場,第一場小試牛刀過後,第二場立馬就請出重量級人物——亞洲烹飪大師陳義洪,陳大師也是不負眾望為大家帶來各種各樣的分子美食,引得現場口水連連。第三場新奇刁鑽的題目更是讓參賽者們腦洞大開,「水滴對於蚊子相當於滅頂之災,是否意味著雨滴砸到蚊子,蚊子就必死無疑呢?」這樣的題目讓全場都陷入沉思,兩隊參賽者們分別給出了自己「看似有理」的答案。
  • 腦洞大開的6張圖,圖二太燒腦,最後一題需要柯南上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腦洞大開的6張圖,包含了智力測試還有觀察力測試。不知道看了那麼多年《名偵探柯南》的小夥伴們能答對幾道題呢?大家趕緊測試一下這些年的偵探動漫有沒有白看吧!腦洞大開的6張圖,圖二太燒腦,最後一題需要柯南上場!
  • 峨眉山金頂纜車被奇光籠罩,網友腦洞大開 物理老師:系日暈現象
    網友評論對此,網友們紛紛腦洞大開的調侃:日暈日暈(solar halo)是一種罕見的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現象,分為全暈圈和缺口暈兩種,它的出現往往預示天氣會有一定的變化。
  • 燈廠雷蛇出了個杯子,真是開了腦洞停不下來
    怎麼提醒你喝水,雷蛇是這麼想的不用來喝水的水杯,都是耍流氓。Chroma Mug Holder 自然也不例外。即便它是一款如此招人眼球的杯子,它仍然是為喝水服務的。為了讓你好好喝水,雷蛇想出的辦法很樸實——閃燈。沒錯,當水杯放在底座上的時候,只要到了需要喝水的時候,燈光就會開始不停閃爍,提醒你開始喝水,其實就像是手機上下載的提醒喝水的 app 一樣。
  • 意念賽車、VR滑雪、無人機……媽咪HOME創客節孩子們腦洞大開
    孩子們都愛高科技不少家長總是感嘆,現在的孩子太幸福——「80後」家長們小時候,玩著泥巴,彈著彈珠,集著卡牌,可是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是機器人,編程,VR……高大上而又好玩到家長們都羨慕得想其中,VR體驗樂趣不少,南方的孩子體驗不了北方滑雪的樂趣,載上眼鏡,體驗VR帶來的身臨其境,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冰川極限滑雪競技,佩戴頭顯後的朋友們,變身為滑雪選手,在真實模擬中感受冰川滑雪場景,又是轉身又是閃躲的,那種刺激感看得家長們哈哈大笑,這種快樂的氛圍也傳染給了現場的其他小夥伴。
  • 旅行青蛙再現腦洞大開玩家,改變蛙兒子食物,網友:咱兒子做得對
    在旅行青蛙這款佛系手遊中,蛙兒子每次出行都必須帶上一款旅遊食物,來支撐它的旅行。然而,在許多的食物當中,基本上都是一些麵包、餅乾類的食物,卻沒有青蛙最愛的昆蟲類食物,與現實生活的青蛙完全不一樣。旅行青蛙遊戲圖片面對眾多網友的疑問,近日網上又出現了一位腦洞大開的玩家,改變了蛙兒子的食物,不再是麵包、餅乾類的食物,而是吃了一種昆蟲。
  • 幾款腦洞大開、超乎想像的概念版房車
    這個世界存在許多難以解釋的事情,就比如今天房車之家要為大家帶來的這幾款腦洞大開、超乎想像的「概念」版房車。選房車,看資訊,逛論壇,上房車之家(www.rv28.com)1.ZYLVardos - 車輪上的家設在美國華盛頓的這家公司致力於生產車輪上的小小家園。
  • 腦洞大開的影子塗鴉藝術
    他利用隨手可見的物品的投影加上簡潔的線條,仿佛變戲法般呈現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讓我想起了手影戲,另一種用影子表現的特殊藝術如此可愛的小黃鴨的倒影在藝術家簡單的勾勒之下變成了一個猥瑣的小偷,腦洞大到毀童年啊
  • 100多年前,畫家腦洞大開,畫出100年後的世界,有多少腦洞實現了
    對80後、90後來說,小時候有一部動漫肯定很熟悉,那就是《機器貓》。這部漫畫裡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就是那個來自22世紀的機器貓,和它帶來的一系列高科技發明。這些都是漫畫家腦洞大開,想像出來的,對我們來說非常的神奇。而在100多年前,也有一位畫家腦洞大開,畫了很多描繪未來世界的插畫。
  • 這些腦洞大開的露營方式你喜歡嗎?
    並且還有上下雙層的結構夜色降臨後,和上下鋪的朋友臥談也許會讓你想起學生時代的時光△如果上鋪的兄弟不小心放了個……當然,還有三層的臥在上面打個盹,很愜意啊這大概是山居秋暝的新時代打開方式而歪國在一些年輕人間還流行有這種類似於蜂窩的帳篷,非常適合一班朋友外出野營嫌蜂窩帳篷太過涇渭分明別著急,還有這種「集體大狂歡式
  • 腦洞大開?大腦上真有洞嗎?
    比如,「腦洞大開」「腦袋被門擠了」「腦子進水」,等等。可是東西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大腦上真的有洞嗎?大腦上的溝是被擠出來的嗎?水真的可以進入腦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這些有趣的話題!No.1腦洞大開:大腦上真的有洞嗎?腦殼生來「開天窗」其實,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就可以說是「腦洞大開」—生下來,腦袋上就自帶兩個「天窗」。
  • 腦洞大開看漢字,它們撞臉了誰?本義又是什麼?
    腦洞大開看漢字,它們撞臉了誰?本義又是什麼?曾像張飛生氣的臉正解��「曾」是「甑」的本字本意是指古代一種蒸食物的炊具豆像一個人在打坐的樣子��♀️正解��「豆」的甲骨文
  • 以「我的媽媽」寫篇作文,這些孩子腦洞大開!你的孩子怎麼寫的呢
    看到這篇作文後笑到手抖。這些小學生腦洞大開的作文,讓人感到意外,不禁疑惑,小小年紀的他們,為什麼會寫出這樣「腦洞大開」的作文?1、發洩心中「怨氣」 有些小學生之所以會「腦洞大開」,主要原因是發洩自己心中「怨氣」,上文中這名小學生就是典型的發洩自己「怨氣」的行為。還有一些是因為父母管教太過嚴厲,對父母產生的一種牴觸心理。
  • 開學後,小學生對於看圖寫話的作業,似乎腦洞開得有點大,哈哈哈
    比如小學新生,有一項叫做看圖寫話的作業,這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就能讓他們把腦洞開到天際。看圖寫話案例1:一個小學生的看圖寫話,老師評語是:天馬行空,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評語真心不錯,但是分數只能給「0」分。
  • 「00後」畫的黑板報,創意十足,腦洞大開,網友:真有才華!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現在的「00後」們越來越有想法,他們在畫黑板報的時候創意十足,腦洞大開,圖片上傳到社交平臺後,讓很多網友直呼「真有才華,一根粉筆的力量原來這麼大!」這幅黑板報的主題是和運動相關,00後的學生們就運用了動漫裡面的人物,把男孩子打籃球的畫面描繪出來了,看著生動形象,生機有活力。
  • 7年前吃半熟蛙肉「腦洞大開」 少年「癲癇」發作被迫輟學
    右手右腳萎縮走路不穩 少年「癲癇」發作被迫輟學  7年前吃半熟蛙肉「腦洞大開」  切莫貪食未完全熟透的肉類 小心寄生蟲貪吃你的腦細胞  十多釐米長的寄生蟲在少年小嚴大腦裡生存達7年之久,最後竟「吞食」出一個直徑3釐米大的「腦洞 」,導致小嚴走路不穩,右手右腳萎縮。
  • 腦洞大開 think outside the box!
    打破常規,腦洞大開Etymology: The term is thought to derive from management consultant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challenging their clients to solve the "nine dots" puzzle, whose solution requ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