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擁有完全不同的抗挫力

2020-10-10 羽言Vc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在10年間,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本段摘自 《教養大震撼》波·布朗森 / 阿什利·梅裡曼

"表揚" 與"鼓勵"對孩子有天壤之別在於兩種方式培養的是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表揚,培養的是孩子的固定型思維;鼓勵,培養的是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對選擇的認識。我們在人生當中經常會出現,覺得自己是沒得選的時候。「這事兒我真的沒辦法,我只能這樣。」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的思考方式。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很多人上班、工作,都只是一個原因:要不是為了掙點錢,誰上班啊。可真實情況是,總有一些人能在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意義感、滿足感。

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納粹時期,弗蘭克爾全家被分別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都慘死在毒氣室中,而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囹圄三載,劫後餘生,他沒有頹廢,從不抱怨,反而對生命、對他人、對事業、對大自然充滿了極大的熱愛和熱情。他在維也納擔任醫科大學教授和首席專家達25年之久;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匹慈堡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教授職位;他先後出版了39部心理學著作,被翻譯成34種語言,其中《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十多萬字,他只用了9天時間就寫作完成,而且銷售已超過1200萬冊,僅英文就印刷了100多版次,被選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他67歲還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幾個月後就領到飛機駕照,80歲時還攀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90多歲時還與世界各地的來訪者親切交談,每周親自回複數百封來信中的一部分,直至臨終前不久還在繼續他的意義療法實踐,為病人排憂解難;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強調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就來源於成長型思維。它讓孩子在面對每一次困境的時候都擁有豐富的選擇空間,即使面對坎坷、災難,我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因為新的選擇總會不斷的出現。


"表揚" 與"鼓勵"的具體區別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該如何用好「鼓勵」

  1. 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實。例如:「我看到地板清掃過,床鋪也整理了,書本整齊地放在書架上。」
  2. 描述你的感受。例如:「我很高興走進這房間。」
  3. 把值得鼓勵的行為用具體的言辭表達出來。例如: 「你把書放在書來一旁,筆放在筆筒裡,其它東西收入抽屜裡,真是井然有序。」

鼓勵時要注意:

  1. 確定你的鼓勵適合你孩子的年齡及能力。孩子能輕易做的到的,就不要隨意給鼓勵,他需要付些努力才能做得到的,給予適當鼓勵。
  2. 鼓勵須避免觸及孩子過去的弱點或失敗。比如: 「今天你做得真好,以前你怎麼做不到呢? 」這就不是正確說法。正確說法是: "我很高興看到你今天的表現。」
  3. 避免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常拿別人的優點來和自己的孩子來,孩子自然越比越沒自信,越比越覺得弱。
  4. 一定要協助孩子自我肯定「我以你為榮!」改以: 「你進步了,你一定為自己感到光榮!」
  5. 多用具體的言辭,少用抽象的讚美。把值得鼓勵的行為以具體的言辭表達出來。描述你所看到的就可以了:看到孩子把房間收拾乾淨了,稱讚他:「你太棒了!」不如說: 「你把書放在書桌一旁,筆放在筆筒中,其它東西收入抽屜中,真是井然有序。」
  6. 強調孩子自身上已具有的獨有的優勢。我們以前常說的一句激勵人的話是: 「他行你也行!"不如改成:「他行的你不行!但你行的,他不行!」學會發現孩子與身俱來的優勢,一定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告訴孩子: 「做最精彩的你自己,做最閃亮的你自己,拿出你身上最好的優勢來。」

沮喪的父母是無法鼓勵沮喪的孩子的。因此,鼓勵自己跟鼓勵別是同樣地重要。如果父母對自己沒有信心,又怎麼能使別人有信心呢?你無法給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本文為原創

相關焦點

  • 斯坦福教務長: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培養抗挫力的6個建議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的作者叫Julie Lythcott-Haims,她曾擔任史丹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十多年,並獲得了史丹福大學的最高獎——丁克斯皮爾獎(Dinkeslpiel Award)。
  • 為什麼你的鼓勵沒有效果?史丹福大學:鼓勵和表揚不一樣
    一個家長跟我聊天,說昨天帶孩子從舞蹈班回來,她看到婷婷是自己回來的。她覺得婷婷很懂事,可以自己去自己回,而自己家的孩子卻非要接和送,問我怎麼做到的。我微微一笑,告訴她,只有一個秘籍——鼓勵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在百度百科的解釋為:激發;勉勵;也指振作精神。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把由衷的誇獎和鼓勵看作是人類心靈的甘泉。
  • 培養孩子「抗挫力」的6個建議
    ,並獲得了史丹福大學的最高獎——丁克斯皮爾獎(Dinkeslpiel Award)。我們剝奪了孩子拼搏和學會堅持的機會,一心想讓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成第一名,然後盛讚他們的優秀,這是好心辦壞事的典型。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保護」孩子,不讓他們遭受挫折和失敗,結果可能反而害了他們。沒錯,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成功。擁有抗挫力就是有說這話的能力:「我還好。
  • 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
    小傢伙,年齡不大,頭腦卻蠻清醒的嘛,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大人表揚自己。比起尬吹,他們更希望身邊的大人和父母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這不禁讓我想起史丹福大學曾做過的一個實驗:把參加實驗的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揚,如:「你真棒」、「你真聰明」;
  • 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
  • 絕對震驚所有父母,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表揚」與「鼓勵」通常被不加區分地對待,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測試結果表明二者差異巨大。今天分享一篇文章給各位,希望各位寶媽寶爸們給孩子多一些激勵,少一些表揚。
  • 斯坦福實驗發現:"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的差別很大
    在我們小時候,家長普遍認為:驕傲使人自滿,為了不讓自家孩子出現"自滿"的情況,家長很少會表揚我們,以至於長大之後的我們膽小而缺乏自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開始不吝嗇的表達自己的愛意和驕傲,誇獎成了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形式似乎出現了"過猶不及"的勢頭,孩子變得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能力面對失敗和挫折。
  • 斯坦福實驗:「表揚」與「鼓勵」的差別有多大?
    來史丹福大學的測試結果令人震驚,「表揚」與「鼓勵」的結果大相逕庭!·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 「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不一樣,斯坦福實驗發現差別巨大
    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開始不吝嗇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和驕傲,誇獎成了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形式似乎出現了「過猶不及」的勢頭,孩子變得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能力面對失敗和挫折。朋友不知道在哪看過一篇文章:經常表揚孩子,他們會更自信!
  • 「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究竟有多大?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 教育孩子:鼓勵比表揚更重要
    今天和大家聊聊每個家庭都很重視的問題,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好孩子呢?是經常鼓勵孩子呢還是表揚孩子呢?在「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表揚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經常表揚孩子。其實,鼓勵比表揚更科學,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 鼓勵孩子跟表揚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父母一定要知道
    首先給大家分享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她在10年的時間,對紐約而鼓勵不同,鼓勵是平等地對待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鼓勵看重的是孩子努力的過程;孩子的成果是他自己努力、自己想辦法、靠自己取得的。
  • 「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實驗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
  • 對孩子不要表揚,而要鼓勵:兩字之差,背後是不同類型的親子關係
    阿德勒明確指出,對孩子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而是要鼓勵。看到這兒你也許會迷惑,批評不好我是知道的,表揚哪裡不好了,如此被心理學大師嫌棄。表揚和鼓勵看起來兩字之差,背後折射的卻是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表揚說明你跟孩子建立的是縱向關係,鼓勵則是橫向關係的產物。
  • 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讚美孩子,三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關於你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表揚」,比如說「你真棒」這種話語,會否用多了,孩子會為了得到大人的表揚稱讚而迎合大人呢?我也在了解蒙氏教育和正面管教的說辭,他們更強調「鼓勵」,就是說明,孩子哪裡做得好,而不是簡單的「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方式。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
  • 來自斯坦福教授的忠告,父母請用以下15種語境鼓勵孩子
    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很嚴肅地提到,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可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哦!因為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最大的區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會變化的。
  • 誇孩子「你真棒」沒有用?斯坦福教授:請父母用新的語境表揚孩子
    認可、鼓勵和讚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們能讓「白痴」變成天才;而否定、批評和諷刺有一種毀滅的力量,可以使天才淪為「白痴」。對於父母而言,是想培養一個「天才少年」,還是一個無能的「白痴」,其實在於你們的選擇。
  • 斯坦福教授說:停止誇孩子「聰明」,請用以下15種語境鼓勵孩子
    斯坦福教授說:停止誇孩子「聰明」,請用以下15種語境鼓勵孩子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來就是winner,做什麼事都很順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則一直很無助,好像這輩子註定是個loser。史丹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且,她還下定決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
  •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4種語境表揚孩子
    導讀:不要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4種語境表揚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不要誇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4種語境表揚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父母要誇獎孩子,除了說你很棒,還要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表揚孩子
    孩子的成長需要表揚。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內心是堅強而溫柔的。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和水一樣。也需要注意方法。史丹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德韋克通過實驗證明,這兩種說法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讚揚人們的聰明才智會使孩子變得脆弱和保守,表揚人們的努力讓孩子們更加沮喪和勇敢。表揚孩子們被特定事件觸發,你不可能總是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