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黨員幹部思考謀劃如何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系統回答了新發展階段「湖北在哪裡、湖北怎麼幹」等重大課題,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指明了方向。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對照全會精神,聚焦對宜昌的目標定位,思考、謀劃落實之策和具體怎麼幹。
「省委全會提出,要全面擴大開放,這給宜昌開放型平臺建設帶來了機遇。」市商務局外貿科科長張勇表示,將暢通渠道,推進自貿片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採購貿易、水空口岸等開放型平臺信息化建設,實現跨部門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服務,以信息化推動服務水平的提高。市經信局產業規劃科副科長周靜黎說,將為宜昌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推動宜昌製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多提新思路、多謀新舉措。宜昌高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馬學林表示,將努力解決項目落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以項目引領,聚焦主業,加強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枝江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駱聖說,要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進一步延伸、築強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鏈。
市水利和湖泊局規劃科科長韓鋒提出,將深入研究、重點領會省委全會部署中與水利有關的重點任務,科學謀劃好水旱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利用、水生態保護修復、水利行業監管等頂層設計,高水平編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和宜昌市水網規劃,加快推進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點軍區艾家鎮黨委書記魏海表示,將切實擔負起保護長江母親河的使命和職責,以水定城、以水定產,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汙染治理,著力打造長江南岸生態走廊,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唐厚勝表示,將結合宜昌實際,嚴格按照過渡期內「四個不摘」的要求,繼續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相對穩定,建立防返貧長效機制,主要政策措施不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撤,在建項目加大推進力度,管護好已建成農村基礎設施。
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楊斌提出,要以打造全產業鏈為重點,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支持發展農業加工企業+電商、+旅遊、+科普、+培訓等新業態,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試點。遠安縣洋坪鎮副鎮長趙愛兵表示,該鎮在「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把優質稻、精品水果做優做強,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持續增收。秭歸縣九畹溪鎮鎮長劉峰表示,將堅定不移發展鄉村旅遊和茶葉支柱產業,致力於將農民轉化為旅遊服務人員,農產品轉化為旅遊產品,農田轉化為旅遊觀光園,將湖北省旅遊名鎮的這張名片越擦越亮。五峰長樂坪鎮鎮長關宇表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旗幟鮮明、目標明確,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一方面要不斷鞏固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成果,一方面要明確自身定位,繼續築牢以中蜂、中藥材為主的產業保障,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穩步推進鎮域經濟社會發展。
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海凌說,將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優化辦事流程,推進服務辦理便捷化和服務供給精細化,讓群眾更有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西陵區雲集街道黨工委委員、副書記王蕾提出,雲集街道將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建設,進一步實現城市管理網格化、精細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搭建更多的便民服務平臺。共青團當陽市委書記毛宇峰說,省委全會「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發展目標定位令青年一代倍感鼓舞,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結合《湖北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7-2025年)》,不斷提升共青團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六新」目標建設中的貢獻度。
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科長陳鋒說,要學懂弄通省委全會精神,把握對宜昌的戰略定位,胸懷兩個大局,結合宜昌實際,立足崗位職責,為全市人大更高質量的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大代表工作等工作營造更好的氣場和氛圍,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市政協研究室副主任何新華表示,將深入學習領會省委全會精神,加強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紮實推進「協商在一線」工作,深化「委員就在身邊」活動,完善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銜接配合機制,在推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彰顯政協優勢、展現委員擔當。
市教育局計財科科長郭道群表示,市教育局將實施「擴大學前教育公辦普惠資源供給計劃」、「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計劃」、「特殊教育質量提升計劃」、「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計劃」、「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計劃」、「支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計劃」等六項計劃,努力為宜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宜昌教育的貢獻。
市委政法委馮可說,下一步將聚焦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凝心聚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宜昌。
堅持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
—— 一論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
湖北日報評論員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需要正視的是,湖北是科教大省,但還不是科教強省;擁有創新資源,並不等於擁有創新優勢。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瞄準我省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痛點和科技創新上的差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優化全省區域創新空間布局和創新要素配置,聚力提升創新首位度和輻射力,切實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人才優勢、發展優勢。
以人才為支撐打造創新高地。我省高校眾多,人才資源富集,把這個優勢用好,關鍵要引導支持推動各級各類高校與湖北經濟社會緊密聯繫、融通發展。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要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發力,有效促進人才與產業發展結合,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同時,深入推進大學生留鄂就業創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把「惟楚有才」的美譽變成「楚才興鄂」的強大動能。
以轉化為關鍵加速創新應用。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這提示我們,既要增強「錢變紙」的能力,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基礎性前沿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解決「卡脖子」問題能力;又要增強「紙變錢」的能力,大力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讓紙面的、實驗室裡的創新成果更好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以企業為主體增強創新能力。湖北擁有為數眾多的國家研究中心、國家級高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校,但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還不夠。要建好用好以光谷科創大走廊、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各級各類高新區開發區等為主要平臺的創新生態圈,突出和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主體和投入主體、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育更多細分領域「小巨人」「隱形冠軍」和更多行業龍頭企業。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打通梗阻、消除堵點,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我們就一定能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助力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目標定位。
【來源:三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