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看到兩條熱搜蠻有趣的。
同一時段出現在熱搜榜上的兩個主人公,同樣都是來自於選秀節目。虞書欣,現在大熱選秀綜藝《青你2》裡熱度最高的選手;張含韻,2004年的大熱選秀綜藝《超級女聲》裡的季軍出道女明星。
2020年,各種(但近乎一樣的)選秀節目在各平臺的加持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此時,距離2004年第一屆《超級女聲》已經過去了16年了(歲月啊~~)。
2004年,一場「讓普通人也能成為偶像」的選秀讓平靜的夏夜燥了起來。無論你的年紀身份,只要你想要在舞臺「唱得響亮」,便可以參加海選,「成為明星」第一次離普通人這麼近。同時,大眾也首次擁有了決定選手排名的投票權,由此,一場原本定位「打造素人」的電視節目成為了全民狂歡。
這場選秀的熱浪繼續蔓延,2005年超女隨之而來,這一年的超女也成為了選秀節目的高峰。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人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偶像,直到現在依然活躍在華語樂壇的top榜上。
高曉松在《曉說》裡也談到過這次選秀
2005年的這場超女有多成功呢,網絡上有人總結過,這一季賽事的平均收視率破6,總決賽當晚甚至高達11.75。總之,21歲的四川女孩李宇春奪冠後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被評為2005年「亞洲英雄」。
十幾年前的那場選秀更像是「草根追夢」,從普通人一夜成為坐擁萬千粉絲的大明星。而這一點,在現在的選秀環境中悄然改變。
現在不管是《青春有你》或《創造101》,主打的方向是男團女團的青春成長節目。所以選手名字的前綴,大部分都有來自於某某娛樂公司。在選秀之前,她們都曾經在公司裡經歷過一段或長或短的練習生時間。這種最初來源於韓國「孵化愛豆」的方式,成為了進入現在選秀綜藝裡的一條常規渠道。
比起過去,只有層層角逐到最後的那幾位紅人才能成為爭相報導的對象來說,現在的選秀形式讓選手的「偶像感」顯然提前降臨了。
也許,正因為選手都是普通人,他們沒有太多事業的血淚史,有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夢想追求與現實之間的搏鬥故事。2006年超女譚維維的一句「爸爸在天堂裡能聽見我的歌聲嗎?」讓不少人為之動容,隨後的幾年,不少參加選秀的選手們也都開始讓自己在舞臺上故事化,用氛圍來給自己突出重圍再加一分。
這也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我們本來就不能把誰的作品和他/她的故事割裂開,透過作品再去看看這個人,的確是能對他/她有更多的了解與理解。
但這種原本加速觀眾同理心的敘事法被廣泛使用後,便出現了一些反噬,逐漸地,單純「賣慘」不再那麼容易收割到觀眾的好感。選秀節目進入到現在,為了「賣慘」而講故事的聲音變小了,即便出身平凡的楊超越,在臺上也要喊話:「我要成為我們村的驕傲」。
另外,一種原本家庭條件優越但是偏要來追夢的人設開始容易出圈了。比如,「海南富婆」吳宣儀、以及「不努力就要回家繼承家產」的周震南,還有現在正在進行時的,拎著20萬香奈兒包包上節目的虞書欣。反倒是這種本身家庭有實力,但是堅持自己追夢的「反差感」更容易符合大眾期待。
不過,從選秀到成為「明星」,還剩下幾個出身普通的「楊超越們」的位置?
「超女」那個時候的網絡並不發達,投票的平臺基本就是一個——通過在小靈通(00後可能不知道的一種通訊工具)上按下鍵盤發送簡訊進行的,每個手機號碼至多可以投出15票。遇到自己喜歡的選手,乾脆搶了全家手機去發送那個心儀號碼。
那時候站在臺上唱歌的女孩已經成為了實力偶像,那時候為她們拉票的粉絲們,現在也都長大了
2005年超級女生比賽到了膠著的時候,各家粉絲甚至走上街頭,拉起橫幅只為自己pick的偶像拉票。只不過現在,這種現象變成了網絡上的「你一票,我一票」。
從電視熒幕到網絡媒體的選秀節目,經過了這麼多年不斷升級,現在pick偶像的投票機制逐漸多樣化和規模化。
除了購買對應的視頻網站會員,以及官方指定產品增加投票份額,進入超話看看,還有各家後援會有組織的統一性的打投。
相比過去,現在選秀節目裡出道的這條路上,「粉絲經濟」也成為了一個不能缺少的力量。
而且,現在除了練習生訓練機制,還有那種滿足粉絲看到偶像另一面的團綜節目,比如火箭少女101的團綜《橫衝直撞的20歲》。
還順便考古到賈乃亮
不過在綜藝節目沒有遍地開花的十幾年前,選秀節目的團體感,是用影視劇的形式來呈現。2005年的超女選手們,共同參演了講述超女故事的自製劇《美麗分貝》,《加油好男兒》更是發揚光大,讓選手們參演了現在看起來滿是尷尬的《青蛙王子》、《網球王子》。
後來從這些選秀節目走出來的「偶像們」,也確實開始或多或少地涉獵影視方向,其中有一些成績表現不俗,現在仍然在演員行列中擁有姓名。還有一部分,尤其是2005年的「前位」超女們,依然堅守在華語樂壇上發光發熱,真實的的「唱得響亮」了。
到了現在,在影視劇少不了流量加持的大環境下,從選秀綜藝裡走出來自帶粉絲的這波選手,當然也會被一些大熱影視劇挑走,轉行走上演員的道路。比如,《將夜2》裡楊超越的試水,以及孟美岐在《誅仙》裡亮相等等。
相對於每個動作都會被放大來看的唱跳舞臺來說,「演員」成為了她們一個門檻或許沒那麼高的轉型方向。
只不過,在舞臺上專業的他們,是否能在「演員」這個領域也達到「專業」的要求?她們離專業演員的道路還有多遠,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十幾年過去了,隨著《青你2》的持續升溫,《創造營3》的開播在即,隨著這波「出道熱」,最近突然有各種超女、快男、甚至加油好男兒的瓜在熱搜上層出不窮,有人為了曾經的一場「同事情」在微博上大發「真性情」長文,有人疑似和前女友複合結婚生子,還有人在大紅之前,先陷入了疑似出軌的漩渦.....
而比起這些刷過就忘的瓜,我們更願意去懷念,在十幾年前炙熱的某個夏夜,有一抹熱情,是在按下心中那個號碼發送簡訊的那一刻。那瞬間,好像真的可以離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偶像更近一步。
除此之外,最初的超女時代讓「普通人」心動的,是另一種「成星」的方式——萬眾矚目的舞臺給了所有有夢想、有實力的人留了個位置。選秀節目發展到2020年的今天,看得見的商業化模式也開始全方位滲透在「選秀逐夢」的舞臺上,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懷念曾經單純美好的「夢想成真」。不過說到底,這也是大眾娛樂發展的必經之路,並非要對比出個上下好壞來。只不過,我們仍然希望看到在現在這個舞臺上,真實的熱血與夢想,別再減少就好啦。
本文轉載自海報時尚,聯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