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多種功能與含義,是典型的吉祥物之一。景泰藍是製作瓷器的一種高級工藝,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當葫蘆遇到景泰藍,立刻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吉祥文化與琺瑯彩裝飾藝術的完美融合,不僅增加了葫蘆的美感,也拓展了景泰藍工藝的無限可能。——編者
傳承人馮春柳。
兩種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也可以完美融合。景泰藍工藝被運用到葫蘆製作上,成就了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小葫蘆蘊藏著大能量
葫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被稱為十大器型之首。葫蘆與「福祿」發音相似,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藤蔓綿延寓意萬代綿長。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眾多,意指子孫萬代,繁茂吉祥,加之造型優美喜慶,有驅災闢邪、人丁興旺之意,具有「創世」「賜子」「祈福」「收集福氣」的吉祥寓意。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葫蘆是代表吉祥的工藝品,受到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們的喜愛。人們經常以葫蘆為載體,進行各種各樣的藝術創作,以寄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諸多的經典葫蘆器型,遍布於中國非遺的各個藝術門類。
葫蘆彩繪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它是將葫蘆的表皮剝光,然後以新型的丙烯顏料進行手工繪製。葫蘆雕刻技藝源遠流長,線條流暢,圖案豐富,製作精良。既有實用價值,又能作為高雅的工藝品供人們欣賞。彩繪與雕刻製作中多採用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吉祥文字等各式各樣的圖案,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景泰藍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更是將葫蘆的吉祥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達到新的藝術高峰!陳列家中是家族興旺的象徵,禮贈友人是福祿財運的傳遞,作為傳家寶是世代傳承的財富。
葫蘆上作畫廣受好評
走進赤峰市紅山區古玩城二樓一處10平米的工作室內,我們見到了正在為葫蘆添加釉彩的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傳承人馮春柳,她身處各式各樣的葫蘆之中,宛若一位「葫蘆仙子」。
「我們家本是山東東昌府人,傳承這些技藝已有上百年,最早是宮廷畫師傳給我的祖輩,代代傳承,後來我們帶著這些技藝來到了赤峰。」馮春柳從事葫蘆作畫多年,烙畫、彩繪樣樣精通。
「景泰藍」又名「琺瑯彩」,是製作瓷器過程中運用到的一種高超工藝,因為它起源於明朝的景泰年間,所以又稱「景泰藍工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景泰藍製作技藝是馮春柳在北京畫畫的時候偶然接觸到的,一上手就特別喜歡,回到赤峰後,她一直鑽研如何將琺瑯彩運用到葫蘆上,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成功。
奇妙的構思、豐富的釉色變化、多樣的工藝融合,她不斷超越傳統,作品題材廣泛,造型多彩多姿,風格清逸新穎,以新、巧、俏、美、雅及強烈的時代感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自成一派。
「我製作的景泰藍葫蘆工藝精良,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極大地激發了我製作景泰藍葫蘆的信心。將象徵祥瑞福祿的葫蘆與精美的琺瑯彩結合在一起,搖曳生姿,福上加福,一動一靜,構思精巧。見過的人無不為景泰藍葫蘆的精緻之姿與繁縟之技所折服。」馮春柳說。
與裝飾藝術完美結合
用景泰藍工藝製作葫蘆,過程並不複雜,但對圖案的審美水平和製作的細心程度有嚴格的要求。
選擇葫蘆是製作的第一步。要選擇表面光滑、形態勻稱,表皮相對較厚的葫蘆。「有人說,葫蘆很常見,不值錢的。其實葫蘆雖然是一年長成,能選到的精品卻很少,漂亮的大葫蘆更是少見。」馮春柳說。
接下來是定稿,每次作畫,馮春柳都要根據葫蘆外形琢磨相匹配的圖案,讓圖案與葫蘆融為一體。
掐絲,按照需求將金屬絲編織成各種花紋,桃子盤成圈,魚鱗要剪成段,花蕊要製作成蝌蚪狀……
然後是注膠,「日常用的膠怕水,我試驗過很多膠水,最後發現萬能膠最好,不會幹得太快,粘和性好,我又加入了一些配方,可以達到百年不掉色。」馮春柳介紹道。
填沙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序。釉沙相對粘稠,可以煅燒。倘若一個花瓣裡有三四種顏色,要呈現漸變的過程,就要添加好多種顏色的沙,層次分明,最考驗技術。
「製作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對圖案要求很高,太複雜的不容易製作。目前,採用最多的是荷花、牡丹花、玉蘭花、錦鯉等素材,《吉祥如意》《百年好合》等題材很受大眾喜愛。這些固定圖案一般都是一批一批地做,這樣更省時省力。」馮春柳說。
她還自己原創了一些圖案,如黃財神、孔子、小童子等作品,其中黃財神是製作時間最長,最為複雜的一個作品,色彩搭配和金屬絲排布十分繁瑣。除了這些常規製作還有一些是高端私人定製的圖案。當然,她也經常將掐絲粉彩工藝運用到各種異型葫蘆、雞蛋葫蘆上,創作一些有趣的小工藝品。
目前,她打算製作一些關於赤峰旅遊形象大使耶律小勇的葫蘆作品。她還計劃設計一些更靠近人們生活的圖案,例如《金榜題名》等。
掐絲琺瑯工藝葫蘆集「非遺」絕技於一身,精雕細琢,其造型精妙,工藝繁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創新,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可謂是當代景泰藍作品中的匠心之作。
期待大舞臺盡放華彩
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因為從業人員少,且有些加工企業過於急功近利,攤位上看到更多的是烙畫、片花葫蘆,還有一些雷射機器製作的商品,這在藝術性和收藏價值上都大打折扣,影響了這一品牌形象。
「參與的人大多是作為愛好,少有人把它當做職業。製作慢,認可程度不高,基本都是分散經營和銷售,不能量化,這些都是目前面臨的問題。我的理想就是把這些葫蘆帶到更好的地方去展示,提升它們的價值。」馮春柳說。
過去幾年,馮春柳被聘為當地回民實驗小學的特聘教師,教孩子們學習最原始的彩繪葫蘆。她還經常到社區、單位開展民族傳統工藝課培訓。在疫情期間,馮春柳響應抗疫非遺作品徵集的倡議,創作了《吉祥如意》等葫蘆作品,獲得了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肯定。
馮春柳笑著說:「我經常在快手、抖音發一些作品。但是目前我還不太會拍攝製作過程,只能發一些成品照片。我會更加努力,傳承傳統文化,讓古老的手工藝發揚光大。我相信成功來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幸福源自平凡的奮鬥和堅持。」
中華國粹景泰藍與葫蘆文化交融的產物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以其精湛典雅的紋飾技巧、金碧交輝的迷人色澤、動人心弦的華美氣韻、流光溢彩的藝術韻律、獨樹一幟的氣質風格屢次徵服大眾的審美,不斷譜寫和而不同、交融共享的精彩傳奇!(文/圖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