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為什麼行? ?

2020-12-20 中國甘肅網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

  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影視作品中的張三丰形象。《倚天屠龍記》劇照

  時代變遷中的武術

  在世界非遺入選標準中,有這樣一個條件:入選項目應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按此標準對照,太極拳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

  這還要從明清時期說起。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太極拳。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因此,若從源頭上說,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自我否定的產物」:從「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轉變為「四兩撥千斤」。

  《太極宗師》海報。

  從「武術秘籍」到「開枝散葉」

  具體而言,各式太極拳的不同,其實也有著時代發展的烙印。

  如早期的陳式太極拳,較為質樸剛勁。研究者認為,尤其二路炮錘,剛猛凌厲,「彪悍」程度不亞於任何外家拳術。

  和今天人們修習的明顯帶有表演性質的太極拳相比,早期的陳式太極拳更具備技擊攻防的特點。

  不過,這種拳法最初只是作為陳氏家傳武術,及至18-19世紀,其傳人在進一步精煉歸納拳法的同時漸漸打破門規局限、開枝散葉。

  因而有了今天我們所知的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諸多不同流派。

  以楊式太極拳為例,其就與早期的陳式太極拳風格迥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所列舉的名錄中將其特點概括為「拳架舒展,結構嚴謹,由松入柔,積柔為剛,剛柔相濟,身法突出,含胸拔背,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內外結合,中正安舒,輕鬆自然,輕靈沉穩」。

  而武式太極拳則是將陳式新架與老架結合起來,又把楊露蟬「大動作」與陳式「小動作」結合起來,行拳時重視身法,強調開合虛實,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動作簡潔緊湊,舒緩平穩,架勢雖小卻不侷促,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虛實清楚,小巧靈活。

  相比較來看,此類拳法更有點文質彬彬的特點。

  資料圖:數百名太極拳愛好者練習太極拳。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走向全民健身、吸納傳統哲學

  及至清末民初,隨著冷兵器時代結束以及西方體育思想傳入,太極拳其中的健身功能愈發凸顯。

  強身健體,成了人們修習武術的主要目的。

  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中就明確,把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作為宗旨。

  新中國成立後,於上世紀50年代創編二十四式太極拳,以便學練。在官方推廣之下,標準化了的太極拳迅速傳播開來、走向全民。

  我們還是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太極拳代表了什麼樣的文化傳統?

  作為一種拳術,今天大多數人修習的太極拳早已與被視作「殺人勾當」的古代實戰相去甚遠。

  相比較而言,這更是一項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運動: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

  如今,太極拳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關焦點

  • 太極拳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為什麼行?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這個套路是太極拳的「體」嗎?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自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提出「若言體用何為準」的問題之後,體用就成為太極拳學術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少太極拳專著即名「體用全書」,但對於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要弄清何為體,何為用,並非容易。
  • 為什麼大學體育課要學太極拳!!!
    為什麼大學體育課要學太極拳!!!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非遺數達42個生活不止保溫杯裡的枸杞作為養生一族太極拳真的好適合又想運動又懶得大動的佛系青年
  • 揭秘太極拳的獨門步法~蟹行貓步
    練得好不好,要看能不能串東西,練太極對了路,你給他個形意架子,照樣有板有眼,為什麼,從來就是一個東西。可練錯了,是學啥不像啥,根本不沾邊兒。手和腳,練到最後都不要模式化。貓步就兩個字「起伏」,蟹行也兩個字「橫行」,連起來就是「橫行起伏」。在武術裡,蟹行也叫旁走或走大邊。光有貓步起伏還不夠,還要學會蟹形的旁走側引,兩個字,調動!人都有個毛病,固守擅長的模式。環境所迫,不得已換了模式,就得從頭再來。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現場 徐宏星 攝這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刻,讓陳家溝成了歡樂的海洋,匯聚在這裡的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歡呼雀躍,熱烈慶祝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為什麼詠春拳太極拳等傳統武術備受爭議 真相讓人哭笑不得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不如鈦合金鍵盤。現代人越來越不愛運動, 鍛鍊都很少。更別說出去見識祖國的大好河山,見識中國武術了。越來越多的宅男,可能連武術的起源都不知道。在當初,我以為徐真的很強,太極拳真的不行。後來問了下朋友,某蕾原來和徐是一個體校的,還玩的挺好。某蕾之前練散打的照片。說真的,這個體格,小編都打不過他。(在真正的格鬥中,身高175左右的壯漢,實戰優勢是最大的,摔打抱摔,都很有優勢。)
  • 學太極拳,守規律就順,逆規律就背!
    太極拳不僅要練,更在於悟,只要真心追尋,均能練好太極拳。法無定法,式無定式,正是太極拳的本質特徵,身體平衡的自然運動才是太極拳的真源。忘掉它定式定形的套數活動,本著無極育化太極的原理就能育化出真的太極功夫來。
  • 都知道太極拳打得慢,卻不知為什麼要慢練
    都知道太極拳打得慢,卻不知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長拳慢打」肯定是假太極,而真太極拳的慢卻自有它的道理。首先慢是為了練呼吸。太極拳屬於內家拳,呼吸講究「細」、「勻」、「長」。「細」是細聲、輕聲,是靜精地,如抽絲般,不是粗,不是重;「勻」是均勻、是節奏,要與身勢意氣相合;「長」是深長,不是短促,更不是急促地呼吸。所謂「氣以直養而無害」就是遵循自然呼吸,根本上從「細」、「勻」、「長」開始。
  • 簡化24式太極拳
    儘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演練太極拳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心靜體松   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幹擾;所謂「體松」,可不是全身鬆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 二、圓活連貫   「心靜體松」是對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 太極拳的剛柔
    太極拳招生信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百度「太極雲水網」小編微信syjh5566太極拳的剛,不同於一般外家拳之剛。外家拳的剛是靠肌肉韌帶的收緊而發出來的,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而太極拳的剛勁是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在意念的指導下用內氣催動的內勁。太極拳的柔,也不同於一般的柔。一般的柔,一柔即軟,如同一堆爛泥。而太極拳之柔卻是柔中寓剛、外柔內剛。
  • 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弦琴
    這在道家叫見素抱樸,在儒家叫素位而行。樸就是沒雕過的木頭,素就是沒染過的布頭。素位而行,不可願外,位,是當下,我前幾天說過:吃飯時只吃飯,打拳時只打拳,吃飯時和打拳時,就是:位。練了太極拳,能從容的面對強弱、大小、有無、寵辱……就是素位而行。
  • 蘇清標(臺)|太極拳修煉的核心
    早期是」以身殉技」的武術搏鬥,慢慢隨著社會的演化,太極拳走入了」以技養生」這樣的大思維裡面,它開始擴及整個社會層面。如果你只是以身殉技,那它就被窄化,就開展不出今天這樣的局面,所以希望在走技擊搏鬥方面,也需要體用合一,因為將」體」與」用」合在一起,才能談到以身殉技,或者以技養生,這個要辨別清楚。第二個是修身養性它是行德潤身的。
  • 孫氏太極拳簡介
    為什麼對孫氏太極拳的簡介要用萬餘字呢?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對孫氏太極拳並不真正了解,這其中不僅包括一般的太極拳練習者,還包括政府層面的武術管理者、研究層面的武術研究機構及院校的專業研究者以及多年練習孫氏太極拳的人,而且時間跨度達百餘年。此話依據何在?
  • 升級你的太極拳,必知「三先」
    「周身一家」是太極拳的終極目標,是幸福的彼岸。練太極是一個收攝心神、返璞歸真的過程,目標是建立以丹田為核心的運動體系,周身上下內外所有的動作都由丹田來統領完成。為什麼「腿在身先」?只有腿腳先到位,才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對丹田形成穩固的支撐,減少斷勁和丟勁,確保上半身的動作高質量地完成。所以,練太極拳開步時腿腳要輕靈先行,落穩踏實後再移重心。(其實,練到一定階段後,在開步時人會不自覺地使用丹田和腰胯去催動雙腿,看似腿腳在先,其實還是胯動在先。)
  • 王其和太極拳主要傳承人:檀杏敏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方面,有的人只注意了太極拳健身的功能,而對太極拳的實戰功夫一無所知,把太極拳打成了「太極操」,甚至由於不掌握傳統太極拳的功法要求,事與願違,沒達到健身目的,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現在社會上大多把太極拳稱作老人拳、病人拳,原因就在這裡。另一方面,有的人熱衷追求太極拳的技擊功夫,而缺乏科學的練功方法,忽視太極拳的健身功能,甚至損傷了身體。
  • 鄭曼青先生太極拳的思路
    太極拳不能傻練,不能貪練,不能不練,不能到處找人練,要不逾矩練。應敵,在用。要先守,先陰後陽。談健康,要專氣致柔。要練成棉花裡裹鐵彈。太極拳講求「英雄所向無敵」但如離開仁義與德行。哪能稱上無敵?!「雙拳打不遍天下。有理可走遍天下。」 太極拳是活的不倒翁。在走化時,要像牆頭草,任意隨風搖擺。更要像荷花一樣有出汙泥而不染的風骨志節。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能保持著寧靜高貴。
  • 楊式太極拳功法要領
    進行跨學科大文化研究,業餘潛心研習楊式太極拳,得田兆麟大師真傳,對於太極秘傳八段錦、老架、中架、推手、散手、劍、杆等均有很高的造詣,對於太極拳的功法亦有精深的研究。 我自1958年初從田兆麟師習練太極拳,至今已近52個年頭,通過認真修煉,潛心研習,我越來越體會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奧妙無比,它體用結合,理法兼備,不但有很高的防身禦侮的技擊手段,又有很好的強身健體的養生價值。
  • 傳統太極拳研習中的定力、辯力與眼界
    ,如是方入傳統太極拳走架之門徑。甚至完全不了解孫氏太極拳各式的技擊含義。 所以,當年對傳統太極拳能有所體悟且服膺其理者多是那些天賦異稟的技擊健將們。因此我們在學習傳統太極拳的時候,如果沒有深入傳統太極拳之理,同時又沒有精通技擊的明家來指導,就無法正確的掌握傳統太極拳拳式。
  • 解讀太極拳「靈液」的秘密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前幾天我拜讀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極內功解秘》和《自然太極拳》兩本著作。說實話,此前我對祝先生不甚了解。書是我的學生薦送的;讀後感受頗深。在《自然太極拳》的前言裡,祝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普及傳統太極拳內功,不是很難的事。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