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們流行一句話,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背後暴露出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對等,以及不同家境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天差地別,將彼此間的起跑線拉開得越來越遠。於是寒門學子要想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就顯得更加艱難。
不過世事無絕對,即便概率小也有可能發生。比如福建上杭縣的古樓村就創造了不錯的成績,33年時間,累計有12位博士生,28位碩士生還有眾多本科生、專科生從這個村子走向社會,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那麼一個小村落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措施才能取得如此可觀的成績呢?
大家都知道一般村子裡的條件都比較落後,與此同時學校也比較少,有時候為了上學不得不步行十多公裡甚至二十公裡到別的村子求學。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家境再差一些,就有可能導致部分適齡兒童選擇輟學。
對於古樓村而言也是如此。雖然現在的古樓村已經逐步發展起來,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古樓村也相當困難。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古樓村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來改變當地的教育現狀。
首先是解決低齡學生的上學問題,考慮到部分低齡學生距離學校的距離較遠,上學很不方便,於是當地就針對一些距離較遠的自然村設置了專門的教學點,這樣這些低齡學生就不用跋山涉水去上學,只需要前往就近的教學點上學就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古樓村專門聘請了33位教師。
與此同時,古樓村還切實為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保障孩子們的學業能夠順利完成。比如當發現有學生無故輟學了,老師們就會主動去學生家裡了解情況,動員孩子繼續完成學業。如果是因為學費方面的問題導致的輟學,村子裡還會想辦法幫忙解決這個困難。
除了設立教學點這個暖心舉措外,古樓村還設置了專門的獎學金,用於激勵村子裡考上大學的優秀學子。從1999 年設立獎學金至今,已經走過了21個年頭,這項舉措就堅持了21年。
大家都知道一個村子要走出一名大學生並不容易,所以當地也是通過獎學金的形式來學生,讓大家努力奮鬥,用功讀書,爭取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村子裡走出去,去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古樓村雖然只是一個小山村,但是它卻通過一系列舉措無形中改變了很多村子裡孩子們的命運。不論是暖心的教學點設置,還是盡職盡責的教師們,亦或是讓人心動的獎學金激勵措施,都是希望孩子們能有更多的機會跳出「農門」。
而古樓村的這些舉措其實也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借鑑學習,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那麼總能取得一些成績。
當然,也希望學子們能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要常懷感恩之心,時刻銘記別人的恩惠,等到自己有所成就之後要懂得知恩圖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