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項目,它不僅考驗擁有這一愛好的人的體力,還會考驗這些人的耐力。按理來說,它屬於一種非常健康且沒有太大危險的體育運動,應該得到大力推廣和提倡。
可實際上,大部分的登山愛好者卻都習慣不走尋常路,放著安全好登的山不理,非得跑到環境極其惡劣的珠穆朗瑪峰去搞什麼極限挑戰。結果去的時候倒是很開心,但卻並未見到所有人都能活著從那裡返回來,因為有些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都死在了當場。
那麼問題來了,人死後本該被運回祖國安葬,可為何珠峰上的遺體,卻無人問津呢?
在跟大家介紹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攀登珠峰時可能遇到的危險。
首先,珠峰的海拔高度之高足以超過一般人的想像。而在地球上,海拔越高的地方,往往越容易出現缺氧的情況。所以人們在攀登珠峰的時候,就容易遇到缺氧的危險。
其次,珠峰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不僅氣溫很低,而且沿途道路也很光滑。若是人們在攀爬它的過程中不小心踩錯了地方,那即便他們沒有被低溫凍死,也很有可能會跌到較為危險的地方去。而且這個時候,他們就算是想尋求外援,也根本找不到任何機會。
雖然從1921年開始,到目前已經有四千多人成功登頂了珠峰。可大家也得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這四千多人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近些年科技水平已經被提高了好幾個檔次的時候才登上珠峰的。
而只有少數一部分人,是在很早之前就順利登頂珠峰的。由此可見,能否順利登頂珠峰,在一定程度上跟科技的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關係。為了讓大家清楚在攀登珠峰時遇難者的情況,我們現在來給大家介紹兩位較為著名的遇難者。
第一位遇難者是死於1996年的28歲印度登山者帕爾喬,他有一個較為出名的遇難者稱號,那就是「綠靴子」。據說他之所以會得到這樣一個稱號,主要是因為他在遇難的時候穿著一雙綠色的登山鞋。他跟其他遇難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從小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下。可這並未讓他得到特殊眷顧,反倒讓他像其他遇難者一樣,永遠將遺體留在了攀登珠峰的路途中。
第二位遇難者是死於1998年5月的美國女登山者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她也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遇難者稱號,那就是「睡美人」。據說她是跟自己的丈夫一起去攀登珠峰的時候遇難的,而且她因缺氧遇難,她那獨自下山尋求救援的丈夫也不幸遇難了。
通過了解上述內容,想必大家一定都看出了一件事,那就是珠峰上的遇難者似乎都有較為確切的身份。既然如此,那按理來講,他們的祖國和親朋在得知他們遇難的消息後,應該立即採取措施將他們的遺體運回本國安葬,而不應該任由其被棄屍於冰寒之地。
可實際上,至今那三百具遇難者的遺體,至今依然保持著他們死時的姿勢,在攀登珠峰的路途中放置著。倒不是說一直無人問津,而只能說是他們的祖國和親朋都沒有能力將他們的遺體給帶離珠峰。
前面我們已經給大家交代過了,珠峰上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試問那些生前都是經驗豐富的登山愛好者的遇難者們都有命來而無命回,他們毫無登山經驗的親朋又怎麼可能有能力順利攀登上珠峰並將他們帶回家呢?
正因為如此,那些遇難者的遺體才只能一直被放置於原地。當然了,曾經也有不少路過他們遺體所在地的登山愛好者,試圖將他們的遺體運到山下。只可惜在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他們只能絕望地選擇放棄。
雖然我們中國人常說人定勝天,但是有時候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這些渺小的人類真的不得不低下倔強的頭顱。不過我們相信,就算現在沒有辦法將遇難者的遺體從珠峰上運下來,將來有一天也是有可能將這件事變為現實的。畢竟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我們人類會創造出什麼樣的奇蹟來,還真的沒有人能預估出來。或許到時候,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能讓這些遇難者起死回生的境界,那對遇難者而言,豈不就算得上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