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在家呆的時間比較長,親眼見到老媽在生活中平凡但又不平常的一面,不得不感慨家中有這樣一個「寶」存在,無形中真的少了很多煩惱和爭吵。
因為家中哥哥弟弟都結婚了,而老媽老爸跟著弟弟住,所以我一般回家都是住弟弟家。而且因為弟弟已經結婚了,有媳婦了,我也不能像以前在自家住一樣隨便。
所以總是回去的時候給每家都帶一份禮物,或是在家期間,家裡少什麼東西了,直接去超市買了,不想因為一點東西,被人認為愛佔便宜或是不知道人情往來。況且父母也在,權當是孝敬父母了。
鳳是我弟妹,也就是弟弟的媳婦,在醫院工作,經常是白班夜班輪著上。白班是早上8點到晚上八點,夜班是下午4點到第二天早上八點。一般是這個時間,如果剛好要下班的時候來了患者,可能會更晚,比如說晚一個小時這樣。
一天早上鳳上完夜班回來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不想吃飯就直接進屋睡覺了。但每天早上都是老爸早早起床做好飯等著鳳下班回來一塊吃飯呢,結果鳳直接來一句不想吃飯就直接睡覺了。
大家都坐到餐桌前,就缺這一個人。老爸催弟弟去喊鳳起來吃飯,弟弟說,沒事,讓她睡吧。睡醒了想吃啥就做啥吃。
老媽翻了弟弟一個白眼,讓我去。我並不想理會這夫妻間的事情,所以最後是老媽進去喊了鳳出來吃飯。
一般來說,很少有婆婆將就兒媳婦的,更多的時候婆婆都是天然佔據優勢的一方,做兒媳婦更多的是尊重,但當婆婆放下身份去的時候,哪個兒媳婦能不覺得心裡熱熱的。
就拿這件事來說,如果老媽沒有去喊鳳出來吃飯,也沒什麼,因為是鳳說不想吃飯的。但女孩子,有時候嘴上這樣說,但心裡沒準不這樣想。或是遇到什麼煩心事了,當時不想吃,但事後想起來可能會覺得沒一個人關心自己,情緒敏感的大概會覺得委屈吧。
多問這麼一句話,算不上什麼,但對兒媳婦來說,是來自這個家公公婆婆的關心,會讓兒媳婦對這個家更有歸屬感。
前面說到哥哥弟弟都結婚生娃了,所以作為還呆在家的妹子,我的關心對象除了父母,其他就不怎麼上心了。
有一次是自己饞了想買點零食吃,剛好趕上三隻松鼠做活動,我就買了我想吃的零食,其他的都是給老爸老媽買的,結果第二天老媽問我,你買的有適合毛毛(就是弟弟的兒子,才一歲多)吃的嗎?
我說那個港榮蒸蛋糕就可以啊,小孩子都能吃。媽媽說那你跟你鳳說下,讓她帶回去給小叮噹吃。因為老媽身體不好,每天什麼都不能做,老爸一個人要照顧老媽,就沒有時間來照顧小孫子,所以小孫子就送回鳳的娘家,讓鳳的娘家媽在照顧。
但過年期間鳳在朋友圈發了一些影射家裡的話,再加上以前弟弟在外打工,然後鳳也發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讓我對她的感覺不是很好,所以我很多時候並不是很想理睬。就直接跟老媽說,買的都是給你們吃的,你想咋分是你的事,我不管。
老媽說你看你成天在這住,人也不勤快,多少買點東西表示表示,說起來你也是毛毛的姑姑,光記著給你哥家的兩個小孩買吃的,還有你弟弟家的呢。
我無語的看向老媽,一天不打擊自家閨女就不行。因為我性格本身有些孤僻,不怎麼愛說話,所以有時候會表現的讓人覺得有些不禮貌,這一點我自己也知道,但已經成這樣了,而且我自己也不想怎麼改。
但老媽這一摻和,明顯的化解了兩人之間可能存在的一些疙疙瘩瘩,也拉近了彼此的關係,更親密了些,所以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不是有句俗語:有了後娘就有後爹。私以為再次重組的家庭很多剛開始不是這樣的,但後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因為缺少了個中間人,孩子跟父親中間出了矛盾,沒有人從中勸說,時間一長,可不是越來越惡化了嗎?
所以說有時候看著覺得過一家人很容易,但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這時候就是需要一個充當潤滑劑存在人來調和,不然家庭糾紛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大家誰也不能呆家裡了。
後記:很多時候,兄弟姐妹或是父母,怎麼生氣,怎麼吵架都無所謂,因為吵完了,生氣完了,還是照樣親,這是怎麼也改變不了的。
但一家人之間新添加了成員,說話做事很多時候就不能隨心所欲,要想過了才能說,才能做,這也就導致有時候話不能直接說,然後產生矛盾啊,這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