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公園看見了這樣一幕。
公園出口處,一位30歲左右的女人怒氣衝衝的從身旁快速走過,而身後緊緊的跟著一個小男孩兒,大概兩三歲的樣子。他快速地邁著小步伐,一邊跑一邊嘴裡焦急的喊著「媽媽、媽媽」。可能因為年齡還小的關係,小孩兒快速走路還是顯得有些吃力,仿佛一不小就會摔倒。但那一刻他或許顧不上那麼多,因為他擔心一不小心,前面的媽媽就不見了。
令人震驚的是,那麼長的時間裡,這位媽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依舊快速的向前走。我當時甚至都在期盼,期盼這位媽媽能回頭看一眼緊追在她身後的兒子,結果直至她們消失在我的視野,這位媽媽都未曾停下腳步,未曾回頭看過一眼身後的孩子。
望著那幼小的身軀,那一刻,我恍惚進入到了那個孩子的身體。自己最親的媽媽,此刻正在快速的離我而去,內心儘是惶恐和不安。「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我要趕緊加快腳步,否則媽媽一下子就會不見了,我就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我要加快腳步......加快......加快......媽媽,等等我.......等等我......不要丟下我.......
自己最親近的人,最大的依靠,給予自己一切的人,現在要離自己遠去,能不恐懼?那個在後面哭著追趕的孩子,當時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無助。
出口到拐角只有20多米的距離,但那20多米的路,可能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巨大的傷。這並不是一句聳人聽聞的話,有些事,可能只發生了10s,可能會對一個人影響10年,卻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修補。
我們試著從媽媽的角度來揣測一下:
有可能是寶寶不聽話,不停的吵鬧,怎麼講也不聽,所以惹得媽媽生氣不管了;
有可能當時媽媽正在氣頭上;
有可能這是這位媽媽管教孩子不聽話的一種方法,只是想教訓一下他,讓他漲漲記性。但這個教訓,似乎有點過了.......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行為。你可能想不到,某一刻,某件你認為件毫不起眼的事情,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影響。
孩童時期,是人構建自己認知的開始,是開始對這個世界和他人感知的開始。如果他感知到的世界和人是冷漠的、毫無安全感的,那麼在他的認知世界裡,就會形成這樣的一個觀點,大家是冷漠無情的,這個世界是對自己不友好的。他會很恐慌,把自己緊緊的保護起來,防止外界傷到自己,進而形成了孤僻、膽小懦弱等性格。
相反,如果他感知的世界和他人對自己是友好的、幸福的,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構建一個好的價值觀,樂於跟他人接觸,樂於分享。而影響這一切的重要因素就是原生家庭,孩童時期父母的一些行為可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看很多開朗、善於交際、成績斐然的人,他們通常都有一對對他疼愛有加、懂得育兒、溫馨和睦的父母。而很多性格扭曲,甚至是罪犯的人,他們的都有著黑暗的童年。
上面那位媽媽的行為或許不會有那麼嚴重,但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父母還是應該多多注意一下。孩子渴望被你看到,渴望得到你的關注。可如果你不關注,甚至拋下他,離開他,他會瞬間感受到了「拋棄」,進而產生「深深的恐懼」,會感覺世界仿佛就要崩塌。
記住,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要拿大人成熟的思維來考慮這件事,你是那麼大孩子的時候,你也如此思考。
記住,我們不能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懂事。
記住,以後類似的事情儘量少做,即使你當時很生氣。
父母應該做的是:
而對於那些因小時候被忽視,長大後習慣「隱身」的孤獨者,或許也應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世界,重新與這個世界連接。
要努力的去嘗試構建自己的關係,將自己內心壓抑的渴望大膽展現出來。多去接觸那些善於理解傾聽、積極陽光的人,他們會不斷的幫助你打開心扉。甚至,你也可以去找心理諮詢師,他們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幫助你;
「世界依舊美好,只因我在你的眼中看到了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