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南流村32名婦女家門口「抱團」創業

2020-12-17 金臺資訊

6月8日凌晨4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南流村的食用菌種植菌房裡,幾名女工穿梭在一排排的菌袋間,雙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腰簍裡便堆滿了一簇簇新鮮的食用菌。

分裝挑揀、打包過稱……倉庫裡的這群女工剛剛忙活完,南流村婦女主任王海榮和另一群女工就騎著摩託車來運貨了,「今天的蘑菇長得不錯,粗略算了算,能賣500多元呢。」

今年春節以來,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給村民增收帶來的影響,南流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一方面鼓勵青年外出務工,一方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多措並舉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我們挨家挨戶上門摸排掌握貧困勞動力務工意願和就業服務需求,積極對接相應用工單位,組織了一批青年勞動力到深圳比亞迪公司及村莊周邊的民營企業務工。」南流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惠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截至目前,該村已組織81名建檔立卡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18%。

男人們紛紛外出務工,南流村的婦女們也沒閒著,開始琢磨著找點活幹。「我聽說食用菌產業投產周期短、經濟收益快,發展前景廣闊,周邊不少村莊都靠這個產業掙到了錢。」今年3月,王海榮和同村幾個婦女聊天時,隨口提出種植食用菌的想法,得到不少人的響應,這令她頓時有了積極性。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王海榮和同村幾個婦女一有空便往附近村莊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跑,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做法。經過充分籌劃、準備,南流村「兩委」組織召開了食用菌種植動員會,很快得到全村32名婦女的報名響應,其中包括22名脫貧戶。

「村裡的婦女們創業熱情高漲,我們很欣慰,也全力支持配合。」李惠瓊介紹,考慮到「抱團」種植食用菌既能發展新產業促增收,又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他們當即決定整合利用廢舊資源,將村裡一棟200平方米的廢棄舊倉庫改造成食用菌種植菌房,由工作隊出資金修繕、解決水電問題,村民則負責打掃、修整。

「鄉政府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支持,主動對接什運鄉龍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為我們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持,並且允許我們在實現盈利後,再分期支付菌種費用。」王海榮說,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南流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快步入正軌。4月19日,首批菌種正式入棚,經過1個多月的細心培育,南流村迎來了第一批食用菌的收穫季。

「凌晨採摘後,當天上午或下午就能送到消費者手中。要是賣得俏,多澆點水,一早上還能採摘兩茬。」王海榮透露,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方式,短短半個月時間,該村食用菌產業便已實現創收近萬元,預計今年年產值可達到20萬元。

食用菌撐起了「致富傘」,這讓南流村的婦女們發展產業的勁頭越來越足。「我們自己當『老闆』,工作時間自由,離家又近,這實在是份美差事。」南流村什益岸村小組脫貧戶王楊珍介紹,她們4個人一個班,輪流管護、採摘食用菌,每天花費的時間不算多,完全不耽誤照顧家庭和完成其他農活。

「現在我明顯感覺到,村裡閒聊、打發時間的婦女們越來越少,大傢伙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商量怎樣打開銷路或鑽研種植技術。」李惠瓊介紹,如今越來越多村民開始爭相申請加入到食用菌種植隊伍中,下一步南流村也將繼續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多方面打開銷路,讓更多村民「抱團」增收。

相關焦點

  • 2017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瓊中主會場活動集萃
    比賽有押加、攀爬椰子樹、板鞋競速、高腳競速、陀螺、射弩6個項目,參賽人員分別來自海口、三亞、東方、瓊中等地,共有15支代表隊371名運動員。文藝大聯歡——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原生態民歌民舞上陣3月30日至4月1日,瓊中縣政府小廣場上樂聲陣陣, 「三月三」體驗民俗·黎苗文藝大聯歡,在這裡連續三天精彩上演。
  • 瓊中返鄉創業人員首次領取營業執照可獲補貼5000元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郭暢 通訊員毛景慧  近日,記者從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就業服務中心了解到,瓊中返鄉創業人員(包含大學生、農民工、退伍軍人等)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農業產業化企業、手工藝品加工作坊、物流服務、農村服務隊等經濟實體,首次領取營業執照並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
  • 瓊中55名農民獲咖啡師資格證
    今天,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長興村五隊的黃輝興奮地告訴記者。瓊中長興村歷來就有種植咖啡的傳統,2013年7月,瓊中飛水有機咖啡專業合作社成立,2014年,合作社咖啡產銷經營收入達到20多萬元。今年5月4日,瓊中就業局在具有較好咖啡種植、產銷基礎的和平鎮長興村,開辦瓊中首期國家初級咖啡師培訓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宿遷泗洪:「婦女微家」領航800名婦女奔小康
    12月7日,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東大街「汪潔婦女微家」內,十餘名留守婦女正在趕製口罩訂單。能有現在的工作,她們打心眼裡高興。   「汪潔婦女微家」建在汪潔鞋墊加工廠內,加工廠的負責人汪潔既是「婦女微家」的負責人,也是梅花鎮川城村女黨支部書記。這樣的雙重身份,讓她對農村留守婦女格外上心,廠裡的工人三分之二以上是留守婦女,真正展現了婦女也能「撐起一片天」。
  • 瓊中好嬸嬸劉愛蘭26年撫養智障侄子成特奧冠軍
    參加國內外田徑比賽,先後獲得32枚獎牌,十分不容易。2月8日,瓊中黎族婦女劉愛蘭牽著撫養多年的侄兒陳良的手,滿面笑容,滿眼慈愛。26年來,她將有智力障礙的陳良視為親生兒子,將他培養成了國家特奧運動員,這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千家萬戶。就在半月前,劉愛蘭一家被評為海南省第一屆「全省文明家庭」。南國都市報記者 吳嶽文 通訊員王麗娟文 記者劉孫謀圖
  • 8名商販賣假瓊中綠橙分別被罰款300元
    原標題:8名商販賣假瓊中綠橙分別被罰款300元   為維護「瓊中綠橙」
  • 瓊中颳起最炫民族風黎族苗族姑娘比拼「針」功夫
    瓊中颳起最炫民族風黎族苗族姑娘比拼「針」功夫「三月三」民族服飾展演現場還有黎錦、刺繡等傳統手藝的展示。南國都市報3月30日訊(記者 李夢瑤)雙手揮舞著大竹刀、小竹刀,幾根黃、紅、黑色的彩線便在一穿一壓中,慢慢勾勒出獨特的花紋雛形……3月30日上午,海南黎族苗族服飾走秀活動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月三」廣場上演,百餘名黎族苗族婦女現場不僅展示了染色、刺繡、紡織的服裝製作工序,身著黎族苗族服飾的模特們更走上T臺颳起最炫民族風,吸引遊人紛紛駐足觀看。
  • 瓊中250名師生獲25萬元自然資源部「勵教勵學」獎勵資金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0日消息(記者 石祖波 通訊員 尹婉妮 徐世國)記者從瓊中相關部門獲悉,9月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勵教勵學」獎學金頒發儀式在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舉行。儀式上,自然資源部為獲獎師生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瓊中綠橙今日開摘上市
    踏訪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綠橙種植基地,瑩潤飽滿的果實尚在枝頭,一摞摞訂單已從全國各地飛來。  隨著瓊中近年來大力實施「瓊中綠橙」品牌發展戰略,推動瓊中綠橙產業化發展,逐步把「瓊中綠橙」產業做大做強,而今「瓊中綠橙」早已成為海南熱帶水果的「拳頭」品牌。  10月28日,瓊中將在烏石南鬥嶺綠橙標準化基地舉行綠橙採摘日活動,這也標誌著今年的瓊中綠橙正式開摘上市。
  • 海南瓊中警方懸賞通緝5名在逃人員
    10月10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公安局發布公開徵集李賢貴等人犯罪團夥違法犯罪線索及懸賞緝捕的公告。警方請廣大群眾積極舉報,對提供有效線索、直接抓獲或協助公安機關抓獲在逃犯罪嫌疑人每名將給予1萬元的獎勵,公安機關承諾,對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
  • 瓊中300名貧困母親和學生獲30萬捐贈款
    電視新聞12月23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機關服務局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捐款儀式在縣四套班子綜合辦公樓六樓會議室舉行,為300名貧困母親和貧困學生捐贈王瓊龍向自然資源部機關服務局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表示感謝,對一直以來關注、支持、幫助瓊中脫貧攻堅工作的自然資源部各機關、各部門致以崇高的敬意。
  • 瓊中:大山深處的教育「逆襲」
    他算過一筆帳:從2015年至今,瓊中在校中小學生從22379人增加到28000餘人,其中超3000名學生是從縣外各校回流的,「每年回流的學生能撐起一所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受各種因素影響,近幾年我國偏遠貧困地區學校普遍出現「空心化」情況:師資弱化,生源流失,學校逐漸成為「空殼」。
  • 瓊中教育乘風破浪 以小財政辦大教育
    師資力量逐步提升2015—2019年引進優秀校長21名、學科骨幹教師69名,為解決編制緊缺問題,招聘農村特崗教師143名,招聘優秀大學生75名擔任中學教師,分三年考核入編,遴選和培養本地校長、副校長後備幹部41名和學科骨幹教師137名並及時安排使用。
  • 32名臺灣大學生參訪上海青創基地 激發創業夢想
    32名臺灣大學生參訪上海青創基地 激發創業夢想 2017年02月17日 16: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32名臺灣大學生到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參訪。(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2月17日上海訊 2月16日,國臺辦海峽兩岸交流中心組織32名來自於臺灣政治大學、臺北商業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赴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參訪。
  • 瓊中「五道防線」築牢貧困群眾健康保障網 住院報銷比例逾九成
    眼前這名農村婦女幹起活來手腳麻利,讓人很難看出,此前她曾飽受病痛折磨。2018年2月,黃景香因股骨近端骨折,前往瓊中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相比身體的疼痛,更讓她難以承受的是高昂的治療費用——儘管享受到基本醫療報銷和大病保險補償共計21167元,黃景香仍需自付13246.71元。
  • 琅琅讀書聲在校園裡迴蕩 瓊中,做的很棒!
    在整合教育資源的同時,瓊中還積極推進「一縣兩校一園」工程,與華中師範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掛牌成立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並將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納入合作辦學一體化管理,為瓊中基礎教育注入了「優質基因」。
  • 陝西省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舉行
    9月22日,陝西省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陝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行,30組手工技藝組選手們同場競技。活動現場省婦聯主席龔曉燕對產品的創新表示了高度的讚賞,並在決賽現場進行了講話,鼓勵婦女持續創新創業。
  • 瓊中200多名師生獲自然資源部25萬「勵教勵學」獎勵資金
    9月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勵教勵學」獎學金頒發儀式在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多媒體會議室舉行,縣委常委、副縣長王安濤出席頒發儀式。自然資源部以「勵教勵學」為導向,獎勵全縣學業進步、思想轉化效果明顯的220名貧困學生,以及對口幫扶貧困生進步效果顯著的
  • 深讀 | 海南瓊中:大山深處的教育「逆襲」
    他算過一筆帳:從2015年至今,瓊中在校中小學生從22379人增加到28000餘人,其中超3000名學生是從縣外各校回流的,「每年回流的學生能撐起一所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受各種因素影響,近幾年我國偏遠貧困地區學校普遍出現「空心化」情況:師資弱化,生源流失,學校逐漸成為「空殼」。然而,在2019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瓊中,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