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凌晨4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南流村的食用菌種植菌房裡,幾名女工穿梭在一排排的菌袋間,雙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腰簍裡便堆滿了一簇簇新鮮的食用菌。
分裝挑揀、打包過稱……倉庫裡的這群女工剛剛忙活完,南流村婦女主任王海榮和另一群女工就騎著摩託車來運貨了,「今天的蘑菇長得不錯,粗略算了算,能賣500多元呢。」
今年春節以來,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給村民增收帶來的影響,南流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一方面鼓勵青年外出務工,一方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多措並舉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我們挨家挨戶上門摸排掌握貧困勞動力務工意願和就業服務需求,積極對接相應用工單位,組織了一批青年勞動力到深圳比亞迪公司及村莊周邊的民營企業務工。」南流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惠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截至目前,該村已組織81名建檔立卡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18%。
男人們紛紛外出務工,南流村的婦女們也沒閒著,開始琢磨著找點活幹。「我聽說食用菌產業投產周期短、經濟收益快,發展前景廣闊,周邊不少村莊都靠這個產業掙到了錢。」今年3月,王海榮和同村幾個婦女聊天時,隨口提出種植食用菌的想法,得到不少人的響應,這令她頓時有了積極性。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王海榮和同村幾個婦女一有空便往附近村莊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跑,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做法。經過充分籌劃、準備,南流村「兩委」組織召開了食用菌種植動員會,很快得到全村32名婦女的報名響應,其中包括22名脫貧戶。
「村裡的婦女們創業熱情高漲,我們很欣慰,也全力支持配合。」李惠瓊介紹,考慮到「抱團」種植食用菌既能發展新產業促增收,又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他們當即決定整合利用廢舊資源,將村裡一棟200平方米的廢棄舊倉庫改造成食用菌種植菌房,由工作隊出資金修繕、解決水電問題,村民則負責打掃、修整。
「鄉政府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支持,主動對接什運鄉龍源種養專業合作社,為我們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持,並且允許我們在實現盈利後,再分期支付菌種費用。」王海榮說,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南流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快步入正軌。4月19日,首批菌種正式入棚,經過1個多月的細心培育,南流村迎來了第一批食用菌的收穫季。
「凌晨採摘後,當天上午或下午就能送到消費者手中。要是賣得俏,多澆點水,一早上還能採摘兩茬。」王海榮透露,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方式,短短半個月時間,該村食用菌產業便已實現創收近萬元,預計今年年產值可達到20萬元。
食用菌撐起了「致富傘」,這讓南流村的婦女們發展產業的勁頭越來越足。「我們自己當『老闆』,工作時間自由,離家又近,這實在是份美差事。」南流村什益岸村小組脫貧戶王楊珍介紹,她們4個人一個班,輪流管護、採摘食用菌,每天花費的時間不算多,完全不耽誤照顧家庭和完成其他農活。
「現在我明顯感覺到,村裡閒聊、打發時間的婦女們越來越少,大傢伙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商量怎樣打開銷路或鑽研種植技術。」李惠瓊介紹,如今越來越多村民開始爭相申請加入到食用菌種植隊伍中,下一步南流村也將繼續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多方面打開銷路,讓更多村民「抱團」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