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020-12-12 騰訊網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時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該獎項授予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二人因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作出的貢獻。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1968年出生在法國朱維西,1995年被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授予博士學位,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部門主任。

珍妮弗·杜德納196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1989年畢業於美國哈佛醫學院,目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二人共同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大工具之一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相關論文在2012年底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經過幾年的發展,CRISPR/Cas9技術已經徹底改變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新的癌症療法作出貢獻,還有可能使人類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此外,兩位獲獎者的女性性別也受到了輿論的關注。自1901年設立獎項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總共被頒發了112次。在今年以前的183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只有5位是女性。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在線回答媒體提問時也表示:「我們看到,很多女性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事實證明女性可以在科研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希望我們的獲獎能讓更多的年輕女性科學家有動力繼續奮鬥下去。」

基因編輯因魔剪問世迅速發展

基因魔剪自誕生之時就被公認為諾獎級成果,獲獎是遲早的事。但由於諾貝爾獎頒獎通常要經過長時間驗證,一項研究十幾年甚至三四十年才獲獎是家常便飯。CRISPR/Cas9技術問世不到8年就獲獎,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該技術的巨大影響。

CRISPR/Cas9其實是古代細菌為抵禦病毒入侵所進化的特殊免疫系統。簡單來說,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進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複製自己的基因。而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可以利用CRISPR/Cas9將病毒基因從自己的基因組上切除。

2012年底,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珍妮弗·杜德納首次在體外系統中構建了CRISPR/Cas9。2013年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將該技術用於真核細胞,並證實它能夠在人類細胞中起到基因剪裁的作用。

學界普遍認為,CRISPR/Cas9可能是自上世紀70年代生物技術時代開啟以來發現的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術。該技術具有搜索和替換DNA的雙重功能,使研究人員通過替換鹼基輕易改變DNA。此後的研究陸續證實,利用CRISPR/Cas9可以治療小鼠的肌肉萎縮、罕見肝臟疾病,甚至使人類細胞具有免疫HIV等驚人功能。

2015至2019年間,與CRISPR/Cas9技術相關的論文超過6500篇。這種火爆也帶動了生命健康產業。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基因編輯的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31.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2.8億美元,全球基因編輯相關公司融資額度預計將持續高漲。

與此同時,在疾病領域方面,基因治療的「觸角」已由最初的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延伸至腫瘤、鐮刀貧血症、血友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等更廣泛的領域。據媒體報導,今年3月,一名遺傳失明症患者成為接受CRISPR-Cas9基因療法直接人體試驗的第一人。

雖然與此前的一些基因編輯手段相比,CRISPR/Cas9的成本低、便捷、高效且不受物種限制,但包括此次獲獎者珍妮弗·杜德納在內的專家曾表達擔憂稱,該技術存在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脫靶風險,而且有可能帶來基因改造相關的倫理問題。

「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理綜獎」

諾貝爾化學獎的意義特殊。因為諾貝爾獎的發起人——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自己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各項發明和推動工業進程的多項成就,都是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上世紀初,物理學的突破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到達原子層面後,化學隨之得到爆炸性發展。但在近幾十年裡,諾貝爾化學獎常常把獎發給跟生物或者物理沾邊的成果,甚至發給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因此有諾貝爾「理綜獎」之稱,被人們開玩笑說「慷慨大方」「不務正業」。

據媒體此前統計,自20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12次頒給了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算上今年已有13次。有專家認為,化學作為工具被引入到生物和物理等領域,這種趨勢也說明當代科學確實在向著更加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諾貝爾化學獎深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與前兩天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相比,化學獎與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更加密切。科技日報整理的「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諾獎成果」中,諾貝爾化學獎佔了4項。

最知名的是去年獲獎的鋰電池研究。3位獲獎者的工作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並實現了商業化。1991年,索尼製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電池,從此,手機、照相機、手持攝像機等電子設備甚至電動汽車等領域步入了可攜式新能源時代。

其他三項如今看來也異常重要。長期以來,農作物所需氮肥主要來自糞便、綠肥等有機物副產品。1918年獲獎的合成氨研究,利用空氣中豐富的氮製造出氨,使人類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限,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極大緩解了糧食問題。

如今的人們一年四季吃到牛奶、奶酪等奶製品很平常,而在很久以前,冬季飼料短缺導致奶牛等牲畜的產奶量降低,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由於發酵產物的乳酸能提高飼料的酸度從而終止發酵,基於此原理提出的動物飼料貯存新方法,既可防止腐爛而又不影響其使用和營養價值,於1945年獲獎。

塑料的生產條件也曾非常複雜,至少需要高壓。而上世紀50年代,由兩位科學家合成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實現了常溫常壓下對產物結構與性質的控制,大大降低了塑料的生產成本,並且帶動了科學界對聚合反應機理的研究,因此於1963年獲獎。

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競爭向基礎研究競爭前移。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產生顛覆性技術。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也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開展基礎研究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足夠的耐心,既要競爭也要合作。昨天的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分別領導各自的團隊獨立完成了銀河系中心區域恆星運動異常的觀測和中心緻密天體的質量估算,結果相互印證。今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珍妮弗·杜德納分屬不同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卻在一起合作完成了新技術的開發。

科技部等部門今年初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也明確提出,建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聯合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並鼓勵國際科研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去年9月在一次科學研討會上表示「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他認為,過去120年裡的重大科學發現都來自基礎科學,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學發展也將如此。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新版上線

敬請關注!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南海鱷神"基因魔剪張鋒痛失諾獎2女科學家獲化學獎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1968年出生在法國朱維西,1995年被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授予博士學位,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部門主任。        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基因編輯「魔剪」獲諾貝爾化學獎,這2位女性得主啥來頭?
    獲獎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左)、珍妮弗·杜德納極高精度改變動植物的DNA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表示,現年51歲的卡彭蒂耶和56歲的杜德納開發了基因技術最為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開發了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自從日本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CRISPR之後,科學家就一直在研究這種奇怪的基因序列。然而,直到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偶然注意到一種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顯示出它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巨大潛力。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Claes Gustafsson說,「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革命性變化,而且產生了新的作物,並將帶來開創性的新療法。」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文 | 藥渡諮詢劉恕團隊「基因魔剪」技術問世後引發全球風暴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自2002年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融資情況方面,2018年全球TOP5基因編輯非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總額已超過10億美元。預計未來全球基因編輯相關公司融資額度將持續高漲。 疾病領域方面,基因治療的「觸角」已由最初的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延伸至更廣泛的疾病領域如腫瘤、鐮刀貧血症、血友病、愛滋病、B肝、遺傳性精神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等。
  • 「基因魔剪」專利之爭,張峰團隊贏了!
    近年來,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以下簡寫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席捲全球,短短幾年內迅速應用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催生了多篇文章的發表和多家公司成立。但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這一技術專利究竟「花落誰家」,有關爭議一直未曾停歇。
  • 諾獎解析|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自從日本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CRISPR之後,科學家就一直在研究這種奇怪的基因序列。然而,直到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偶然注意到一種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顯示出它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巨大潛力。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Claes Gustafsson說,「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鑑於新的方案很容易地在其他作物甚至動物中推廣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場農業育種和數量遺傳學研究的革命即將爆發。  番茄好吃又高產,可不容易  提高番茄的產量,有兩個方向:讓單個番茄長得更大,或者讓一株番茄上掛更多果實。對於這兩個特徵,科學術語為性狀,簡單稱之為果實大小和果實數目的性狀。
  • 新東中心小學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匯聚紅色力量」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今天這部電影,讓我深深感受到黨的偉大,是那些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成為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新東中心小學255班的羅晨希在觀看完革命電影《半條棉被》激動地說。時值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考察調研。
  • 「基因魔剪」專利案維持原判: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又贏了
    張鋒6年前,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基因魔剪」CRISPR/Cas9問世,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寵兒」。巨大的市場潛力引發了美國兩個頂尖團隊圍繞CRISPR/Cas9技術的專利的漫長爭奪。最新動態顯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繼續佔據上風。
  • 評論 李培楠、萬勁波:大數據時代的基礎科學新變
    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礎科學的進展依賴於數據的獲取與分析。今天,數據量爆炸式增長、數據處理工具不斷改進,給基礎科學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2 數據科學改變基礎科學研究範式數據科學正以勢不可當的力量席捲而來,科學界、政府和社會公眾都需要重新認識大數據時代基礎研究的新特徵及其影響,特別是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機制和戰略價值1998年度圖靈獎得主吉姆·格雷於2007年初最早提出「科學方法的革命」,將科學研究分為四類範式(Paradigm,指科技界普遍遵循的科學規範和普遍運用的研究套路
  • 「基因魔剪」靶向RNA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研究人員在今天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稱,現有的CRISPR基因篩查方法只能編輯或靶向DNA,他們另闢蹊徑,開發出一種靶向RNA的新型CRISPR篩查技術,最新研究有望促進基因組學和精準醫學的發展
  •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誰鎖死了人類的進步?可能有兩個因素
    科學的力量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在上個世紀,科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基礎科學在物理、化學等科學領域不斷出現,為人類的研究和科學探索開闢了新的道路。。如果你了解上個世紀的基礎科學,你會發現相對論是在上個世紀提出的,它讓我們對空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量子力學的建立也是在上個世紀,它允許人類進入微觀世界,看到微觀粒子的運動模式。
  • 傳承紅色基因!文山州將從五方面振興發展革命老區
    近日,中共文山州委辦公室印發《中共文山州委關於傳承紅色基因助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引領,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創新創優紅色文化品牌,做新做精經濟發展亮點,努力把文山打造成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州,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 女院學子開展社會實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為傳承紅色基因,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革命精神,7月31日至8月4日,教育學院「愛之翼」文化宣傳服務隊在多個實踐地開展了為期5天的紅色基地探訪行動,通過實地探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使志願者們深入感受黨和人民為獨立解放而鬥爭的不屈與無畏精神。
  • 講好煙臺故事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百名青年黨員走進膠東革命...
    初升的太陽,噴薄而出,蘊涵生機;青春的力量,充滿朝氣,代表希望;講好煙臺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歌似乎有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當你開口唱,你就會感受到一種不可遏制的激情在胸中激蕩,你會不由自主地昂起頭、挺起胸,或許這就是紅歌歷久彌新的的秘密。唱紅歌活動結束後,同學們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帶領下,重溫了膠東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 科技|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
    在此次論壇上,有數位中外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冶表示 ,政府和科學界必須慷慨鼓勵青年科學家熱愛基礎學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認為,基礎科學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希望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知識的挖掘,與各國科學家一道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 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北京舉辦清明紅色祭掃活動
    北京市區相關領導、石景山區大中小學生代表、各行業青年代表200餘人共同參與祭掃活動,祭奠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英勇捐軀的革命先烈,緬懷為革命勝利建立豐功偉績的老一輩革命家。本次祭掃活動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精神家園、爭當時代先鋒」為主題,在雄壯的國歌聲中,祭掃活動拉開序幕,團市委領導宣讀祭文,在少先隊員獻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後,禮兵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來自石景山區愛樂實驗小學的學生代表朗誦《海棠花祭》、《太行春感》、《憶平型關大捷》、《少年中國說》等詩歌,重溫壯烈的革命史詩,表達對先輩無限的崇敬。
  • 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丨思客問答
    在此次論壇上,有數位中外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冶表示 ,政府和科學界必須慷慨鼓勵青年科學家熱愛基礎學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認為,基礎科學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希望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知識的挖掘,與各國科學家一道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 情系革命老區 傳承紅色基因
    據了解,此前的一天,江漢大學 「紅色之旅」團隊,還專程前往麻城市烈士陵園、閆家河鎮柏子塔、三河口鎮天台寺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基地進行革命洗禮向革命烈士行鞠躬禮,在烈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參觀烈士遺物遺蹟,聽解說員宣講紅色故事,唱紅歌,談感受,寫體會
  • 讓「半條棉被」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今天,我們重溫「半條棉被」的故事,就是要在傳承紅色基因中不斷汲取奮進力量。  「半條棉被」的故事溫暖而動人  1934年11月初,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同吃同勞動同睡一鋪,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向老人承諾,「等革命成功以後,我們一定會來看你們,到時候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然而,徐解秀老人等到了革命勝利卻沒等來三名女紅軍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