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即位之時,國勢衰微。社會矛盾突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朝綱敗壞。
北方的鬼方和南方的荊楚等經長期發展,勢力也逐漸強大,也有意向中原擴張勢力,侵擾商邊境之事日漸增多。
到了武丁即位,武丁通過三大措施強化王權:
其一:強調「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的君臣秩序。
其二:「官不及私暱,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
改革用人制度,加強商王對官員的任免權。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賢的規則,力圖改變盤庚所強調的「惟圖任舊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終取得了對官吏的最終任免權」。
其三:「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鹹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權掌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與王權對立的貴族主要是依靠神權,神權成為對王權的主要威脅。
武丁提出:「黷予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對祭祀進行改革。
同時,在軍事上設立常備軍,制定徵兵制度,軍隊編制分為左中右三個師,計三萬餘人,作戰方式有步兵戰和車兵戰等。
商朝內部有所改善,武丁開始尋求「安外」。由於商朝逐漸衰微,導致不斷有方國叛亂。
武丁便開始整頓軍備,開始了商朝早期的擴張之路。
荊楚之戰
荊楚為南方的一眾方國。商朝勢力衰微之時,不斷襲擾商朝邊境。
甲骨文記載:武丁親自率軍徵伐荊楚之地。兵分三路,自己親率左路軍出徵。諸侯國輿國率中路軍,諸侯國曾國率右路軍。
深入荊楚險惡之地,與之交戰,將其打敗,俘虜了大批奴隸。並將其所在之地洗劫一空。從此漢漢流域也成為商朝版圖的一部分。
土方之戰
土方是商朝北方強悍的遊牧部族,時爾侵入商境攻掠。某年,上方軍隊突然攻入商朝西北邊境,攻打城邑,搶奪莊稼,擄掠人口。還與佔方配合,由東路侵入商境,攻克二邑,進行搶掠等。
為消除北患,武丁多次徵調數千人的大軍,親自率領進攻土方。還曾派貴族沚率部為先導。其配偶婦好也曾跟隨協同作戰。和一些貴族軍也參加過進攻土方的作戰。經過多年戰爭,商軍終於戰勝土方,使北邊得安。
鬼方之戰
武丁時期,地球經歷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高緯度地區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生活在亞歐草原上的古印歐人不得不向南遷徙,進而引發了史稱「印歐大遷移」的事件。由於古印歐人勇猛好鬥。南遷途中滅了許多古老文明。南遷至商朝境內。便爆發了鬼方之戰。
鬼方之戰是武丁時期參戰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久的一場戰役。
參戰人數高達兩萬餘人,在上古時代,這是一場空前的大戰。所幸的是,鬼方之戰以商朝勝利告終。古印歐人成為了祭祀的祭品。
但由於商朝沒有完全擊潰古印歐人,至使一部分古印歐人逃至印度。在印度開創了種姓制度。
對外戰爭的影響
商朝對外發動的戰爭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華夏文明的延續,同時也拓寬了華夏民族生存的空間。對外戰爭的勝利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
不管怎麼說,武丁統治時期對外的戰爭,使得華夏民族能夠更好的生存,從而延續了華夏民族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