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為何在武丁時期才實現中興達到鼎盛,而不是小辛和小乙時期?

2020-12-18 騰訊網

前言

盤庚遷殷後,商朝有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的環境,國家勢力日漸強盛起來。盤庚死後,繼位的是商王祖丁之子—頌(又名小辛),小辛繼位後,沒有把盤庚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貫徹執行下去,所以在位期間商朝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商朝的百姓十分懷念盤庚。

要知道在歷史發展的滾滾潮流中,無作為就等於在倒退。小辛的弟弟子斂(又名小乙)和他的兄長一樣,能力一般,除了制定了一套商朝的祭祀制度和幾次徵伐其他少數部族外,在位時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但他將兒子武丁下派到民間,與平民百姓一同勞動耕作的行為,卻無形中為商朝下一代的中興培養了一位好君主。

武丁盛世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即通過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排定一個確切的時間點)的推算,武丁在位期間大概是(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

商朝盤庚統治時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為殷商打下了復興的基礎,按道理來說應該,在盤庚的下一任就能實現商道復興。然而現實卻是,盤庚死後繼任的兩位君王,小辛和小乙都未能完成商朝盛興的大業,直到武丁繼位才得以實現。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商朝在盤庚手上的發展程度遠沒有達到,隨便一位繼承者就可實現商朝鼎興的程度。商朝的復興還需要下一位賢能的君主來推動進程。這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為什麼商朝的復興大業在盤庚後兩任君主手上沒能完成,直到武丁繼位才實現中興?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商朝為何在武丁時期實現中興多一些了解了。

唯才是舉,任用賢德

國家的興旺,不是君王一人就能夠實現的,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與君主一起出謀劃策。武丁在剛即位的時候,發現朝中可用的人才寥寥無幾,武丁將朝中的政務派給冢宰處理,自己則為商朝四處尋訪人才。最終在宰相傅說和甘盤,祖己等賢能之才的輔佐下,商朝的社會經濟、文化、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裡有一個故事足以體現武丁在選用人才方面的智慧。

武丁夜夢傅說

關於這個故事,並沒有甲骨文記載,但是在先秦文獻中,有著這個故事的不同版本,這裡我選擇了一個我認為比較合理的版本分享給大家:武丁說自己在夢中遇見一位賢能之人,他的名字帶有「說」字,然後又將夢中所見的容貌一一描述了出來,然後派人去民間搜尋。最終找到了有著奴隸罪犯身份的傅說。任命為商朝的宰相。

這個故事聽起來帶有一些奇幻色彩,其實武丁只是巧妙的通過這種方式來提拔身為奴隸的傅說作為宰相。武丁在年少被派到民間時就和傅說相識。那時武丁就很欣賞傅說的才能。等武丁繼位後,迫於傅說的奴隸身份,如果通過正常的方式選用他為宰相,在朝中有點難以服眾。於是才巧借做夢一說,為傅說這個人蒙上了一絲神秘的色彩,讓底下的臣民相信傅說是上天派來輔佐商王的(那時候人們比較信的就是「天命」)。武丁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傅說在朝中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足以見其任用人才時的智慧。

傅說

衣食樸素,不貪圖享樂,對功臣捨得賞賜

此外,武丁在年少時曾與民同耕,了解農民耕作的辛苦與莊稼種植的不易。故而衣食樸素,不貪圖個人的享樂,一心只想著商朝的興盛。

對於被商徵服的氏族的新增領土,武丁會賞賜給徵伐有功之臣並給予封侯的賞賜或封向商臣服的氏族和方國首領為伯。這其中有甲骨文記載的封侯和封伯的數量加起來足足有九十多個,足以見得,武丁時期,被商徵服的氏族和方國數目之眾。

通過聯姻穩固統治

在現有的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商朝與其他方國氏族聯姻的記錄。聯姻的對象是在商的徵伐下臣服的方國和氏族。通過納諸侯之女為妃或者將王室之女嫁給侯伯的方式,在鞏固商與諸侯之間的關係,加強國家的一統力度等方面頗有成效。

開疆拓土,夫妻上陣

武丁在位期間可謂是一刻也沒閒著。對商周邊的虎方、夷方、鬼方、羌方,周族等先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徵伐,前面我們也講到,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關被徵服的方國和氏族加起來有九十多個,這些還只是現代考古發現的數量,實際可能更多。

要知道,發動戰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武丁在此階段能夠對敵對勢力發動多次徵伐,也從側面說明此時的商朝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

在對羌的戰爭中,有卜辭記載商朝的部隊規模達到數萬之眾,武丁只用了三年便將勁敵羌徵服。從出動的軍隊規模也可以看出此時商朝的實力十分雄厚。

武丁還任用被商徵服的氏族和方國的將領,對於徵服的土地,武丁還會就地建築城邑以鞏固對新增疆域的統治。

婦好

武丁有能徵善戰的妻子們

武丁通過娶周邊部落的女子為妻來取得各部落的信任和鞏固與這些部落的關係。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和文物表明,婦好的身份除了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之外,還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女將軍。武丁不僅個人能力突出,手下人才濟濟,就連自己的妻子先後多次為商朝徵戰沙場,為商朝領土疆域擴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難怪武丁時期能實現商朝的中興。

同時,婦好也是目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女將軍。

在武丁的妻子中,除了婦好,還有婦妌(善於農業耕作),據甲骨文卜辭記載,婦妌同樣參與過對外徵戰。

說婦妌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司母戊鼎大家肯定知道的比較多,母戊是婦妌的年號,司母戊鼎便是為她所造的用來祭祀的青銅器。

結語

武丁在位的59年間,在以丞相傅說為首的賢臣輔佐下,君臣一心,國力日益強盛。對外不斷開疆拓土。使商朝的勢力一度延伸到長江以南地區。商武丁時期,在幾十年的文治武功下,國家大治,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方諸侯方國臣服,商朝達到鼎盛的局面。

我是H說歷史,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鑑往知來。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感謝您的點讚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商朝君主武丁:讓奴隸當宰相,花三年平定西北部落,開創中興傳奇
    商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朝代,距離今天有2000多年,在今天我們能夠通過一些甲骨文的存在推演,判斷發生在商朝的一些歷史事件,商朝的君主的所作所為,以及商朝這個朝代的歷史興衰。
  • 武丁中興:提拔奴隸做丞相,鐵血打敗外族入侵
    商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朝代,距離今天有2000多年,在今天我們能夠通過一些甲骨文的存在推演,判斷發生在商朝的一些歷史事件,商朝的君主的所作所為,以及商朝這個朝代的歷史興衰。其中"武丁中興"就發生在商朝,在這個時代,商朝發生了許多傳奇般的故事,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傳奇。
  • 武丁中興:武丁時期對外戰爭的概述及影響
    武丁即位之時,國勢衰微。社會矛盾突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朝綱敗壞。 北方的鬼方和南方的荊楚等經長期發展,勢力也逐漸強大,也有意向中原擴張勢力,侵擾商邊境之事日漸增多。
  • 古代戰爭之商武丁對外戰爭
    商朝在盤庚之前,歷經「九世之亂」,國力衰弱。從盤庚始「行湯之政」,經小辛、小乙,國力漸強。至武丁,國勢頭強盛,開始連年用兵。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 百川論道 | 武丁
    《史記· 殷本紀》記載:「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武丁的父親商君小乙去世後,武丁繼承了第23任商朝君主。這時的商朝,經過了250年的統治,已經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危機四伏。他們讓傅說脫去囚服,跟著來到王宮,拜見武丁。武丁和傅說當著百官的面,高談闊論,百官無不信服。武丁拜任傅說為宰相。傅說先從整飭朝綱入手,規勸武丁祭祀時減少貢品。武丁欣然應允。傅說又從王室開刀,整治腐敗,大力推行新政。傅說不負眾望,極盡文韜武略之才華,商朝面貌煥然一新。
  •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武丁與傅說的故事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王。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 商王武丁在位59年,國力極其強大!網友:中國疆域之大超出我想像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以證實的王朝。商前期主要勢力範圍以河南鄭州為中心,商後期則以河南安陽為中心。商代最著名的王,除了滅夏的商湯,就是亡商的商紂。而史學家則認為,武丁才是商代最傑出的王。圖為武丁時期甲骨文卜辭。看到實物才知道其書法極有法度。
  • 商朝歷史故事戰神婦好
    死後廟號「辛」,生活於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從其墓中挖掘推斷她的名字應該是叫「好」,「婦」則是一種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婦好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女中豪傑,是遠古時期的女將領。
  • 商王武丁和女將軍婦好:那令人豔羨的帝後愛情
    婦好,是史書少有承認的女將軍,而她和武丁的愛情是最令我嚮往的。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婦好和武丁的愛情。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但武丁有3位王后,婦好並不是唯一。但她卻成為了武丁心中的唯一。婦好是一位和親公主,她其實可以在後宮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她沒有,她成為了商王武丁成就昌盛的得力之矛。武丁繼位,有3年不管朝政,也不說話。他想復興夏朝,他跳出廟堂,就為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找到癥結所在。武丁知道自己沒有權力,權力都掌握在了貞人集團手裡,所謂貞人就是佔卜之人。
  • 中國歷史最鼎盛時期之武丁盛世(之一)
    武丁少年時,父王小乙便把他下放進民俗,與一般群眾們一起辛勤勞動,武丁不但鍛鍊了自身,還訪得了一批優秀人才為己使用。象賢人甘盤,尊之從師;犯人傅說,舉以為相。武丁就在所述倆位優秀人才,也有祖己等重臣的配合下,開闢了「天地鹹歡,儒商振興」的大局勢。 對新的國土,或立即封給討伐的將軍等,象雀就封號為「雀侯」;或封本地順從的宗族方國頭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字中封號的侯有五十餘個,伯有近四十個,這一方面也可表明,被商收服的宗族方國何其多了。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考古學家所發現的直接和夏朝相關的文字記錄,也都是從西周時期所記載的文字資料中翻譯而來。經過多年的考察與考證,考古學家們大致確定了偃師二里頭遺址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對探尋夏朝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譬如,這次在展館中展出的銅爵、玉鉞等等。
  • 印度河文明和安諾石印驚現古漢字!試談甲骨文形成的歷史邏輯
    殷墟甲骨窖穴(圖源:中國青年網)整個殷墟時期,計有八代十二商王。其中,武丁為第四王。武丁之前還有盤庚、小辛、小乙三王,為什麼成熟的甲骨文字會突然出現在武丁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基於殷商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通過創造成體系的文字來實現與神靈的溝通,對殷商民族來說無疑是一個極佳選擇。《淮南子》說「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條記載看似不經,實則說明了文字創製具有神聖特徵,這與古埃及把文字稱為」神的語言「是相似的。(2)甲骨文的體系化,為什麼是在武丁時期,而不是盤庚、小辛、小乙時期?
  • 廢品回收站裡撿回來的商朝銅鼎,名為「大禾」,被禁止出國展覽
    在這些人形青銅器中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件格外引人注目,即來自商朝晚期的「大禾方鼎」。這也是目前為止商周青銅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為飾的方鼎,堪稱最有「臉面的」青銅鼎,因此,這件青銅鼎是被禁止出國展覽的。「大禾方鼎」,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重12.85千克。在這件鼎的四面各有一個幾乎佔據整個平面的半浮雕人臉圖案。
  • 中國歷代都城-夏朝商朝(三)
    夏商周夏都斟鄩二十世紀末,中國官方組織了一個由2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的項目,對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進行研究。通過對歷史文獻、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的研究,對天文現象的研究,對考古遺址發現和墓葬發現的研究,以及運用碳14測年方法等,項目於2000年發布了研究報告。在這個報告裡,提出了夏朝的基本年代框架。
  • 殷墟: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 系列文章,探秘商周之一:商朝後期都城之謎
    大家好,自從加入了百家號這個大家庭,我得到了一步一步的成長和學習,我嘗試寫一點關於商周的系列文章,水平淺薄,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對於商朝的都城,大家普遍的看法是真正穩定下來的都城就是殷都,即今安陽。殷都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真是這樣嗎?
  • 商朝時期的朝歌和周朝的西岐在如今的什麼地方?
    圖片:西伯侯姬昌劇照其實商朝並非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而在商朝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強大的商國控制著其他比較弱小的小國家。西岐作為周朝的發源地,周朝對西岐的保護和治理是非常完善的,而且在整個西周四百年的時間中,西岐一直是西周最為重要的一個城池。現代考古學家確定西岐的位置並不困難,然而與之相比較下,朝歌真正的位置就難以琢磨了。因為在武丁繼位之後,商國四處討伐各個國家,吞併了一些實力較差的國家,以至於商朝的領土不斷擴張。
  • 夏朝的歷史和考古困境
    最近一段時期來,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幾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餘前往幾個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有幸和當地的研究人員就這一問題略作交流,結果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固有思想。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了什麼驚人的新發現,獲得了什麼關鍵證據,而是方法問題。這場爭論的根源不在證據,而在方法,在思維模式。夏朝有無爭論的正反兩方都不應該為此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