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弦長弓練習是二胡基本訓練的重要內容,也是初學二胡者的第一課。弓弦樂器弓子不動則無聲無息,常言道:弦樂的弓子聲樂的氣,一語悟真諦。空弦長弓練習通常要求做到五字要訣,即平、直、勻、全、連。平:運弓子時弓子要成水平狀;直:運弓時弓毛要靠近琴杆走直線;勻:出弓與進弓聲音要均勻;全:運弓時要儘量不留寸弓拉全弓;連:在弓尖和弓尾外換弓時要力求避免有痕跡,使聲音能連綿不斷無盡頭。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1111435.htm
平與直宜於理解,就是為了儘可能地保持弓毛與琴弦的摩擦在一個點上並且成九十度的垂直狀,以利於聲音的純正與飽滿。而全即拉全弓,在實際訓練中是有速度之別的。全弓訓練要求在任何速度前提下均能夠儘可能地使用全弓,即在弓速變化中練全弓。以每分鐘60拍為例,先從一拍一弓開始,繼而二拍一弓直至四拍、六拍、八拍一弓等。在弓速變化中拉好全弓,首先就要有一個合理分配弓段的問題,如二拍一弓就應在奏完一拍時大致恰好用弓到1/2處,而四拍一弓運弓一拍時則約在1/4弓段處,依次推理而論。
空弦長弓練習中的勻即出音均勻一致之意。然而運弓速度快則音量大,運弓速度慢則音小。由此可見,第一,勻是以同等弓速為前提的;第二,在同等弓速前提下出音要勻,就要求右手作用於弓毛上的力不能勻。這裡涉及到近似力學上的槓桿定理。出弓時弓毛與琴弦的摩擦點由弓尾處向弓尖處移動時,右手施於弓毛上的壓力應從小逐漸加大,而進弓時由弓尖處向弓尾處移動,右手的弓力則應從強而漸弱。所以說先有不勻而後有勻,勻是立足於不勻之上的。
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也稱之為「點子」樂器,因為音樂的旋律線是由密集的點所連奏成的;吹管樂器可謂「點線」樂器,因涉及到演奏時的呼吸換氣,音樂旋律中的分句和分段也必然間隙清晰;而弓弦樂器則是「線條」樂器,音線纏峰繞梁連綿如絲,正是弓弦樂器最擅長表現也最接近人聲的一大特色。但是運弓既然強調走直線,直來直去到頭尾處轉換方向時難免就要有短瞬間的停頓即有斷線之感,如何能夠做到少痕跡繼而無痕跡確實是學習者既費解又難辦的疑難問題。從理論上分析,我們說只有右手運弓的動作不停無斷意,聲音才能連綿無斷感。在訓練的實際練習中,我們發現右手實際上是以直線為中軸線的劃著一個既扁又長橫躺著的8,就是這個扁長的8字形,磨去了走直線而易導致物頭尾處的稜角,才能使動作在轉換弓向時做到無間隙,導致聲音不間斷,再配合在換弓時從大臂到小臂肩肘腕指動作的協調統一,在換弓的一瞬間做到敏捷圓滑,也就更加能使音線天衣無縫了。
在一弓中的漸強或漸弱練習時,進而可分為進弓時的漸強或漸弱和出弓時的漸漸較易,反之則較準;利用加快弓速來漸弱較易,而在弓速不變的前提下單依靠右手變化弓力來做到漸強漸弱則較難。難易如此鮮明,基訓中迎難而上,志揀難的練,難中練出真功,在實戰的舞臺演奏中,自然不在話下了。
二是要確保長弓出音清亮飽滿厚實音質好,就要注意在聲音概念上區分音質的優劣,如強的音不一定等於厚實,有可能是虛空的,而弱的音則可能蘊藏著厚實,有可能是虛空的,而弱的音則可能蘊藏著厚實內在的力量。從理論上講,好的琴音就是能夠使琴統充分振動起來,換言之,就是弓速成與右手弓力的正比例要適度。弓速快右手弓力大,弓速慢則弓力小,不然就會出音空虛或出噪音。轉換視角說,飽滿厚實的琴音應該屈居於噪音線的近下方。一般學習者的通病是空弦長弓運弓時出音容易空洞而虛弱,建議可以每天在內外空弦上拉幾個來回的全弓噪音,噪音雖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樂音,但它畢竟是有力量,只是用力過度的表現,在充分體會到如何用力之後,再學會稍微減去一些力,就會較容易地拉出滿意的聲音,並學會如何掌握弓速弓力比例適度的控制能力。
三是在實際演奏中許多樂句往往要奏出帶音頭的長音,這條由一個圓潤的小點而帶出的長線,出弓時在糾尖處奏出則較難。這個小點的奏法近似頓弓而又別於頓弓,因頓弓往往在中弓處短促有力地奏出,而此音頭長音一般都在弓尖弓尾處奏出,因為後面還要拖條長長的音線。如有些樂曲的開頭就是由一個點而帶出的內弦空弦長音。
二胡的兩根空弦深涵著無盡的樂思,長弓緩緩奏來,似空谷中的迥響,又有思緒萬千的遐想,無論是《江河水》澆出的《一枝花》,還是《三門峽暢想曲》激起的《長城隨想》,激蕩長人充盈著民族之魂的二胡琴音無不從空弦長弓起步而一瀉千裡,友壯地邁向廣袤的音樂天際。
點擊下一行「閱讀原文」有更多二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