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酒鬼酒的「甜蜜素」風波
引起了消費者關注
記者發現
近年來有關部門在對白酒抽檢時
多次檢出甜蜜素
據不完全統計
甜蜜素已成白酒抽檢不合格的第二大原因
那麼究竟什麼是甜蜜素?
為何不能在白酒中添加?
在哪些食品中可以應用?
對人的健康有沒有影響?
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甜蜜素成白酒抽檢不合格主要原因之一
記者梳理發現,白酒中被檢出甜蜜素的現象並不少見。如2019年2月11日,黑龍江食藥監局通報,標稱由呼倫貝爾市藍亭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呼倫貝爾酒(450ml/瓶、酒精度:38%vol),甜蜜素檢測結果為0.0117g/kg。
綜合國家和各地食品安全抽檢情況發現,全國各市場監管部門近6年共檢出約1055批次不合格白酒,其中甜蜜素不合格的365批次,佔不合格批次的34.59%,已成為白酒不合格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排名第一的酒精度不合格項目(466批次)。
我國禁止甜蜜素用於白酒
資料顯示,甜蜜素化學名稱為環己基氨基磺酸鈉,是一種無營養甜味劑,是一種常見的合法添加劑,在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均允許在食品中添加。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鄧放明告訴記者,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甜味劑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為:冷凍飲品(食用冰除外)、水果罐頭、腐乳類、餅乾、複合調味料、飲料類(包裝飲用水除外)、配製酒、果凍的最大使用量為0.65g/kg;果醬、蜜餞涼果、醃漬的蔬菜、熟制豆類最大使用量為1.0g/kg;脫殼熟制堅果與籽類最大使用量為1.2g/kg;麵包、糕點最大使用量為1.6g/kg;帶殼熟制堅果與籽類最大使用量為6.0g/kg;涼果類、話化類、果糕類最大使用量為8.0g/kg。另外,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可用其代替糖。
那白酒中為何不能添加甜味劑呢?
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固態法白酒國家標準中均明確規定「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所以,甜味劑,如甜蜜素、安賽蜜等顯然屬於人工合成非自身發酵物質,是不可以添加到白酒中的。
鄧放明告訴記者,白酒裡不能加入食用香料,實際上並不是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而是為了釀造工藝的嚴肅性和純正性。比如白酒要求有自然的回甘,如果加入了甜蜜素,就無法公平競爭,這就相當於運動員吃了興奮劑,不能反映真實水平。
不過,配製酒可以允許使用甜蜜劑。配製酒與白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品類,配製酒又被稱為調製酒,是混合的酒品,包括酒和酒之間的勾兌配製,也包括酒與非酒精物質進行配製。
甜蜜素對人體有害嗎?
甜蜜素對人體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存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2017版),甜蜜素被歸類在三類致癌物清單(第199項,1999年納入),即屬於「對人類致癌性可疑,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教授指出,現有針對甜蜜素的安全性研究顯示,到目前為止未發現甜蜜素有可能導致癌症發生。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角度,甜蜜素是有充分的風險評估結果的,正常的使用量不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
企業應加強質量把控
對於白酒中甜蜜素頻頻被檢出的原因,市場監管部門認為,可能是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的口感,在產品中人為添加甜蜜素、糖精鈉、安賽蜜等甜味劑來調節口感,也可能是由其他原輔料使用不當帶入。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鍾凱也表示,部分企業在白酒中添加甜蜜素主要是為了掩蓋白酒雜質帶來的苦澀感,產生回甘的感覺,冒充好酒。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秘書長馬勇分析,排除人為添加,一些酒中檢測出含有甜蜜素,可能和儲酒容器有關,包括運輸酒的管道或者運輸工具等等,如果其曾經接觸過含有甜蜜素的其他物質,則會造成甜蜜素遷移。
2012年的塑化劑風波曾引起白酒業不小的震動。一位酒業專家表示,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甜蜜素」問題對白酒行業的影響整體小於上次「塑化劑」事件。白酒中存在的一些物質,有的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限定合適的量,這要求企業有必要增強主體責任意識,加強質量把控。
記者了解到,針對白酒中甜蜜素泛濫的現狀,市場監管總局已將「甜蜜素」列為明年白酒抽檢的重點項目。在抽檢計劃中,白酒品種[包括白酒、白酒(液態)、白酒(原酒)]下的酒精度、甲醇、氰化物(以HCN計)、糖精鈉(以糖精計)、甜蜜素(以環己基氨基磺酸計)、三氯蔗糖被列為抽檢項目,風險等級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