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換了新手機,華為P40 Pro,選擇這個的原因很簡單,2020下半年的挑戰是提升一點光影藝術的審美,希望攝像頭配置好點。另外一點點私心,支持中國芯崛起出一點點力。
我的Boss是一個在深圳已經接近財富自由的中年女性,她聽說我換了手機之後,馬上也下單了一臺同款。她的理由比我的簡單,這個時候要「愛國」。
不僅如此,一次內部分享上,我介紹過寶潔洗髮水產品線品牌矩陣後,她順應國潮把全家的洗髮水都換為國產品牌。
她的消費選擇理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消費群體選擇情況,從自己的認知出發,你會發現所有的技術參數,品牌沉澱,對她都是無效,她只買為自己認同的「符號」買單。
也許很多人做技術的人會不屑,但事實上他們往往很容易碰壁,消費群體裡面的大眾,大多都是跟我Boss有著一樣的消費心智。
2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寶潔洗髮水業務2006年時曾佔據60%的市場份額,創造這些輝煌背後的是寶潔多品牌的產品矩陣戰略。
寶潔集團曾經擁有300多個子品牌,是名副其實的快消日用品之王。
如果了解不同消費者的群體之間是有區別的,就能明白寶潔為何選擇這樣的策略。
3
洗髮水市場單價從十幾塊到上兩三百不等,主流是幾十塊。
技術含量,說高不高,說低不低。
要是一個新品牌,靠一些行業公認的去屑有效成分去做新的洗髮水,並不難。但要做到絕對意義上的兼顧去屑,又不傷發,需要一定的研究。
洗髮水的效果感知需要一段時間,產生的副作用也需要一段時間。但關鍵是,大部分消費者很難感知80分與60分的洗髮水之間的效果區別。
這樣的話,作為一個「理性」消費者,並不會因為市場品牌第二名低價10-20塊錢就選擇第二名的品牌,也不會輕易換掉用了多年的洗髮水,畢竟一直使用並沒有什麼問題。
單價不高, 技術門檻也不高,消費者難以認知效果的市場,依賴的是什麼驅動銷售呢?
主要還是佔據消費者的心智。
在傳統的渠道上,佔領心智早就有成熟的打法。電視電臺報紙雜誌的廣告天天滲透,常去的超市貨架有最顯眼的位置,專門的促銷員跟你解析幹性油性的區別,總之不知不覺,這個品牌就成了一個「著名品牌」。
最後的消費決策,也就水到渠成。
4
人的消費行為,短期內受情緒,個人經濟情況等因素影響,長期是受心智認知影響。
一個人從小到大逐步建立的認知,如果天天觀察自己,恐怕也很難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不同品類商品的「傾向選擇」。
你也許會不停地轉換飲食,衣服,酒店等牌子的選擇,畢竟衣食住行,接觸頻次高,與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一個人作為消費者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果用點心,成為這些領域的消費行家並非難事。
那我們該如何選擇一個洗髮水呢?
最基本的需求,應該是去屑,男女老少都需要,不能整天頭皮癢。另外還有社交需求,穿深色衣服不能肩上都是「雪花」。
但是又發現,洗了那麼久,頭髮還是乾枯枯的。廣告告訴我,人的頭髮分油性和乾性發質,不同的適用不同的洗髮水。
於是,有人又開始傾向用柔順的成分,有人要求無矽的成分。
有些人對健康比較關注,不希望放在頭上的都是一些化學洗劑,就算去屑效果差點也沒關係,又傾向於天然草本。反正,天然的總是比化學的沒有那麼傷頭髮嘛。
有些人經常染髮,頭髮遍體鱗傷,需要「滋潤」。
有些人中年危機,生活壓力大,開始脫髮,需要「防脫」。
發現了嗎?日用品那麼大的消費群體,開始分化為一個個細分的需求,他們之間的市場重疊的部分很少。
為什麼說重疊很少?因為一個完美的洗髮水,在心智上是不存在的。
如果一款洗髮水說它十項全能,從去屑到柔順,滋潤防脫全部涵蓋,就算是技術上可行,在營銷上也不可行。
因為只要有人說它全能完美,就會有新牌子出來說,我專注防脫30年,我就是防脫專家。如果你是一個帶著脫髮焦慮的人更願意用幾十塊上百塊給誰投票?顯然,是那些「顯得更專業」的品牌。
寶潔旗下的品牌,目前海飛絲的定位是去屑,飄柔定位草本與柔順,潘婷主攻營養,沙宣賣點是保溼,伊卡璐以天然作為宣傳的重點。
到這裡,寶潔的策略倒推一下就可以出來,整個市場是如此細分,並且互斥。
那麼策略就是,我需要佔領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靠的是每個細分市場都做到第一,所有品牌份額疊加,就是整個市場的第一。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在各大商場超市的貨架上,明星的廣告上我們看到不同品牌的宣傳,我們今天嘗試一下海飛絲,明天用一下潘婷,多年後發現,原來全部都是寶潔的品牌。
5
寶潔在中國的洗髮水市場,曾經佔據我國60%的市場份額,但在最近十年,又逐步衰落。
市場變化是最主要的因素,說到底,就是人的心智變了。
當年我們是怎麼買洗髮水,家裡的母親買一瓶,全家使用。
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新生代已經開始覺醒,他們關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三口之間,可能會有3瓶不同的洗髮水,每瓶洗髮水的單價支付意願都在提高,也就是說,市場總量在不斷增長。寶潔中國在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情況下,2019年依然拿到了歷史最好的業績。
促使人們選擇變化的,還是新生代的心智,他們是移動網際網路原住民,電視報紙雜誌再強大的宣傳,對他們來說也並沒有太多感覺。
他們不會輕易在線下買東西,而是經過一系列的網上評測,網上比價後再做決策。
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加相信國產品牌,毫無理由得非常自然。不少在傳統渠道處於劣勢的國產品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孤注一擲,又慢慢回到大眾的視野中。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全球格局變化下,中國消費者的「愛國」情緒會越來越強,這種心智的改變,又將影響一系列市場的變化。
有沒有發現,競爭的最後的心智,原來是文化。
總結
總結一下,在消費品市場,心智依然是重要的選項,基於心智佔據的市場戰略,就是要調研有多少種細分的需求,並且研究細分需求之間的聯繫,找出最共性的需求就是基本功能。
其餘的「賣點」,都是差異化的功能,也就是對應不同心智需求的痛點。
技術在競爭的最後,都會扁平化,而競爭到最後的護城河,是文化。
—END—
本文為@獨思有疑 2020年第23篇原創文章,以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