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你們想媽媽嗎?」一陣烏鴉聲飄過,說話的人還問:我說錯話了嗎?難道沒錯嗎?一個媽媽早早的去世了,兩個都是被媽媽拋棄了,這話問的,就是往人心裡捅刀子了。
在《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中有好多這樣的人,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很多這樣的人,說著都是為你好或者跟你鬧著玩兒,其實把人傷了還說你太矯情。
1、
在劇中李尖尖他們三個還小的時候,陳婷和凌和平經常吵架,居委會的方阿姨和錢阿姨一起去勸陳婷,作為她們來說是好心,希望她們能夠好好的,但是對於當時比較敏感的陳婷,無疑就是火上澆油了。
而這個勸還讓凌和平家的吵架升級了,這就是以好心為出發點,但是結果很壞,這個想來錢阿姨她們也是沒有想到的,她們希望自己同樣作為女人來勸勸陳婷,能夠讓他們家安生幾天,但是事實卻是陳婷鬧得更狠了。
陳婷和凌和平離婚之後,有一天凌和平回來晚了,李海潮和他兩個人一起喝幾杯,凌和平說:我勸也勸了,怎麼就不管用呢?李海潮的話讓人明白了作為被勸的那個的感受,李海潮「那些勸人的話就像小刀一樣,一刀一刀的剌你」。
對於那些不好的事情,都不去提可能是最好的安慰,也是最快的忘記辦法,總是拿出來勸,就像李海潮一直自責自己沒有勸妻子把孩子拿掉,而讓妻子和孩子丟了命,所以別人安慰他一次,他的責任就深一分,一直有人安慰他,他就一直走不出來,就像陳婷一樣,能把自己給逼瘋了。
2、
這些人還是出於好心地勸著,但是還有一些人就是覺得開個玩笑,逗一逗孩子。
賀子秋被賀梅留在李海潮家裡,周圍的鄰居都逗子秋,說讓他要聽話,要好好孝順李海潮,不然李海潮就不要他了。眼看子秋都哭了,那些人還說著:這孩子怎麼不經逗呢,就開個玩笑。
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說:你看你媽媽有了小弟弟,就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他們覺得就是開玩笑呢,逗逗孩子,可是孩子小,他不知道什麼是開玩笑的,什麼是真的,當聽到有人這麼說的時候,就真的認為媽媽會不要自己了。
孩子會在父母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就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爸爸媽媽就真的不要自己了,甚至害怕長時間見不到爸爸媽媽。
就像文中開頭的那個阿姨,開口就跟三個沒有媽媽的孩子說「你們想媽媽嗎?」還要問別人:是我說錯話了嗎?這情商該有多低啊,這種話問出來得讓孩子怎麼回答,是回答想呢還是不想呢。好像走開反而是最好的行為了。
3、
子秋的二姨就屬於一直覺得自己虧欠著李海潮家,所以總是提醒子秋要注意身份。
原本子秋是跟著外婆和二姨在老家,因為李海潮心疼子秋,就把子秋帶回來養。子秋的二姨就覺得子秋和凌霄不一樣,因為凌霄爸爸是給了錢的,而子秋沒有給錢,所以要多幹活,要讓著李尖尖,要孝順李海潮。
她回回來都說,子秋也怕她來,說來說去都是那些話,這些話說得多了,子秋的內心就一直覺得自己虧欠著李海潮,所以他總想著找到自己的媽媽,把李海潮的錢要回來,這都成了賀子秋的心病了。
所以雖然他討厭趙華光,但是為了減輕李海潮的負擔,也為了不讓趙華光再給麵館找事,只能違心的出國留學。回來之後,怕李海潮操心,多次偷偷回家看卻不回家,等把店弄好了,才回家給家人一個驚喜。
總結:
如果出於好心說的一些話,還是在想要說的時候想想,這個真的能夠為別人好嗎?會不會火上澆油,再去說;對於那些情商低的,在說話之前想想如果這話說在自己身上,會不會難過,如果真的自己的都感覺不到難受,那也沒辦法了。
教會孩子感恩很好,但是過了就不好了。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讓你的話成為傷人的刀,尤其是對孩子,不要用所謂的開玩笑來說一些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壞影響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