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我國在用學歷教材近19萬,將重點加強新工科、新農科等學科...

2020-12-25 芥末堆

教育部:我國在用學歷教材近19萬,將重點加強新工科、新農科等學科教材建設

作者:李海顏 發布時間:

教育部:我國在用學歷教材近19萬,將重點加強新工科、新農科等學科教材建設

作者:李海顏 發布時間: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 圖源:教育部官網

芥末堆訊,12月2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總體情況。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介紹,我國新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其中,基礎教育類教材近1萬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教材近8萬種,高等教育類教材近10萬種。在基礎教育中,目前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已實現統一編寫、統一審查,2022年前將實現所有省份「全覆蓋」。

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2022年前實現所有省份「全覆蓋」

田慧生表示,義務教育三科(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已於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實現了所有年級的全覆蓋;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蓋20個省(區、市),2022年前將實現所有省份「全覆蓋」,到2025年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同時,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還啟動了中等職業學校三科統編教材的編寫,計劃明年下半年提交審核。

對於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如何推進,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補充道,首先會通過組織調研回訪、收集意見等方式完善教材質量,並將反映政治、經濟、社會新變化的內容納入教材中,目前抗疫有關內容已在教材中體現。

同時,將推動三科教材的配套資源建設,圍繞語文,教育部正在組織專家遴選與教材相適應的誦讀學習的選篇庫,圍繞思想政治,正在組織專家收集整理一些案例庫,而在歷史方面,正在建設歷史統編教材配套的資料庫,對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匯總,幫助老師、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此外,教育部還將組織專家和相關的出版單位研發一些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等特殊地區針對性的資源配備。教材局協同基礎司、教師司將系統安排三科教材的有關使用培訓工作,所有使用三科教材的老師必須接受培訓。

職業教育教材重實踐、應用,2023年將篩選1萬種校企合作開發教材

在職業教育上,田慧生介紹,目前已啟動了新一輪的中職公共基礎課程非統編教材編寫,組織開展了「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遴選,形成以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核心課教材為主,專業技能方向課、實訓課、選修課教材為輔,多元立體的職業教育教材體系。同時,根據網絡教育、開放教育、自學考試、函授教育、業餘教授、成人脫產教育等不同形式,分別組織編寫繼續教育教材,配套開發數位化教學資源。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表示,據初步統計,目前已正式出版的職教類教材有74000餘種、繼教類教材有5600餘種。教材每3年修訂1次,其中專業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進行動態更新。目前職業教育教材的建設淡化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重實踐、重應用,一大批是校企合作開發的成果教材。

在職業教育教材選用上,下一步首先是要健全職業院校的教材質量抽檢制度,到2023年,確保國家和省兩級抽查的比例合計不低於50%。抽查內容包括職業院校是否建立了教材選用委員會,是否建有教材選用程序和制度,公共基礎課程是否按照規定選用統編或者國家規劃教材等。

其次將啟動新一輪的國家規劃教材建設和新時代職業教育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到2023年遴選1萬種左右的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職業教育規劃教材。此外,還將加強職業教育教材信息庫建設,及時更新教材出版動態,為各職業院校做好教材選用提供支持服務。

普通高等學校教材,將重點開展新工科、新農科等學科建設

在高等教育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正式出版、版權頁標註「教材」字樣的高校教材新增數量達到4.3萬種。理論課教材涵蓋了全部12個學科門類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還有為數不少的實驗實踐教材、實習實訓教材。

同時為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相適應,教育部還陸續部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相關教材及資源的研發與建設。此外,還推出了一大批「紙質+數位化」資源的新形態教材,增加可視性強的動態圖例,補充更新實踐案例,增強了教材表現力和吸引力。

在普通高等學校教材建設上,下一步,將完善高校教材分級管理制度,強化高校黨委對本校教材工作的責任。同時,將加強高校教材選用管理,健全教材建設支持保障機制,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的建設。

此外,明年啟動的「十四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將重點開展「四新」建設(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和新文科建設)、一流課程和一流專業建設、新興學科和緊缺專業等方面教材的選題立項,組織新教材的編寫並儘快投入使用。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在今天(26日)教育部召開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年度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介紹,要通過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動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
  • 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 新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形成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 今日,教育部舉辦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七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的有關情況。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在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通過創新教材工作體制機制,推動教材「五大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教材工作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新的教材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初步確立。
  • 西華大學新增教育部新工科和新農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3號)正式印發,西華大學新工科項目《基於智能空地融合載具工程研究中心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創新平臺建設探索與實踐》獲批立項。
  • 上海中醫藥大學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新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形成
    今日,教育部舉辦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七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的有關情況。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在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通過創新教材工作體制機制,推動教材「五大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教材工作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
  • 新工科 新醫科 新農科 新文科 指向科技經濟前沿 瞄向未來發展需求
    我國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的工作重點。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地區繁榮中建功立業,正在成為新時代高等學校的責任與使命。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是高等教育應對科技革命和國際競爭挑戰的戰略性選擇。
  • 教育部: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
    12月24日,教育部召開第七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工作有關情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其中,基礎教育類教材近1萬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教材近8萬種,高等教育類教材近10萬種。  據介紹,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2017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學期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 新聞 | 我校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我校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我校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建設新農科教育「兩金一高」
    中國網浙江6月28日訊(記者 曾瑞鑫 吳雨航)28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召開。會議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標誌中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 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新階段
    資料圖 曹小彧 攝2月26日教育部召開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年度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介紹,要通過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動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
  • 教材工作格局發生歷史性變化!「十三五」我國教材「五大體系」建設...
    5000多名、審核專家3000多名;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12月24日,教育部舉行第七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工作情況。健全激勵措施,將教材編審作為工作量計算、業績考核、職務評聘、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將優秀教材作為參評國家重大人才項目的重要成果,彰顯把優秀教材作為重要成果、把參與教材建設作為重要優先事項的評價導向。三是教材建設的基礎支撐持續加強。分學科專業建立國家課程教材編審專家庫,已入庫編寫專家5000多名、審核專家3000多名,為國家重點教材建設提供了穩定人才支撐。
  • 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解析——兼論行業特色型大學的新工科建設
    關鍵詞:新工科、新工科建設、行業特色型大學  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進行,將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些對工程學科的發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設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對未來發展的嶄新思維和深度思考,是對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積極回應,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徑。
  • 新工科火了!教育部認定首批612個學科項目
    新工科的頒布,將會影響到學子們的專業選擇和未來的就業方向,對於正在備戰高考的學生和家長,無疑又多了新的選擇。有工科基礎,亦或者有興趣學習工科的學子,不妨了解一下什麼是新工科。根據教育部的定義,涉及電子技術類、計算機類、網絡與信息、新能源、功能材料等的學科,統稱為新工科。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加快建設新農科 抓機遇搶「開工」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加快建設新農科 抓機遇搶「開工」 2019-07-02 來源:高教司   央廣網安吉6月28日消息(記者 王啟慧)今天,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農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召開
  • 蘭州大學「四個聚焦」加強學科建設
    、激發生機活力,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加強有組織科研,推動內涵式發展。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改造和升級傳統工科專業,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金融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能源化學工程、人工智慧5個新工科專業;成立醫學部,以臨床醫學為主體,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為兩翼,推進新醫科發展;以草學為基礎,綜合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畜牧學、植物保護等多學科優勢,積極構建「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核心技術、產業化技術」三位一體的農學發展體系,助力新農科建設;
  • 爆紅的新工科到底是什麼
    「新工科」這個概念迅速在高校裡熱起來。今天我們說的就是這個看似有點硬其實很快將影響很多學生選擇和就業的話題。一大批專家學者會聚杭州,熱烈探討:爆紅的新工科到底是什麼什麼是新工科?包含哪些專業?現象: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150萬人才缺口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統計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
  • ...十三五」我國教材「五大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 教育2020...
    5000多名、審核專家3000多名;目前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歷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12月24日,教育部舉行第七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工作情況。健全激勵措施,將教材編審作為工作量計算、業績考核、職務評聘、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將優秀教材作為參評國家重大人才項目的重要成果,彰顯把優秀教材作為重要成果、把參與教材建設作為重要優先事項的評價導向。三是教材建設的基礎支撐持續加強。分學科專業建立國家課程教材編審專家庫,已入庫編寫專家5000多名、審核專家3000多名,為國家重點教材建設提供了穩定人才支撐。
  • 吉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農科建設的意見》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印發《關於加強新農科建設的意見》。為切實加強我省新農科建設,對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意義重大。結合我省實際,現對加強新農科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 每日新報:卓越大學聯盟高校發布新工科教育質量宣言:新工科,新在哪?
    自2016年提出後,先後奏響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以新工科建設為龍頭,系統推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掀起了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2未來怎麼做?
  • 馬鞍山學院3項新工科、新農科項目獲安徽省教育廳立項
    、新農科立項項目通知。賽為智能旗下普通本科高校馬鞍山學院組織申報的「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民辦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設路徑探究」獲安徽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立項。「民辦本科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校地育人』研究」、「基於鄉村振興背景下校地校企科技創新育人研究」獲安徽省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