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裡出西施」,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一句俗語,它的意思是說由於戀愛雙方之間有感情,所以不論如何都覺得對方傾國傾城,國色天香。民間俗語在生活中的應用,能使語言交流更加輕鬆,使對話雙方更加親近,大有裨益。或許大家都曾有意無意說過這句俗語,可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情人眼裡出西施」,最早出自於宋代文學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的記載:「諺云:情人眼裡有西施。」胡仔只是簡略複述,只說它是一句諺語,而並未庖丁解牛般展開分析,這未免讓人意猶未盡。
曹雪芹曾在《紅樓夢》第七十九回中引用過此俗語,是曰:「情人眼裡出西施的下一句,應為西施眼裡出英雄。」曹雪芹使用遞進與對仗的手法,以紅樓式情趣續寫了一句頗為恰當的下文:男子眼裡,看女子如西施一般美麗;反過來講,女子眼裡,男子必然是高猛帥氣的英雄了。
不過,上下兩句結構、形式完全相同,不存在優劣之分。那麼我們再來看清代著名詩人倉央嘉措對它的詮釋吧。
《七絕》倉央嘉措
新茶香鬱滿齒唇,伴得糝粑倍美醇。
情人眼裡出西施,每對卿卿每銷魂。
由於倉央嘉措不會漢語,他現存的詩歌都是翻譯家轉譯而來的,包括那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此,這首詩的詩意顯得稍微黯淡一些,「每對卿卿每銷魂」也是簡單直接、通俗直白,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小解認為歷史上對「情人眼裡出西施」理解最為透徹的一位文人,是清代的黃增。
《集杭州俗語詩》黃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
雖說是「杭州俗語」,但其實詩中的兩句俗語流傳度至為廣泛,已然滲透到了全國各地的民間語言之中。「色不迷人人自迷」意思是:美色並不會迷惑男人,是由於男人對女人有了愛慕之情而自己陷入了迷醉的狀態,這就是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詮釋得接近完美!是啊,即便對方醜如鍾無豔,但一旦男人認定她是主角,就會陷入自我陶醉的境界無法自拔,任憑怎麼看都覺得美若天仙。這跟「酒不醉人人自醉」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區別,畢竟「色」比「酒」擁有更強的誘惑力。
同在此詩中的「有緣千裡來相會」也是著名俗語,黃增對它的理解也非常到位。它最早出自宋代《張協狀元》一書:「有緣千裡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但實話說,這有點像歇後語,趣味性濃厚,但缺少一定的詩意。
而黃增對它進行了一次更加詩意的詮釋:有緣之人,不管相隔千裡萬裡都會相遇,更會因為偶然的一笑而為之痴迷。「三笑」是唐伯虎的典故,但這裡並非特指,而只是借鑑了唐伯虎愛情傳說的美好。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世間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是有緣有分。她只是對你嫣然一笑,你便為她痴迷,這是一見鍾情,深層次亦是緣分的牽引,這種緣分甚至比「千裡相會」更具有宿命性,畢竟相會只是一時,而相愛卻是一生。
讀罷黃增之辭,不得不說,他續寫的兩句詩要比原來的兩句俗語更美,在詩情畫意之外,更多了一層哲學意味,意味深長,引人回味。不知大家還有其他版本?或者有更好的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