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地質學院、湖北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60年來,中國地質大學幾經變遷,經組建、出北京、過石門、渡丹江、下江陵、棲荊州……
一路走來,變換的是名字、遷徙的是校址、擴大的是規模,不變的卻是地大人繼承和發揚「為祖國多找礦藏,把自己百鍊成鋼」的地質精神;是「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是「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精神。
60年來,伴隨著地大的成長發展,走出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29位兩院院士,湧現了國家體育場館「鳥巢」總工程師李久林等一大批精英工程人才……
如今,走過一甲子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在擔負起我國高等地學教育研究的「排頭兵」的重任。
創建地球科學文化的搖籃
今年5月19日,地大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成為首個登上世界屋脊的大學登山隊,再次驗證了其「地球科學文化搖籃」的美譽。
作為一所具有特殊行業背景的大學,60年來,地大始終將「建設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學」確定為階段性辦學目標,將「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確定為長遠辦學目標。
地大以地球系統科學學科建設為龍頭,積極整合校內外優秀資源,搭建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目前,學校擁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兩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擁有「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等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通過特色辦學,讓地球科學之花盛開。」學校黨委書記郝翔自豪地說,學校曾作為唯一高校參與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參與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測數據處理和月球應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體成功應用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
不僅如此,學校殷鴻福院士創建的生物地質和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成功地將二疊紀—三疊紀界線的「金釘子」(國際標準)釘在了浙江長興煤山上。趙鵬大院士創新地質找礦思路,將地質學從定性的描述階段向定量研究發展,為地質學開闢了新的發展途徑。青年學者李德威參加的「九五」地礦部重大基礎性研究:岡底斯帶晚白堊世以來構造—巖漿作用、深部過程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的研究,他們為地學領域帶來了新的研究成果,讓地球科學之花在祖國大地上綻放。
在打造地球系統科學龍頭地位的同時,中國地質大學秉承「強基礎、有特色、入主流」的學科建設理念,形成了「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定位,使學校實現了由單學科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的完美轉型。
構築地球科學人才高地
60年來,學校始終將培養高水平地學人才、促進國家地質事業發展作為自己的教育使命。學校按照「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教學科研平臺+科技項目+國際合作」五位一體建設模式,通過大科學、大工程和大項目來培養學術學科領軍人才的創新能力,促進他們成為國際地球科學領域具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
今年4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科教戰略聯盟」,聯合培養地球科學精英人才。在此之前,學校依託國內國土資源和地礦行業企業,建立了55個實習站點和47個穩定的產學研基地,與18個省市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地勘、地調單位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籤署了戰略合作或科技教育合作協議。學校在周口店、北戴河和三峽等地區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承擔的每個科研項目都吸收了2至3名學生參加,46.6%以上的地質類研究生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近60%的地質學理科基地班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
近幾年,學校加快了開放辦學的步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的意識,加大了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力度。
尋求人類和地球和諧發展
近幾年,在「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到祖國各地基層最艱苦的崗位上建功立業。2003年以來,累計有3549名地大本科畢業生、近1000名研究生畢業後到西部就業。
學校校長王焰新說:「努力服務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通過聯合開展地質調查、找礦突破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切實解決國土資源地礦行業的重大技術創新難題和產業發展瓶頸,謀求人類與地球和諧發展,是每一個地大人的不懈追求。」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之後,學校及時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奔赴災區,為災區提供技術支持。2011年,學校承擔的礦調、區調項目在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雲南等省區新發現銅、鐵、鉛鋅等金屬礦化點12處,非金屬礦點1處,礦化線索12處。
王焰新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地質災害、環境汙染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面對這些資源與環境問題,面對祖國和人民的期望,中國地質大學正在為謀求人類與地球的和諧發展奮鬥,努力成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
新時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給地質事業帶來了春天,也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為貫徹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落實國家地質找礦突破戰略,中國地質大學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2011~2020年),實現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階段性辦學目標;第二步(2021~2030年),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基本具備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所需的人才、學科、文化和基礎設施條件;第三步(2031~2052年),基本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辦學目標。(記者 夏靜 通訊員 李素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