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到,一個國慶假期過去了,只因為一件事沒處理好,我就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小景說。
小景的兒子現在3周歲了,一直以來都特別懂事/乖巧。平時她上班或者出差,孩子還會和她說「拜拜」,在她回家時,孩子也會上前和她擁抱。
今年國慶,她帶著孩子回老家。
老家弟媳剛好查出懷孕,因為弟媳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整個檢查過程、醫院建檔、各種檢查的預約都是小景陪著弟媳一起弄的。
「老家交通不方便,每天都是一大早就開車出去了,那會兒孩子還在睡覺,回到家的時候都是下午。」小景說,孩子看到她回來就問她「媽媽,你幹嘛去了?」
起初,小景會跟孩子解釋「陪你舅媽去醫院」。而弟媳則喜歡逗孩子說:「出去玩了,不帶你,誰讓你睡覺啦?」或者說:「你媽媽出去吃好吃的啦」。
因為,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小景就沒好意思告訴弟媳不要開孩子的玩笑。
而且,在小景看來「不是每天都出去,就算出去了,回來後好好陪孩子也沒關係的。」所以,後面幾次陪弟媳從醫院回來,她就沒給孩子再解釋。
直到,國慶假期結束。小景帶孩子回北京,她才發現問題來了——孩子開始緊盯著她,離開她就大哭不止。
第一天上班,正在開會,小景手機鈴聲就響了。小景出了會議室,接通手機,就聽到兒子在那邊哭著問:「媽媽,你在哪呢?你什麼時候回來?」
原來,兒子哭鬧不止,婆婆只好給小景打電話,希望讓她安撫一下孩子。
第二天,小景剛起床,兒子也跟著醒了,鬧著要跟著一起上班。
小景說,孩子平時晚上9點多都不願睡,早上8點多不起床的。就因為聽她說要早起上班,孩子前一晚上8點多就提前上床睡覺,只為了跟她一起上班。
到現在,孩子已經跟著小景一起上班四天了。
「我不能每天都帶著他啊!」小景特別苦惱,接下來怎麼辦。
確實,孩子太黏人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一般來說,3歲前的孩子黏媽媽是正常的現象,且這種依賴關係也是必然的。
且在孩子依賴媽媽的階段裡,最黏媽媽的階段就三種:媽媽哺乳期結束,重歸職場時;給孩子斷奶時;孩子入園時。
重歸職場
孩子從出生,媽媽們就一直陪伴著。重歸職場意味著每天要早早上班,和孩子有了短暫的分離,孩子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症。
在這個階段,媽媽們除了不斷的給予孩子安全感,更多的是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客體永存」的概念。
斷奶
與媽媽重歸職場相比,斷奶給孩子帶來的生理和心理挑戰更大。這不僅僅意味著孩子不再喝母乳,更意味著餵養關係的獨立。
這個階段媽媽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關愛。
入園
孩子入園,則意味著孩子開始了離開家庭接觸一個新的環境、新的作息的新起點。
在這個階段,媽媽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順利接納幼兒園這個新環境,多和孩子討論幼兒園中的趣事。
那麼,像小景說的這種情況——「孩子已經3周歲了,安全感被破壞了」怎麼辦呢?
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
3歲的孩子比3歲以前的孩子好很多,尤其是在「懂事」方面。
這個年齡段段孩子已經大致能夠和父母正常溝通,明白父母說的話。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們不妨重新給他建立安全感——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做到,出門辦事或上班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回家時間,且一定要在說好的時間出現在孩子的面前。
完成對孩子的「承諾」,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恢復他的安全感。
增加其他家庭成員帶娃的「深度」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格外黏媽媽,看不到媽媽就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在他心裡整個家庭裡只有媽媽「最愛」他。
澤寶以前就是,做什麼都必須是媽媽——「媽媽給洗臉」、「媽媽給擦屁屁」、「媽媽陪我玩」。。。。。。
一會兒看不到我,他就會喊「媽媽,你在幹嘛?」
因為,那段時間裡,家裡只有我能無條件的滿足他玩樂,爸爸對他的陪玩耐心基本是負值。
後面,我開始要求爸爸每天加入陪玩活動,哪怕只是舉高高也行。
爸爸加入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黏我的程度就慢慢弱化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獨立了,安全感也越來越強了。
寫在最後: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認為兒童早期有兩種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完全依賴於父母。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為了寶寶重新「擇業」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