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兒時經歷的恐懼、創傷和被忽視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從而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句話的事。
為人父母,有些話真的要少說,最好不要說。
下面的一些話,你是不是對孩子說過呢?
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有了弟弟妹妹,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乖乖吃飯,我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長喜歡用「我不要你了」嚇唬孩子,尤其是不聽話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限,不能真正理解這些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經常拿這些莫須有的事物嚇唬寶寶,會使寶寶越來越膽小怕事。
「我就不要你了 」這句話最讓寶寶恐懼,他會相信爸爸或媽媽真的要拋棄他。
這種最「有效」的絕招,本質是粗暴和冷漠,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你能想像到,這個孩子以為自己最愛的媽媽不要自己了,有多無助、有多崩潰。
小孩子是很難分辨大人是真話是假話,是氣話還是實話,大人口中嚇唬孩子的玩笑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攻擊和傷害。
想讓孩子有安全感,就不要經常嚇唬他。
希望他從來沒存在過
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比如孩子吃飯把筷子弄掉了,就會罵:「連個筷子都拿不住,你還能幹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又會罵:「走個路都能摔倒,幹什麼吃的!」
要是不小心丟錢了,那罵的更難聽:「我養你有什麼用,還不如養條狗!」
什麼?說自己的孩子不如狗?未免太過分了吧。
其實只要你能冷靜下來就會想明白,孩子不就是掉了根筷子,丟了點錢嘛,多大點事啊,跟孩子耐心講清楚,叫他下次注意不就得了嘛,至於罵那麼難聽的話嗎?
他們聽見父母這樣的話,開始會懷疑自己的存在,開始嫌棄否定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安全感瞬間崩塌,甚至會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的存在,討好父母。
孩子雖然小,但也有自尊心,做錯事也很正常,別拿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更何況,大人也做不到不犯錯誤啊。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寶寶熟睡後悄悄離開,或是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溜走,這樣的分離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NLP學院親子關係專家林文採博士說:
「當寶寶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心理就會產生不適應感。
孩子是無法接受,讓其安然入睡的依賴者(媽媽)消失的,倘若這樣的現象重複發生,就會致使其產生分離焦慮。
另外,在寶寶不注意時走掉,寶寶會因為沒有安全感,造成分離創傷,引發分離焦慮症。」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被丟下」的記憶,有大部分父母會忽略孩子本身的體驗感,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大腦,會影響孩子對安全感建立。
在精神上被「丟棄」過的孩子,即便是父母給孩子最完美的物質享受,也難彌補孩子內心的空缺。
如果父母長期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精神忽視,還可能扭曲孩子的人格。
心理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的傷痛其實是來自童年——在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回應,而是被忽略忽視。
圖片來源:網絡
面對和孩子分離,即使孩子大哭,也要主動告訴他:「媽媽下班就回來了」。
鼓勵孩子主動跟你說「再見」,再履行你的承諾,及時出現在他面前,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了你只是暫時離開。
夫妻關係不和諧
4月18日晚8點30分左右,市公安局機場分局候機樓派出所接到機場候機樓工作人員電話。
「候機大廳25號門這裡,有個小男孩,大人走開了,你們過來看下吧。」
民警趕過去一看,一名手足無措的小男孩站在門口,正在哭泣。
圖片來源:網絡
「剛剛有大人在的,後來都走了,可能是小朋友的家長。」工作人員說。
民警調看了事發前的公共視頻。當晚約8點25分,一輛私家車停在候機大廳23號門附近。一名男子從駕駛座下來,走進候機大廳。
「當時好像看到兩個大人在爭執,中間隔著玻璃門,具體說什麼沒聽到。」候機大廳一名工作人員回憶說。
圖片來源:網絡
隨後民警撥打男孩父母的電話,一直沒有人接聽。
最後民警排查聯繫到男孩的大伯,男孩的伯父到了的時候,小男孩一下就認出了親人,幾乎是飛撲到張先生懷裡,泣不成聲。
圖片來源:網絡
事後張先生向民警轉述弟弟的話,「他們兩口子鬧了點矛盾,來機場的路上一直在吵,到機場下車了還在吵。然後,可能就是賭氣,『你不管,我也不管』,就把小孩扔在候機大廳了。」
父母總是吵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他們經常會擔心父母隨時會分開,自己隨時會被拋棄,特別是像新聞裡一樣,孩子直接被丟下,長期生活在緊張的氣氛中,在家裡如履薄冰,夾在父母中間,承受著兩人的唇槍舌劍。
父母吵架,最後買單的是孩子。
長期生活在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裡,孩子是很難有愛和安全感的。
不帶孩子或者撫養人不穩定
很多父母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寶寶,家人商量後都會決定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保姆阿姨來幫忙。
圖片來源:網絡
不管是自己的長輩、親人,還是保姆阿姨,最好不要頻繁更換寶寶的看護人,因為每更換一次,寶寶都需要重新適應,每個適應期大約都需要幾周時間。
在此期間,寶寶因為找不到熟悉的人或者懼怕新的看護人,而產生的孤獨感可能會對他的心理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寶寶開始認人之後,一旦面對無法在自己記憶圖片中找到的面孔,就會很沒有安全感。
心理情緒表現出來就是哭鬧、不配合,無法按照平日的作息正常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將來長大後會通常會膽小或有其他的性格缺陷。
孩子3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如果這個時期,孩子越缺少父母的關愛,很容易變得膽小孤僻。
圖片來源:網絡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說過:「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孩子3歲前,再難也要儘量自己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