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桑茶文化館
「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嘉陵區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是全國優質繭絲原料生產基地、南充「中國綢都」核心區。近年來,嘉陵區立足現有優勢資源和良好產業基礎,堅持「立桑為業、多元發展」,整合各方智力資源、技術資源,連片發展蠶桑、茶桑、果桑10萬畝,加快推動桑產業由「栽桑養蠶」向「栽桑養人」,「單一利用」向「多元開發」,「農業主導」向「三產聯動」轉變,全力做強產業鏈、創新鏈、利益鏈「三大鏈條」,擦亮中國桑茶之鄉、中國蠶絲被之鄉、國家桑茶生產標準化示範區 「三張名片」。
2019年,全區蠶桑產業實現產值達到150億元。桑產業正逐漸成為全區的富民產業、朝陽產業、支柱產業。
「三個轉變」 傳統產業煥發生機
行行桑樹鬱鬱蔥蔥,整齊排列,生機勃勃。走進嘉陵區雙桂鎮尚好茶桑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茶桑園,萬畝桑樹染綠群山。
「我們將桑葉加工成桑葉茶,延伸桑產業鏈,不但提升桑產業競爭力,還助農增收致富。」四川尚好桑茶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茶桑基地始建於2016年,2020年納入省級現代農業培育園區,以「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生態富民、開拓創新」為發展理念,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向仲懷院士工作站、桑產業創新技術研究院、成渝蠶桑產業聯合創新中心為科技支撐,核心區已建成茶桑園一萬畝,輻射帶動5萬畝,配套建設桑產品精深加工園區200畝,被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主要領導評價為「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強科技、促增收」典範。
近年來,嘉陵區在養蠶、產繭、繅絲、制綢的傳統產業基礎上,由「栽桑養蠶」向「栽桑養人」轉變、「單一利用」向「多元開發」轉變、由「農業主導」向「三產聯動」轉變,大力發展食品桑、飼料桑、醫藥桑,開發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等五大類48個產品,推動了桑資源向食品、飲品等領域聚集,實現了全鏈條綜合開發,大幅提升畝桑效益。目前,全區已建成桑園10萬畝,其中,茶桑6萬畝、蠶桑3萬畝、果桑1萬畝,年產蠶繭200餘萬公斤、產果1000噸、產葉3000噸。
協作發展 蠶桑產業實現突破
在四川順成紡織品有限公司織造車間,幾名工人正操作劍杆織機,一根根銀絲被織機「吸」進梭子,然後「吐」出印花絲綢。近年來,該公司深耕國際市場,銷售渠道已拓展至印度、巴基斯坦、日本、俄羅斯、德國等國家。
為做強產業、延伸產業鏈,嘉陵區堅持招大引強、招強引優,重點培育龍頭企業,依託尚好茶業、銀海絲綢、金富春、依格爾、順成紡織等龍頭企業,聯合建設桑產業基地,全鏈條協作發展,目前共吸引30餘家蠶桑產業企業入駐嘉陵區,桑產業規模快速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2019年,全區蠶桑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30億元,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4%,2020年上半年實現產值60.4億元。
在延伸產業鏈同時,嘉陵區還擦亮「中國有機產品」「中國桑茶之鄉」「國家桑茶生產標準化示範區」三張名片,讓蠶桑產業實現新的突破。嘉陵土壤富硒、氣候溫潤、生態良好,所產桑茶被向仲懷院士評價為國內最好的桑葉茶。2017年,嘉陵桑茶、桑葉粉、桑葉獲得中國有機產品認證,2018年,中國蠶學會授予嘉陵區「中國桑茶之鄉」稱號,2020年,嘉陵區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桑茶生產標準化示範區」,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立項評審。該區組織制定了桑茶地方標準、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45項,全區桑茶生產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桑旅融合 年接待遊客70萬人次
嘉陵區李渡鎮石馬灘村,漫山遍野的桑樹隨風搖曳。
近日,村民李國慶哼著歌,穿行在綠油油的桑園裡採摘桑葉。「今年我家養的蠶寶寶,會結黃金繭。每公斤黃金繭比普通繭要貴10至12元,預計今年比去年增收3000多元。」前些年,李國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開始栽桑養蠶,今年還養起了會結黃金繭的蠶子,實現了穩步增收。如今,他家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住進了新房子,走上了致富路。
為抓好蠶繭原料生產,嘉陵區引入江浙「一步成園」桑苗良繁技術、浙大有機彩色蠶種新技術,打造以李渡、吉安等鄉鎮為主的高品質商品繭和原蠶繁育生產示範基地,年發蠶種近6萬張,產繭200餘萬公斤。其中,有機彩色繭蠶種1萬張,年產黃金繭40萬公斤。
果桑產業也是嘉陵區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該區堅持以點帶線、連線成面,推動西河流域茶桑產業示範區、深丘脊嶺地帶蠶果桑產業示範區、嘉陵江流域蠶桑產業示範區建設。目前,西河流域茶桑產業示範區已發展茶桑2.5萬畝,深丘脊嶺地帶蠶果桑產業示範區已發展蠶桑1萬畝、果桑1萬畝,嘉陵江流域蠶桑產業示範區已發展蠶桑2萬畝。
此外,圍繞桑產業,嘉陵區先後打造了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蜀繪文化博物館、民族服飾博物館、中國蠶絲被文化館、中國桑茶文化館等五大特色展館,大力推動「工業+旅遊」融合發展,連續多年舉辦桑果採摘節、桑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形成「五大館+西河流域桑茶基地+深丘脊嶺地帶蠶果桑基地」三產融合旅遊文化線路。2019年,該線路累計接待遊客7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億元。(蔣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