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籠罩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處在複雜深刻變化中的世界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中日兩國如何共同應對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變局,如何共擔維護與發展國際秩序的責任?在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的雙邊政治與外交分論壇上,中日嘉賓就此展開熱烈討論,並形成一系列共識。
雙邊政治與外交分論壇的中日嘉賓在北京、東京兩個分會場通過視頻交流。
共聚中日攜手之識
在討論中,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指出,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如何控制疫情與復甦經濟,另一個是修復與改進國際規則。中日經貿存在互補性,有著共同利益。因此,兩國在維護多邊主義與全球化方面具有共識。不久前,中日參與了RCEP協議的籤訂,這為兩國攜手在國際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雖然兩國間還存在一些分歧,但無論是從自身利益還是國際責任出發,都需要雙方努力尋找共同點。
日本原財務副大臣古川禎久認為,資本主義帶來的的現代化已經顯現出它的局限性。而日本和中國有著共同的文化,這將有助於我們擺脫西方式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日中雙方是同志。
對於中日兩國如何應對當前疫情,以及疫情後國際秩序的發展,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提出三點方案:一是兩國有效應對疫情,提升地區公共衛生治理水平。二是雙方聚焦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共贏。三是中日暢通經濟運行,繼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日本原外務大臣川口順子對此表示贊同,她也提出三點看法。第一,當前人類生存面臨著傳染病、氣候變化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危機,日中兩國需要高度重視。第二,如何避免國際秩序遭受巨大破壞,日中兩國必須認真思考。第三,面對國際社會出現的較量和博弈,日中雙方有責任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共謀中日合作之策
雙方嘉賓在對中日共同維護發展國際秩序的意願達成共識後,又對如何去做展開了進一步探討。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劉洪才指出,首先要擁護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然後對國際規則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做出改善。在此過程中,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協商,按照一個標準去完善國際規則。在這方面,中日兩國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等界限,坐下來一起研究。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理事長曹衛洲提出,中日之間有著以儒教為基礎的共同文化價值觀,我們應該按照東方文化「以和為貴」的精神,讓兩國關係沿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共同為改善國際關係發揮積極作用。
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賈慶國認為,穩定的中日關係對於亞洲區域安全與世界和平至關重要。為此,中日兩國第一要妥善管控風險,第二要通過協商處理分歧,第三要深化雙方合作擴大共同利益。
日本原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則表示,中日兩國要遵循「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將兩國政府達成的各項共識落在實處,做出成果,並讓民眾看到。這樣才能培養出兩國國民的互信關係。
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談到,日中政府高級別會談,對於改善雙邊關係和穩定地區局勢非常重要。兩國作為鄰國,有著各自的關切,因此必須加強溝通,從而化解彼此的擔憂。
日本國民民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贊同日中雙方通過加強交流來進一步提升互信的觀點,並提出日中要合作應對世界面臨的新挑戰。
在討論接近尾聲時,日本原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表示,面對當前形勢,我們不僅要貢獻智慧,還要做出實績。中方嘉賓也呼籲,我們要用「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