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如是說。
回首這一年,疫情危機疊加百年變局,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安全形勢、中國外交,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未來又將呈現何種趨勢?
日前,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一年一度國際形勢研討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國內頂尖學者深度盤點2020年「疫情下的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外交」。
大國關係新動向
今年,新冠疫情突然而至,引發全球性危機。美俄歐等國際主要「玩家」的國內政治生態、內外政策受到哪些影響?大國互動又有哪些新動向?
就美國而言,疫情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已產生多重影響:政治極化,兩黨負面感知前所未有;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危機;社會因防疫措施(居家令、戴口罩)而分裂……有學者指出,事實上,美國也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除遭遇百年未有的疫情之外,還刷新多個「百年未有」的紀錄,包括政治極化;貧富懸殊;全球領導力與合法性受到挑戰;兩種道路之爭——川普所代表的民族國家的美國與民主黨所代表的自由價值的美國,均為「百年未有」。
中美關係走向尤其引發學者熱議。川普政府將中美關係推向歷史低谷,未來的拜登政府會否使中美關係峰迴路轉?
有學者認為,由於美國對華戰略焦慮和緊迫感加強,共和、民主兩黨均把中國視為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最大挑戰,因此中美戰略競爭態勢會持續,強度會上升,這一趨勢不會隨著政府換屆、疫情好轉而改變。
還有學者指出,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可用簡單粗暴形容,而拜登政府將是綿裡藏針。但也有學者指出,對拜登政府「幻想不能有,希望不可無」。與川普政府的民粹色彩相比,拜登目前搭建的外交班子成員並非民粹主義者。民主黨與共和黨也存在理念、策略的差別,其中最大區別就是拜登及其團隊不拒絕與中國合作。
視線轉向另一個大國俄羅斯。疫情同樣對俄羅斯造成深重影響。有學者指出,疫情導致油價劇烈波動,盧布明顯貶值,俄今年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相比經濟的風雨飄搖,俄羅斯政局穩如泰山,這從修憲公投高投票率、修憲獲得俄上下支持可見一斑。在外交方面,中俄關係持續提升,務實合作順利推進,雙邊貿易在全球貿易萎縮背景下逆勢增長。未來,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外交挑戰依然來自美國。
在歐洲「板塊」上,英國「脫歐」疊加疫情「黑天鵝」,使歐洲一體化與中歐關係受到考驗。歐洲疫情一波三折暴露了歐盟層面缺乏公衛危機應對機制的短板,由此進一步加劇疑歐情緒,撕裂社會。同時,原就低迷的歐洲經濟也因疫情衝擊更加萎靡不振。
對於歐美關係前景,川普政府撕開的裂痕能否在拜登政府得到癒合?學者認為,未來民主黨主政,跨大西洋關係將進入恢復期,但恢復是有限度的。因為美歐之間存在現實差異和矛盾,比如內外政策優先排序、權力結構有差異;雙方存在市場、產業競爭;歐洲還反對美國「長臂管轄」等等。
對於中歐關係前景,學者認為「危中有機」。雖然歐洲對華政策有收緊趨勢,但這未必代表中歐關係未來。歐洲沒有美國的顧慮,即擔心中國挑戰其領導地位,且歐美企業在中國處於競爭態勢,所以歐洲會堅持對華接觸戰略,只是歐洲的接觸可能會附加條件。從產業結構來說,中歐「脫鉤」可能性也很小,雙方的比較優勢以及競爭中的合作需求使得合作韌性依然存在。
此外,新興大國合作受到關注。有學者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興大國合作面臨機遇和挑戰。機遇在於,新興大國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正在上升,發達國家的相對實力則在下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中國推動新興大國合作的意願和決心也在加強。挑戰則包括存在信任赤字、美國挑撥離間、制度安排層面的多邊合作機制不夠多元化等等。
經濟與治理圖景
新冠疫情肆虐,今年世界經濟可謂水深火熱,全球治理亟待完善。
有學者將今年的情狀歸納為五「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治理失序、民主失真。
那麼,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程度究竟有多深?全球治理的機遇與挑戰何在?
學者指出,今年,世界經濟呈現深度衰退,其影響可能延續至未來數年。具體而言,全球陷入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負4.4%,是二戰後最大幅度萎縮;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下降,全球總需求不足;國際貿易顯著萎縮;國際投資斷崖式下跌;金融市場動蕩,大落大起;為應對疫情大舉投入財政支持,實施貨幣寬鬆,全球各國政府債務水平快速攀升;大宗商品價格漲跌不一——油價大跌,糧食、礦石、金屬價格漲幅較大。
展望2021年乃至更長遠的全球經濟走勢,有學者指出幾個趨勢:明年開始出現恢復性反彈,但是反彈程度將取決於疫情變化;全球價值鏈出現新的調整,供應鏈安全將成為價值鏈布局的重要考慮因素;拜登政府的對外經濟政策將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較大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脆弱性上升。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因應全球產業鏈調整和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其中包括應對地緣政治博弈和疫情危機帶來的產業鏈安全風險。
在世界經濟趨勢圖中,數字經濟尤為引人矚目。有學者指出,數字經濟正在主導新的全球化時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在數字經濟領域,大國競爭呈現三大梯隊(中美為第一梯隊,德日英法為第二梯隊,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第三梯隊)、兩大陣營(規則之爭,中美之爭)的態勢。
在全球治理層面,有學者表示,新冠疫情已被視為與冷戰類似的劃分前後時代的重要時間坐標。某種程度上,疫情暴發對全球治理而言凸顯強烈的「失去感和壓迫感」,但也標誌著新一輪全球治理的開始。從目前來看,G20機制是應對疫情危機最好的全球治理平臺,今年舉行的G20特別峰會提升了全球治理水平。
安全形勢波折起伏
新冠疫情與世界變局交互激蕩,學者指出,國際安全秩序也受到衝擊,安全形勢出現更多波折起伏。
今年,國際戰略和安全形勢表現出幾大特點:最明顯的變化是,美國強化單邊主義,不斷退出相關國際條約,國際安全機制建設遇挫。其次,大國圍繞關鍵軍事科技的競爭持續升溫。第三,疫情期間,地緣戰略博弈未見減緩,局部衝突交替升溫,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複合交織,全球安全治理面臨更多困境。
對於國際安全格局的未來走向,可關注兩個方面:世界變局之下,國際安全舊秩序失靈甚至失效,而新的制度規範尚未出現,未來將處於相對漫長的過渡期,其間各種挑戰將層出不窮;大國仍有戰略能力維持總體戰略穩定,世界變局固然帶來衝擊,但對國際協調與合作的需求也更迫切。
具體到中國周邊戰略安全環境,學者指出需要警惕美國對華預期的不穩定心態和挑撥離間。對美國來說,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維持周邊環境長期穩定,不符合其利益,因此試圖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製造不信任氛圍,加大周邊國家選邊站隊的壓力,擠壓其戰略空間。美國的插手將導致中國周邊熱點問題管控難度加大。
學者還指出,在國際安全領域,新冠疫情也凸顯生物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未來,國際社會將面臨更多類似新冠疫情造成的重大非傳統安全危機,為此需要建立國際聯防聯控體系。
中國外交有作為
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又取得哪些重要成就?
有學者指出,今年的中國外交有三大作為:思想與理念上的作為。中國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延展到衛生健康領域;行動作為。中國控制住疫情,並向世界伸出援手。中國成功復工復產,提升全球戰勝疫情的信心;時代作為。中國不僅打贏戰疫,還幫助別國抗疫,切實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還有學者指出,疫情暴發後,「一帶一路」也成為世界經濟的突出亮點。比如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平均增長5%—10%,中國對沿線國家投資同比增長30%;產生一批新的業態、形態:中歐班列今年運送貨櫃數量同比增長超過50%。電子商務大規模推開;5G廣泛展開,形成數字「一帶一路」等等。但疫情與地緣政治因素也給共建「一帶一路」帶來阻力。
學者們還就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比如中國軟實力與硬實力發展存在不平衡問題,前者滯後於後者;在大變局下更需要重視並深化與發展中國家關係;建議打造專業化團隊,講好中國故事應走向更深層次等。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