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未來戰爭繪製精確的三維地圖
——記「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廣州軍區某測繪大隊大隊長張書祥
嚴德勇 塗學建 特約記者 鍾友國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3-20 [
列印] [
關閉]
10多年前,當遠在千裡之外的海灣地區燃起戰火時,正在廣西十萬大山腹地翻山越嶺進行測繪作業的張書祥,內心深處也在進行著一場「戰爭」:
美軍通過電話線便能傳真地圖,幾乎所有的地理數據均以數字格式實時傳至一線部隊。而我們還在依靠三稜尺、小筆尖製作單一的紙質地圖。
軍事測繪領域存在的代差,激起張書祥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在心底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長期沿用的「一把刻刀,一根刻針」等器具送進隊史館,帶領測繪官兵邁入數字時代。
從傳統手工作業向信息化跨越,基礎和關鍵在於打造「地圖資料庫」。資訊時代的「數據」從何而來?必須依靠雙腳,一個個、一組組「踏」出來。
張書祥背著普通一兵的行囊,開始了測繪兵的「長徵」。在大山深處,張書祥為攀上一個通視條件好的制高點,背著數十斤的工具爬上山頂,結果由於山勢太險,最後靠一根老藤救了命;野外作業,經常遭遇毒蛇、黃蜂,有時還會遭遇野豬,張書祥風餐露宿,學會了不少和大自然鬥爭的本領;在一次島礁測量過程中,突然遭遇颱風和巨浪,扎紮實實往鬼門關裡走了一遭。
擔任大隊長5年來,張書祥每年都有100餘天奔走在野外作業一線。他帶領測繪官兵足跡遍布中南五省,行程約480萬公裡,完成上萬個測點和數據採集、處理。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地圖資料庫」在該大隊建立,傳統手工刻繪開始向數字製圖轉變。
在此基礎上,張書祥又帶領部隊探索出「計算機輔助航測外業數字標繪」的做法,並研製開發「三維影像系統」,電子地圖按比例尺可隨意放大縮小,且可從多角度觀察,實時獲取戰場地理信息。
張書祥說:「我們推出的電子地圖、戰場環境三維圖、正射影像圖等十多個嶄新的地圖品種,在部隊網上對抗演練和實兵演習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張書祥深知,未來戰爭的勝負相當程度上決定於測繪兵手下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數據點。今年年初,大地測量隊一次野外做點結束後,張書祥前往現地檢查時發現,該點出現了0.06角度秒的偏差。而此時,大地測量隊由於任務繁重,已經轉場到了千裡之外。陪同檢查的機關人員向張書祥建議,這一偏差值在測繪標準允許範圍之內,就不用折騰部隊返工了。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溫文爾雅的張書祥卻勃然大怒,他命令大地測量隊官兵火速折返原地,糾正這一細小偏差。
面對許多官兵的不解,在一次軍人大會上,張書祥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體官兵:「圖上差之毫厘,戰時就可能謬以千裡。我們若有半點馬虎,都將給未來戰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話音未落,臺下掌聲雷動。
地圖是指揮員的眼睛。為了讓「眼睛」更加明亮,張書祥對此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前年,大隊受領了為某地區編撰綜合性軍事圖集的艱巨任務。原本2~3年的工作量,留給大隊的時間不到7個月。
工作馬不停蹄,張書祥大隊長的要求卻沒有打絲毫折扣。圖集印刷到一半,一個芝麻大小的「砂眼」挑動了張書祥的敏感神經:在某張地圖上,細心的張書祥發現有一個米粒大小的白色斑點。
印刷被果斷叫停。憑藉多年經驗,張書祥敏銳地意識到,「罪魁禍首」一定是印刷機裡摻進了細小的沙粒。
拆開進口印刷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張書祥帶著工程師,在印刷機房裡一待就是一晝夜,像篦子一樣細心尋找,不放過一個細小的角落,終於清理出了那個沙粒。
張書祥果斷宣布重印,先前所印的那些有少許瑕疵的地圖全部作廢。業務處一名領導覺得一個米粒大小的斑點無傷大雅,且拆開印好的圖集重新裝訂,是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建議算了。
張書祥一句話就將他頂到「牆」上去了:「軍事測繪兵,如果沒有一點吹毛求疵的認真勁兒,怎能為三軍指揮員提供精密地圖?」
夜深人靜時,張書祥經常佇立在一幅幅繪滿等高線的軍事地圖前,用他的大手撫摩著那細如髮絲的弧線,細細研讀那些精確到小數點後數位的高程數據,這時,他仿佛聽到了飛彈在空中呼嘯,狼煙升起,火光沖天,飛彈準確摧毀敵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