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據南都記者梳理,本次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3所高校104個基地入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18個類別。
北京大學新增7個基地,為本批次最多
據了解,「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始於2009年,由教育部聯合中央組織部、財政部等共同啟動實施,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並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2018年10月,教育部會同六部門印發《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展範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
在原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計算機五個學科的基礎上,增加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建設26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拔尖計劃」2.0不對高校類型、區域進行限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地方高校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辦學實際情況申報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此次公布的首批名單共有33所高校104個基地入選。其中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也有「雙一流」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北京大學此次共確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基礎醫學、中國語言文學7個類別的基地,是此次確立基地數最多的高校。
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6所高校分別確定6個類別的基地。中山大學確定物理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及歷史學4個類別的基地。
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高校數目排名
包含18個類別,生物科學類別基地最多
從學科類別看,本次確定的名單中,包括生物科學(15)、物理學(14)、數學(13)、化學(13)、計算機科學(12)、基礎醫學(6)、中國語言文學(6)、經濟學(6)、歷史學(5)、哲學(4)、地球物理(2)、地質學(2)、力學(1)、地理科學(1)、心理學(1)、天文學(1)、海洋科學(1)、大氣科學(1)共18個類別的基地。
其中,生物科學類別的基地數最多,為15個,物理學、數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分別為14、13、13、12個。
此外,本次有6所高校建立基礎醫學基地,分別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中山大學。
力學、天文學等5類別分別確定1個基地
南都記者關注到,此次公布的名單中有5個類別僅有1個基地確定。
分別是清華大學的力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地理科學和心理學,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廈門大學的海洋科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
採寫/製圖:南都記者吳單 發自北京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