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投訴維權,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萬事總是「掐頭去尾留中間」,孩子們的成績也是如此,往往滿分不容易,零分也不容易,而成績分布在中等上下是最常見的。
而對孩子來說,滿分無疑會是老師的重點培養對象,而零分也一定是老師的重點關注對象,真的在卷面上一道題目不答的孩子是極少數的,也往往是有一些特殊技能的孩子。
韓國有一張零分數學試卷徹底火了,這張試卷上一道題目沒有答,卻在卷面上赫然畫著幾幅清晰的漫畫,老師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嘖嘖稱讚。而對於這些漫畫而言,不看則已,看過去忍不住點讚:這絕對是大神級別的,畫得太贊了,可以直接出漫畫書了。
這張試卷傳到中國,網友們爭著點讚。
有的網友說:零分也無妨,飯碗有保障了,不是必須取得好成績才有未來,有特長也行啊!
還有網友指出:這絕對是天才,敢在試卷上一個字不寫,也是有真本事,單憑著這畫工,就知道花了不少功夫,也是真喜歡,以後飯碗都有保障了。
「高分」為王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這個好時代,孩子的出路不是只有當學霸,只要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未來就可以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高分。
1、挖掘孩子的特長
如果孩子的課堂功課學不好,家長與其在這方面下功夫,不如多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愛好。
比如說繪畫、唱歌、跳舞、下棋等等,現在這個時代可能性多了,即便是家長最不齒的「打遊戲」,還打出職業選手了。
2、 享受學習的過程
我們要把關注點轉移到過程上來,而不是關注最後的結果,如果家長常常忽視了過程,只關注結果,往往容易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學習的效果。
(1)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
與其只關注結果不如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從孩子的行為上找問題,引導孩子改正,能夠增加孩子的學習效率。
(2)耐心觀察孩子的細節行為
孩子的學習成績跟不上,無法掌握當下所學習的知識,家長打擊孩子、批評孩子都是無用功,甚至是負功,我們要從孩子的細節行為上找問題所在,是真的不適合學科學習,還是無法專注在學習這件事上,分清這兩點很關鍵,如果是前者,就要挖掘孩子身上其他的特長,如果是後者,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3)引導孩子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
我們為什麼會對一件事感興趣?一定是因為我們從中獲取了快感。
就拿學習這件事,表面看很枯燥,但是如果投入其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這種快感是興趣的基礎。
引導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當獲取新的知識的時候,伴隨而來的是無限的快感,孩子自然會慢慢愛上學習。
(4)讓孩子正確對待學習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聽過最好的答案是一位培養出兩位高材生的媽媽說的,學習的目的是汲取知識,而汲取知識的目的是豐富自己,所學的知識都將會成為自己的人生財富。
當端正了學習的態度之後,學習就是一個汲取知識的過程,少了雜心,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3、 堅持是關鍵
不管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是學習課外知識或者是特長培訓,想要真正的學為所用,而不是短暫的消遣,就要堅持到底。
即便是孩子不是學習的材料,媽媽幫助孩子挖掘其他的技能特長,也一定要堅持到底,半途而廢最終只能是一事無成。
4、減少跟孩子談「分數」的次數
所有的孩子,但凡上學就要涉及考試、涉及分數,學生關注分數、家長關注分數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如果想要孩子儘量輕鬆對待學習這件事,我們就要儘量減少跟孩子談分數的次數,多跟孩子探討學習的過程和汲取知識的過程。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現孩子不能專心學習,當我們發現孩子無法專心學習的時候,家長的處理方式,影響深遠。
1、分清楚孩子是無法專心還是不感興趣
孩子不能專心學習,家長不是暴跳如雷批評孩子,而是第一時間分清孩子是無法專注於一件事,還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很多時候家長的憤怒、批評都是毫無用處的,我們需要的就是耐心。
2、如果孩子做事情不專心,家長要引起重視
有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很專心,但是學習的時候不專心,但是有的孩子很難專注於一件事,常常被周圍的其他聲音吸引了。
如果是後者家長要引起重視,孩子很有可能是缺少微量元素,需要帶孩子就醫檢查。
3、無法專注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要如何做
如果孩子就是無法專注在學習這件事上,但是做其他的事情還是很專注的,那麼家長可以放心了,至少孩子身體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種情況,需要耗費家長很多精力來糾正孩子的這個習慣和態度,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大監督力度,多多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學習這件事。
同時還要挖掘孩子身上其他的優點,總有孩子感興趣的一個特長,然後重點培養。
4、從長計劃,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孩子成長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培養孩子最忌諱「一蹴而就」的心態,耐心陪伴,每天發現孩子一點優點,每天發現孩子一點進步,相信只要家長陪伴到位、足夠耐心,每個孩子都會成長為最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