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實行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不是降低對教師的質量要求,而是改變質量評價體系,使之更為合理。
為促進更多師範畢業生就業,在已出臺的「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基礎上,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師範畢業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考試改革,由院校考核師範生教學能力的制度。根據會議要求,國家層面將加快推進允許教育類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公費師範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
師範畢業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消息一出,引發廣泛關注。從會議內容看,與之配套的政策舉措,是開展教師教育院校辦學質量審核,而本科師範畢業生的免試認定,也要基於對教師教育院校的辦學質量審核進行。
推進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教師教育院校一直有比較強烈的呼聲。要求所有從教者都必須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獲得教師資格證,貌似嚴把教師準入關,其實卻讓師範專業教育頗為尷尬:師範生完成師範專業學習,獲得畢業證與學位證書,可如果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就不能從教,這既影響教師教育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積極性,也影響師範專業的吸引力。
2017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決定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工作。該辦法明確,通過第二級認證專業的師範畢業生,可由高校自行組織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工作。通過第三級認證專業的師範畢業生,可由高校自行組織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和面試工作。
這就是結合專業認證,推進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雖然這項政策設置了相應的專業認證門檻,但也是教師資格制度改革的一大進步。
實施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把認定權交給通過辦學質量審核的教師教育院校,也是進一步落實師範院校的辦學自主權。以往,不論辦學質量如何,畢業生都需參加教師資格考試,這也弱化了很多學校在師範生培養上的功能。而把教師資格認定還給相關師範類高校,有利於提高學校的質量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實行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不是降低對教師的質量要求,而是改變質量評價體系。教師質量與四方面因素有關:師範教育質量、教師資格考試難度、新教師招聘競爭程度、新教師入職後的繼續培訓以及管理考核要求。
這其中,師範教育質量、教師招聘把關、入職培訓與管理,比教師資格考試更重要。在推進師範生免試認定後,社會公眾就會將眼光轉向師範教育質量,以及教師招聘競爭方面,這對教師教育院校的把關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在推進免試認定製度後,還需加快推進師範類院校專業認證。師範類學校要抓住這一契機,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辦出本校師範專業的特色,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教育部門則需要跟蹤師範類專業畢業生畢業後的就業去向與職業發展,通過大規模的僱主調查,了解師範生的整體素質情況,既作為對師範專業辦學質量的評價依據,也作為教師教育院校調整教育教學模式的參考。
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人數達900萬,圍繞900萬的考生規模,出現了很大的考試培訓市場。
但這樣的考試,對於師範專業畢業生的把關意義並不大,反倒浪費了很多時間。實行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可讓教師資格考試「瘦身」,也減少圍繞考試的無謂消耗。
說到底,新進教師能否勝任工作,成長為優秀的教師,取決於高校對教師的培養、管理與考核,只有培養學生的高校本身,對這名學生的質量才更有話語權。實行師範生免試認定製度,是將評價權還給高校,這從根本上有利於促進師範生教育的活力與質量。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