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農科院 等於什麼—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山西推動農大與農科院合署發展,改革一年多來成效初顯
大學+農科院 等於什麼

 

核心閱讀

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一年多來,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改革前,一學一研,雖各有特色,卻力量分散。改革後,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應用等方面蹚出了新路子。

在山西,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是農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三農」的兩個基本力量,一學一研,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農業技術人員。

如今,山西正在謀求農業轉型發展新路,農大與農科院資源分散、同質建設,造成了農業科研資源配置的低效與浪費。去年10月1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名稱為「山西農業大學」,同時保留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牌子,一個黨委、一套班子。

合署改革大幕正式拉開。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確定了《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實施方案》的主導思想和四梁八柱,省長林武對新農大的改革發展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年多來,山西農業大學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優勢互補

科研隊伍更加強大

42歲的王斌是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研究員,今年他評上了碩導,招了第一名研究生。這得益於農大與農科院的合署改革。

過去,農大、農科院的科研團隊雖各有特色,但力量分散。現在,農大的7個學院與農科院的9個研究所(中心)整合為10個新學院,人才、學科、研究所、實驗室各種資源實現共享。

「如果不是這次改革,我至少還得5年才能當上碩導。」王斌說,受限於農科院的體制機制,只有少數研究員才有資格帶研究生,如今,一大批像王斌這樣的中堅力量加入碩導隊伍。

「農科院不缺項目和基地,缺的是人,農大正好可以提供人才支持;農大注重基礎性研究,農科院的強項是推廣應用研究。雙方優勢互補,科研隊伍更加強大。」王斌說。

改革後,農科院由公益一類變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科研團隊可以與政府、企業合作爭取社會項目,職工收入也大幅提高。

有了更多獲得感,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以王斌所在的資源環境學院為例,從今年6月到10月中旬,4個多月時間,新增科研項目22項。

「農科院的環資所和農大的資環學院在土壤培肥與質量提升、生態環境保護、鹽鹼地治理等方面有幾十年的合作交流歷史,整合後合作渠道更為暢通。」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陳斌介紹。

同樣受益的還有農大師生。「現在,我們能在農大太原龍城校區的昆蟲標本館、農科院的果樹所等地實習,豐富的實習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選擇未來發展方向很有幫助。」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大四學生郭鵬輝說。

校院合署改革以來,山西農業大學投入246萬元,在大同、忻州、呂梁等市的8個地方專業研究所建設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科研人員走上講臺,把科研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學實踐;青年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在實踐中鞏固學習所得。

打破圍牆

人才、技術、資源共享

今年5月,近平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對發展黃花產業作出重要指示。「我們立即行動,將園藝學院的種質資源、基因組研究等基礎研究優勢與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應用研究優勢相結合。」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說。7月30日,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研究院涉及園藝學、植物保護學、作物學等7個一級學科,研究領域覆蓋了黃花菜全產業鏈。131名研究人員包括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行業管理人員、種植大戶等,貫通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推廣、轉化落地以及政策制定等政產學研用不同領域。

「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能夠實現大規模、跨學科成立,得益於合署改革提供的人員、空間和資源條件。」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李森對研究院的發展充滿信心,「研究院將蹚出科技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新路子。」

為了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合作堵點,合署改革還提出了「谷城院」深度融合發展專項改革方案。8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印發,推動山西農谷、大學城和科研院所融合發展。

建設山西農谷是山西省農業領域三大省級戰略之一,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將6個學院落地山西農谷辦學;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合作成立了「鄉村調查研究院」……人才、技術、資源在「谷城院」實現互通共享。

「我們要打破圍牆,真正走出校門辦大學。將教書育人、科研創新與農谷建設協同推進,實現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運用、服務『三農』的有機融合。」廖允成介紹。

確保成效

配套改革同步推進

「原農科院有18個職能部門,原農大有26個職能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劃分過細等問題。本著『一類事項歸口一個部門,由一套人員負責』的思路,將其整合為12個大部。」山西農業大學組織人事部部長閆海冰介紹。為確保合署改革順利進行,「大部制」、「院辦校」、職員制改革、分類考核機制改革等配套改革專項方案同步推進。

組織人事部是整合後的12個大部之一,由黨委組織部、人事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等合併而成。「原來的管理體制下,管理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的培養分屬組織部和人事處管理,轉崗通道很難打通,人員特長難以發揮。組織人事部成立後,能統籌考慮三類人員的培養、評價和考核情況,規範崗位管理的同時,激發人員活力。」閆海冰說。

「大部制」將部門之間的協調轉化為部門內部的協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這個過程涉及很多幹部的進退留轉。廖允成說:「退出職務的管理人員將轉為相應職級職員,學校在職務之外開闢了職員等級晉升通道。」

「院辦校」改革也是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國內大學普遍實行垂直管理模式,人、財、物等辦學資源高度集中在學校層面。院校合署改革後,山西農業大學將10個整合學院和18個研究機構作為改革試點,賦予學院人事管理、財務資產、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等方面40多項自主權,構建了二級機構的法人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學院辦大學」。

為了確保學院接得住權、用得好權,山西農業大學正逐步建立學院行政運行機構和學術權力運行機構,完善配套制度。廖允成說:「3年過渡期後,我們將實現從政府主導合署到形成內生動力的轉變,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資源共享融科教 聯合攻關塑人才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易中懿代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對校院雙方的合作提出建議:一是聚焦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創新鏈條,發揮各自優勢,瞄準區域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釋放科研創新活力,承接人才培養創新任務;二是在發揚雙方長期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強強聯合,為江蘇農業科技創造更多輝煌,為江蘇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三是創新全面合作組織方式,打破單位壁壘,加強雙方學科團隊融合,克服資源配置分散、低效、重複等弊端
  • 大學+農科院等於什麼
    在山西,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是農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三農」的兩個基本力量,一學一研,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農業技術人員。如今,山西正在謀求農業轉型發展新路,農大與農科院資源分散、同質建設,造成了農業科研資源配置的低效與浪費。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三亞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院、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中國作物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作物學會人才培養與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協辦。
  • 科學網—根號負一等於多少
    難得給記者認真講一下科學原理,我於是興致勃勃地拿起筆,寫了幾個符號後,突然心裡一動,問:你知道根號負一等於多少嗎?記者說不知道,以前數學學得不好,所以沒學理科。沒有根號負一,怎麼講相位、講態的疊加呢?於是我放棄了這個偉大的想法,開始講蘋果有三種顏色三種味道。 這個問題我後來問了不少記者,沒有一個知道答案!
  •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4月18日,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成立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主會場設於長安大學南校區北院學術交流中心,線上分會場採用騰訊會議形式,儀式全程進行網絡直播。中國工程院院士吾守爾·斯拉木,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偉,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陳峻,中國公路工程諮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官甦等嘉賓出席儀式。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7.0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農科院基因組所萬方浩團隊 薇甘菊   農科院基因組所供圖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烤鴨不用填 養鴨更「綠色」—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農科院聯合河北省滄州市人民政府在獻縣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烤鴨產業高峰論壇暨肉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範現場觀摩會」上,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研究員、「肉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項目首席科學家侯水生用一組數據說明了肉鴨產業的重要性。
  • 東華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新聞—科學網
    「近百年前,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入駐老漁陽裡
  • 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上線—新聞—科學網
    日曆又一次翻到5月27日,復旦大學迎來115歲生日。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5月26日正式上線。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可以打開「復旦記憶」微信公眾號或通過掃碼連結,便可足不出戶,「雲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校史,感受復旦的精神與魅力。 復旦大學校史館開館至今已有15年。館內展有千餘幅圖片,近四百件實物及影像資料,立體呈現復旦大學百餘年的發展歷程、辦學成就及學校特色。
  • 石家莊鐵道大學建成鐵路文化園 —新聞—科學網
    」為主題的石家莊鐵道大學鐵路文化園建成開園。 石家莊鐵道大學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學院,創建於1950年。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楊紹普在開園致辭中介紹,石家莊鐵道大學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鐵道大學」,源自「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英雄鐵道兵,在石家莊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已有整整70年的辦學歷史,培養的近20萬鐵路建設者和各類優秀人才,遍布海內外和祖國的四面八方。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
  • 汕頭大學發布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新聞—科學網
    年招生新聞發布會。   「今年汕頭大學招生規模與去年持平。」汕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蘇俊枝表示,今年汕頭大學將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重慶等15個省(市、區)招生。專業上,今年新增預防醫學、藥學2個熱門招生專業,新聞學專業新增國際新聞傳播方向。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新聞—科學網
    龍井43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228-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新聞—科學網
    校黨委書記焦揚為來自五大書院的新生代表授書院旗 9月13日,復旦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隆重舉行。典禮由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桂永浩主持。 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復旦大學本次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歡迎新同學。湖北籍學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約4500人在正大體育館現場參與典禮,其餘未進入正大體育館的新生由各院系、各校區自行組織分會場同步觀看直播。 「愛國、求真、創新,先憂後樂交相勉;團結、服務、犧牲,師生一德精神貫。」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大師劇《顏福慶》首演—新聞—科學網
    演出劇照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供圖 「不僅要辦中國人的醫院,我們還要辦我們自己的醫學院,開創中國的『新醫學』。」 11月22日,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上醫)出品的大師劇《顏福慶》在中山醫院福慶廳上演。舞臺上,顏福慶曾在1937年叩問辦醫學醫初心,鏗鏘有力,至今仍令人動容。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開工建設—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開工現場 黃辛攝 11月29日上午,位於浦東天雄路藍靛路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上海市副市長陳群、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等出席儀式。 據悉,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以「海納百川、中西融合」的人文理念規劃設計,網絡化、平臺化、模塊化等創新理念,構築未來校園。規劃佔地總面積約435 畝,總建築面積約70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地下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34.5萬平方米,一期建成後可容納招生規模約9000人。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研究生開學典禮—新聞—科學網
    新生們全體起立,莊嚴宣誓 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闊別校園半年多的同學開啟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及全體校領導,導師代表、學生代表及全校11000多名研究生相聚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等33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共同見證秋季學期開學的莊嚴時刻。開學典禮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交大官方微博等平臺進行中英文雙語視頻同步直播。
  • 東華大學主編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11月25日,由中國標準化協會城市家具分會主辦,東華大學和中建八局科技建設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首屆上海國際城市家具高峰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中央公益性科研機構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1.02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