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倒掉3億元!資本主義國家又開始倒牛奶了,這次比大蕭條更可怕?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海外掘金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於海外掘金(ID:gold1849),為原創作品,其他公眾號轉載此文時,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標來源,並同時轉載文末二維碼,否則視作侵權。

資本主義國家又開始倒牛奶了,這是大蕭條的徵兆嗎?

從3月下旬開始,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奶農都開始傾倒牛奶。據美國最大的乳品合作社估計,奶農們每天倒掉的牛奶高達1400萬升。按20人民幣一升來算,一天就得倒掉近3億元!

這還沒完,單是美國一個養雞場每周就得銷毀75萬枚雞蛋。還有掩埋100萬磅洋蔥、四季豆和捲心菜的。

社會主義國家也一樣。今年2月,山東濰坊市廟山村一天就滯銷3000斤杭椒;遼寧撫順市新民村滯銷香蔥67000斤,生菜10000斤,菜心6000斤……

有網友表示:「今年太難了。我們困在家裡沒有新鮮蔬菜水果可以吃,但同時農民們手裡大批農作物無奈滯銷,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在田裡爛掉。」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似曾相識的中學歷史書裡的,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資本家將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場景。

大蕭條期間,美國人民收入劇量下滑,市場需求急劇萎縮。當時全美最大的產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價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市場已經不需要那麼多奶牛,按照正常的市場調節,人們需要節衣縮食,將財富用於更迫切的領域。

但你如果細心觀察,商超裡的牛奶和蔬果都很好賣,甚至貨架都空了。這就是跟近一百年前大蕭條時期最大的不同。

當下受到疫情影響的滯銷,是生產過剩與需求劇增共存的失衡。

社會分工,帶來了商品經濟。高度的社會分工,則帶來了專業化的商業社會。

乳製品行業也一樣。奶廠在擠奶之後,根據需求端分為兩種社會分工。一種是面向下遊企業的奶製品,比如奶酪、奶油、奶粉,還有送到學校和餐廳的半加工奶等等。另一種就是面向消費者的零售用奶,包括各種液態奶和冷藏奶。

我們用常識就能很容易明白,一個生產奶酪的工廠,是不可能短期內就可以轉為生產液態奶的。一方面,工廠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能夠高效運行零售包裝的流水線。另一方面,工廠還要聯繫並穩定下來一套物流和冷藏體系,甚至還要跟原有的大品牌競爭。無論怎麼想,這些成本都太高了。

如果用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就是協作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分野。

這種分野在平常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產量,但在碰上疫情之後就全亂了。

具體表現在,民眾居家隔離之後,工業用奶的需求急劇萎縮,加工廠停工,學校停學,餐廳關門。

一個典型例子是我們熟悉的星巴克。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克利夫蘭的牛奶加工廠Dairymens每天都要為星巴克生產1.35萬加侖的牛奶。現在已經被迫減少到每三天才達到相同的量。美國一些農場甚至要親自到披薩店,說服店裡的員工要多放一倍的奶酪,幫忙賣掉過剩的牛奶。

而同時消費用奶的需求又大量增加,人們恐慌性購物,紛紛到商超囤貨,把貨架都搬空了。

也就是,工業用奶生產過剩,而消費用奶需求劇增,這是一種結構性失衡,而不是單純的供需失衡。

然而,奶牛們才不會管你賣不賣得掉,滿了工人們就得幫忙擠奶,所以才會出現如此多的牛奶被白白倒掉。也因如此,乳製品行業的浪費,是比一般行業更嚴重的。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加工廠都已停工,想要依靠多加工,生產出奶製品屯著,從而消耗鮮奶,也是行不通的。對於奶農來說,這是真正的無路可退。

有沒有辦法完全解決供需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呢?很可惜,答案是沒有。

比如,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在家裡消耗的食物種類,一定是要比你去下館子消耗得少的。所以,有更多的食品原材料乃至工業原材料,都只能陷入供過於求,價格暴跌的惡性循環。只要社交隔離一天沒有完全放開,這種結構性失衡就不會被完全解決。

那我們能不能主動去庫存呢?例如拿這些牛奶去幫助窮人。這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問題。實際上,美國的食物賑災救濟處一直都在努力從提供加工食品給窮人,轉向提供新鮮農產品。但事與願違,運輸這些新鮮產品不僅耗時,成本還高。

比如,你首先要找到一批全新的新鮮農產品供應商,接著你要找到懂得相關知識和流程的人,還要找到能夠高效運輸的物流系統,最後別忘了,還有分發的志願者。這些相對於加工食品來說都是額外的成本。更何況,隔離期間你確定能找到足夠的人手?

上周,美國桑德森農場甚至考慮過對雞實施安樂死,以避免以虧本的價格出售。農場管理層說,沒有解決新鮮食品供應過剩的好辦法。「沒法找到能處理這麼大量的新分銷渠道。」

但是,緩解一下結構性失衡還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在2月份中國農產品滯銷的那段時間,全國上萬個蔬菜大棚變身直播間。網絡主播們也主動請纓,有在農民的直播間幫忙打廣告的,也有辦活動順便帶上農民朋友們的,更有直接為農戶們「帶貨」的。

你在家隔離的日子裡,有試過線上買菜嗎?

其實,很多人沒有發現的是,比起結構性失衡,這次的傾倒牛奶暴露了一些更嚴重的問題。

第一,被浪費的牛奶和其他農產品,絕不僅僅是眼下的這一批。

現在的農民,把上百斤作物殘忍埋進土裡,重新犁掉之後,他們還是只能播種下同樣的作物。他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希望這批農作物再次成熟的時候,隔離已經結束,需求已經恢復,經濟已經反彈。牛奶也一樣。而如果相反,到那個時候疫情還沒有好轉,第二批作物也不得不被銷毀。

第二,大規模銷毀新鮮食品的狀況,剛好發生在經濟陷入困境,上千萬人突然失業的時刻。幾樣事情形成的共振,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農業也是一個規模龐大的行業,不是能被輕易忽視的。

第三,供過於求一般會帶來價格下跌,而這次銷毀牛奶之前,美國鮮奶價格雖然在去年漲了,但總體已經在一個低點了。

而從去年末開始,美國鮮奶價格就已經開始轉頭向下了。

2020年4月的III類牛奶的芝加哥(CME)期貨價格在4月9日達到13.56美元/ 100磅的低位。這比合同開始時的價格低了21%。

如果這波牛奶銷毀潮一時還停不下來,更低的價格只會在奶農的心口上狠狠地灑下一把鹽,更加降低他們調整生產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眼下的傾倒牛奶跟大蕭條時期的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是並不意味著它的影響比當年小。尤其是更為依賴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想要做出大的調整,難度也很大。

所以,當我們看到似曾相識的一幕再次發生,第一反應不是嘲笑資本主義的不足,而是用同理心去看待農戶們。疫情對他們的影響,不亞於住在城市霓虹燈下的我們。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倒牛奶事件重現,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嗎?
    「資本家們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這是出現在以前歷史教科書裡的一幕。從此,「倒牛奶」成為了經濟大蕭條的一個重要標誌。可是沒想到,這一幕居然在今天的2020年,重現了。資本家也太壞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寧願倒掉也要維護稀缺性。也有網友說,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這意味著經濟大蕭條要開始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 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一幕重演,美國經濟真的不行了?
    文/海鷗大蕭條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場經濟危機,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90年前曾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那場經濟大蕭條其影響面之大、破壞力之強,我們似乎從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中就可以窺見一番。
  • 「倒牛奶」這件事,教科書一直在逗你
    文 / 範靜 小史近日,中國多地發生奶農「倒牛奶」事件,許多人由此聯想到中學教科書中提到的「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
  • 大蕭條重演?英國2.9萬噸啤酒將被浪費,美國傾倒數十萬加侖牛奶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或導致資本主義大蕭條時代重演。據外媒BBC報導,如果到了夏季,限制新冠病毒擴散的封鎖禁令還在持續的話,全英國酒吧窖藏的近3萬噸優質啤酒,可能因無人消費而統統過期。據了解,一些英國酒莊主開始著手處理這些即將過期的啤酒,並轉而釀造蘋果醋來滿足英國人宅家期間對食物熱量過剩的問題。無獨有偶,在4月3日,美國出現了牛奶過剩的現象。據外媒ABC報導,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
  • 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事件」,為什麼不免費發給窮人喝?
    提到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很多人印象中都有一個場景:城裡人飢腸轆轆的排隊找工作,農場主卻正在把一桶桶牛奶倒掉……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場景當我第一次得知這一情況的時候,完全被震驚了!為什麼?既然要倒掉,為什麼不能分給那些飢餓的人呢?
  • 疫情期間牛奶過剩,美國奶農被迫倒掉牛奶!網友:歷史課本重現了
    倒牛奶。我想很多朋友們初中時候絕對在課本上學過這一幕,大家講的是當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大蕭條的時候,農民生產的很多牛奶賣不出去,結果怎麼辦?大家只能把白花花的牛奶全部的倒掉。說實話,當時在課本上讀到這一幕的時候啊,我都是很可惜的。
  • 理性至上:關於美國「倒牛奶」的經濟學和生物學解讀
    在歷史書上,我們認為這張照片體現了資本主義市場調控的失靈,更體現出資本家的貪婪——「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下面兩篇文章,分別從經濟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了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傾倒牛奶現象的內在原因,閱讀之後,可能你會更理性的看待諸多「不合理」的經濟現象。
  • 為什麼經濟一下滑,奶農就要倒牛奶?
    奶牛場倒牛奶是課本書裡講述經濟「大蕭條」時提到的標誌性事件。相信咱們做學生時都對此印象深刻。小編在鄉下長大,牛奶這東西,一直到現在都覺得是很奢侈的食品,居然美國人寧可倒掉牛奶也不給老百姓喝?簡直是萬惡的資本主義!九十多年後,這一幕在美國重新出現,勾起了小編和很多人的回憶,不禁讓人有種「穿越」的感覺。(歷史啊,真的總是驚人的相似乎?)
  • 倒牛奶經濟學-真的是經濟衰退信號?
    據《紐約郵報》報導,4 月 2 日美國當地媒體報導稱,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牛奶供過於求,美國北部幾個州的奶農計劃將大量優質牛奶倒掉。把牛奶倒掉?這不是初中課本裡講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發生的事情麼?經濟衰退開始了麼?
  • 數十億元商品竟要被燒了?美國每天倒掉14萬噸牛奶...
    來源:新財富雜誌據悉,奶牛場倒牛奶是書本裡講述「大蕭條」時提到的標誌性事件。而疫情讓韓國免稅店行業積壓了約合人民幣數十億元的免稅品。這意味著服裝、飾品、箱包在內的所有免稅品或將付之一炬。由於無人消費,英國近3萬噸優質啤酒或被倒掉。此外,美國人開始傾倒牛奶,據美國最大的乳製品合作社美國奶農公司估測,美國奶農目前每天倒掉約14萬噸牛奶。
  • 美國每天倒掉一千萬升牛奶?英國倒掉近3萬噸啤酒?
    等州的農場主們將牛奶倒掉,這一做法也得到人們的關注。最近由於牛奶過剩那些奶農們第一次被迫把牛奶倒掉,而美國乳濃公司表示最近全美每天都需要倒掉270萬到370萬,加侖約等於1000萬到一千四百萬的牛奶。為何美國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送給窮人。
  • 為什麼經濟一下滑,奶農就要倒牛奶
    據美國國家牛奶營銷合作社「美國乳農」公司統計,近期全美每天大約要倒掉270萬至370萬加侖(約1000萬-1400萬升)的牛奶。威斯康星、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等乳製品大州的奶農近期陸續開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農田等。這一幕是否似曾相識?
  • 為什麼美國倒牛奶,中國西瓜爛地裡,也不送給別人吃?
    還可以做成各種飲料和奶酪等食物,那麼這麼好的牛奶美國為什麼要倒掉呢? 在美國3.5美元就可以買到一加侖(3.78L)的純牛奶,算下來一升的純牛奶還不到一美元,比很多礦泉水還便宜。在美國普通工人的工資達到2500到3000美元,平均一天100美元左右。算下來一天的工資就可以買100升的牛奶,一天喝一升的話都能喝小半年的 2.超出市場需求 由於新冠疫情原因,美國 餐館、咖啡店關門,美國牛奶市場需求銳減。美國本土的液態奶市場已經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 倒牛奶事件,資本家是背鍋了!
    不知道現在的中學課本裡還有沒有這段,說的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大危機期間,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給貧苦百姓喝。當時的理解是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裡的資本家為了保持牛奶價格不跌而強行倒掉牛奶。當時的這種批判,其實是讓資本背了鍋。
  • 一天倒370加侖牛奶!僅半年580家農場或將破產,美國大蕭條再現?
    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一天要倒掉370加侖牛奶,而在短短6個月中,就有580家農場申請破產。這樣的現象無一不說明如今美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已經不斷在縮減,就連基本的吃食都吃不起,才會導致倒牛奶、毀菜地的現象發生。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此次疫情給美國帶來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金錢上的損失,在精神上也蒙受很大的壓力。而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讓人不由想到1929的美國經濟大蕭條。
  • 萬惡的資本主義,這次為什麼不把原油倒海裡?
    來源:買什麼股初中的時候,老師曾繪聲繪色的跟我們描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萬惡的資本主義,為了保證農場主的利潤,把大量的牛奶紛紛倒進了密西西比河,瞬間,河水染成了乳白色。既然可以往海裡倒牛奶來保利潤,為什麼不倒原油呢?今日凌晨,即將到期交割的紐約5月原油期貨價格,跌到每桶-40.32美元,跌幅超300%。這意味著持有原油期貨的人,寧願每桶倒貼40美元,也要讓人把油拉走,不能砸在自己手裡。
  • 經濟大蕭條過去90年後,美國的牛奶又被倒河裡了
    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這個國家到處充斥著對消費者的壓迫,美國人民何時才能真正的站起來!玩完梗之後,出於本能反應我對視頻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畢竟美國經濟大蕭條已經過去快一個世紀了,怎麼現在美國資本家們還在倒牛奶呢?很遺憾的是,這件事是真的。
  • 中學課本上的「倒牛奶事件」在美國重現,這是經濟衰退的開始嗎?
    看著可惜,如此量大的牛奶,不知可以養活多少美國的窮人,就這樣白白地倒掉了,真的彰顯了資本主義的本性。可沒想到,這樣的事居然在現今再現了。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幾天前,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牛奶出現了滯銷,所以很多奶農不得不選擇倒掉多餘的牛奶。
  • 最近,全美每天要倒掉至少1000萬升牛奶……
    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剛倒掉數十萬加侖牛奶沒多久,加州奶農也開始被迫倒牛奶了。據CNN新聞4月15日報導,自從加州3月份在全州範圍內實施「居家令」後,很多學校與餐館都處於關閉狀態,對牛奶的需求量大幅下降。奶農們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把牛奶譁譁譁倒進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