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2020-12-22 騰訊網

如果說20世紀的太空,屬於雙寡頭時代,那麼21世紀迎來的是群雄並起格局。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索、近地軌道空間應用……都在不斷加入新勢力新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股新勢力的領銜者。而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兩家國有航天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直到2014年政策鬆綁,新胎萌動,一批民營新銳太空力量從此躍躍欲試,為中國商業航天增添不少活躍度、可能性。

這批新銳力量,對於外界來說是神秘莫測的,對於歪果人來說同樣神秘的,但並非完全不可測。

比如,對於一位法國人Jean Deville琴·德維爾來說,就是一種可測可量化的研究樣本。這位長期關注中國航空航天的中國觀察家,最近推出一份「中國版太空新銳力量版圖」。

儘管不屬於什麼官方權威版,也不可能100%囊括所有太空新力量,但確實叫人眼前一亮,甚至大開眼界——原來中國本土也有這樣一批生機勃勃的初創公司,瞄準太空,創新快進,豐滿產業鏈……

https://china-aerospace.blog

41家初創公司入列

這張新力量版圖只羅列了41家,當然不是全部。

中國民營太空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各家說法不一。

新華社2018年報導稱:60家左右(援引一家北京智庫:未來航空航天FutureAerospace數據)。

華爾街日報去年曾報導:約有80家中國初創公司競相進入太空。

還有外媒稱: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超過100家。

不管怎樣,這張新力量版圖羅列的41家,都是有頭有臉、有所作為的實力派。

產業鏈正在豐滿發育

從這張產業鏈分布圖可以看出,儘管中國商業航天新銳們起步較晚,不過短短四年裡,商業航天產業鏈開始豐滿發育。

從火箭製造商到衛星製造商,從衛星運營商到應用服務商……航天新銳們都在各自佔位,尋找自己的角色。

上遊:火箭與發動機製造商

(16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藍箭航天(LandSpace):2015年創立,主打朱雀一號、朱雀二號。

翎客航天(LinkSpace):2014年創立,主推探空火箭、可復用火箭新航線一號。

零壹空間(OneSpace):2015年創立,主推X系列火箭、M系列火箭。

星際榮耀(i-space):2016創立,主推雙曲線一號、二號火箭。

九州雲箭(JiuZhou YunJian Space):2017年創立,研發凌雲液體火箭。

星途探索(Spacetrek):2017年創立,逐步遞推亞軌道火箭、小型固體火箭、小型液體火箭、中型液體火箭、復用型火箭。

深藍航天(Deep Blue Aerospace):2017年創立,主攻液體燃料+垂直回收火箭。

靈動飛天(S-Motor):2017年創立,主攻高性能、低成本商業航天動力系統:I級發動機、II級發動機、III級發動機等。

星河動力(Galactic Energy):2018年創立,主攻350公斤運力的固體火箭。

天擎航天(Ningbo Space Engine Technology):2018年創立,研製國內民營最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

空天引擎(AA ENGINE):2018年創立,致力成為一流空天動力裝備提供商。

天一華宇航天(SpaceOne):2007年成立,主營航天應用、衛星應用、系統集成、終端設備製造、衛星運營服務。

馭龍航天(Dragon Drive):2012年創立,主攻運力300公斤的DD-1液體火箭,研製DDE系列發動機。

航天科工火箭(Expace):2016年創立,借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打造快舟系列火箭。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SN-AAPRI):2017年創立,植根「中國航天動力之鄉」,打造航空航天動力創新全要素的開放式平臺。

鑫精合(TSC):擅長金屬3D列印,2007年開始涉足航空航天製造研發。

關鍵看新銳力量成績單

各個躍躍欲試的航天新銳們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成中國版SpaceX。不過,先不用看他們說了什麼,關鍵看做了什麼——

藍箭航天:2018年10月27日,率先發射軌道級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2019年2月,80噸級發動機噴管順利下線,成為國內首家掌握雷射焊接夾層噴管技術的火箭製造商。

翎客航天:2015年3月,發射兩枚探空火箭:翎空一號、翎空二號。2018年10月,新一代可回收火箭RLV-T5首次點火試驗成功,為首款小型商業化、可復用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打前陣。

星際榮耀:2018年4月、9月,兩次成功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雙曲線1Z,為後續的軌道級火箭雙曲線一號先行探路。

零壹空間:2018年5月,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

天擎航天:2018年10月,第一款固體火箭發動機首次地面點火試驗成功。

靈動飛天:2018年11月,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完成地面試車。

星河動力:2018年11月,首款光年系列固體火箭一級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九州雲箭:2018年12月,凌雲10噸變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全尺寸推力室短程熱試車成功。

儘管不是全部成績單,但可以看得出,上遊新銳們都在熱火朝天地研製火箭、發動機。首飛、試射還只是個別事件,大多數卯足勁瞄準今明兩年發射、試車。

2018年: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1次軌道級發射、4次探空發射。

2019、2020年:集中發射期,將會扎堆兒進行亞軌道、軌道級發射。

上遊:衛星製造商

(11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天儀研究院(SpaceTY)——衛星製造的多產者,提供微小衛星整體解決方案,快速、低價、高集成製造衛星,現已5次部署、超十星。

千乘探索(Qiansheng Exploration)——主打千乘星座,計劃部署20顆衛星。

精航偉泰(ATspace)——自我定位:高可信衛星設計、研發平臺服務商。

零重力實驗室/零重空間(ZeroG Lab)——主打靈鵲星座,研製微小衛星核心零部件。

歐科微航天(SpaceOK)——擅長研發低成本、高可靠微小衛星及配套產品。

國星宇航(ADA space)——專注星聯網運營服務,深挖遙感衛星。

智星空間(Smart Satellite)——側重低成本商業衛星製造,打造低成本星座。

微納星空(MinoSpace)——研製微小衛星系統,實驗衛星+業務衛星。

巡天空間(AstroCruise)——核心利器:衛星電推進系統。

斯北圖(Space TUBE)——專注衛星模塊製造,讓客戶安心聚焦衛星應用。

曦華科技(Xihua Technology)——改造火箭末子級、打造開放式迷你空間站。

看得出來,國產衛星製造商們都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從納米衛星、立方體衛星,一直到小型衛星。

畢竟,微小衛星研製周期短、技術含量低、發射成本低,市場需求大。小即是美,顯而易見。

待續:中國版太空新銳力量圖譜(下)

相關焦點

  • 2020-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預測分析
    自2015年起,隨著民營資本的進駐,大批民營初創航天企業成立。截至目前全產業鏈均有民營企業進駐。 圖表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分布 《2021-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15-2019年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為8362.3億元,同比增長23.5%。
  • 中國商業航空漸入佳境 航天極客們趁勢而起
    而在中國商業航空快速崛起的背後,有一群人在推動著,他們分別是:藍箭航天CEO張昌武、零壹空間CEO舒暢、銀河航天創始人兼CEO徐鳴……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以技術保障引領一切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張昌武,獲得MBA學位,先後在滙豐銀行運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
  • Space X載人航天飛船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時代誰來開啟?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美國航空航天公司 Space X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載人龍船艙將兩名NASA太空人送入太空。6月1日凌晨,Space X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在此之前,全球僅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能進行載人發射。馬斯克創辦的Space X用了18年時間,成為首家實現載人發射的私營航天公司,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 中國商業航天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在4月4日那個夜晚過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張小平離職事件、藍箭首飛失利、天儀研究院的衛星將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基因帶往太空……一系列事件讓人們感到,中國的商業航天雖然步履蹣跚,但已然起步。而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資本+體制內人才」讓過去只有「國家隊」才能玩得轉的航天領域,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初創公司。
  • 超前布局商業航天,東方紅航天生物打造中國航天生物健康旗艦
    當前,世界航天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商業航天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我國已抓住並迅速融入當前這場起步不久的世界商業航天浪潮,配合國家「一代一路」和「軍民融合」的戰略發展需求,大力推動和發展商業航天,使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儘快置身國際前沿,實現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跨越。
  • 美航天初創企業要發48顆雷達星:幾分鐘內提供最新地物圖像
    &nbsp&nbsp&nbsp&nbsp美國商業航天初創企業PredaSAR日前宣布將發射48顆商業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衛星構成星座。PredaSAR稱,這將成為全球最大商業SAR衛星星座。
  • 航天三江商業航天產業「十三五」發展紀實
    五年來,航天三江在商業航天大道上奮力飛奔,積極探索實踐航天產業發展新模式,堅持「社會性總體院、社會性總體部、社會性總裝廠」的運營規則,突破傳統技術路徑、商業模式和管理局限,持續加強商業航天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創新發展商業航天產業,開啟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新篇章。
  • 來自詩和遠方的遙望:中國商業航天探索-虎嗅網
    中國商業航天路  3.1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概況  3.2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融資情況  3.3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大事記4. 但航天多少有點不同,巨大的風險,巨大的投資,並且涉及國家安全。看不見的手伸出後,會不會被抓,誰也不知道。號稱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對此認識應該是極深的。美國幾乎從航天誕生之初,就開始了商業航天的立法。
  • 曦華科技李艦艇丨打造mini空間站,低成本探索商業航天應用
    目前,在降低商業航天探索成本領域已經出現了系列值得參考的創新性手法,諸如通過低成本COTS元器件實現對於商業航天製造業的有效成本把控,又如以火箭回收利用為主的重複利用式創新;除此以外,基於對已經發射上天的太空廢棄物改造利用,進一步實現商業航天探索的做法也逐漸成為一些公司探索的方向。
  • 商業航天企業展現中國力量|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11月7日,商業航天公司「星河動力」自主研製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 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順利將載荷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繼星際榮耀後,星河動力成為第二家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也是中國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向全球展現商業航天中國力量。
  • 商業航天的「坑」與「景」
    2014年以來,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突飛猛進,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今年我國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無疑於在炙手可熱的商業航天上澆了一桶油,「太空圈地」運動正在轟轟烈烈的進行,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信心滿滿的爭當「中國的SpaceX」,但在商業航天形勢一片大好的繁榮之下,隱形的「坑」、產業的「痛」,更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冷靜面對。
  • 航天航空股票有哪些 航天航空股票代碼是多少
    神舟飛船十一號的成功發射,又讓我們的航天技術向前邁了一大步,如今人們在關注航天飛船發射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中國航空航天股票的情況,中國航天技術如今已經達到了很厲害的地步。那麼航天航空股票有哪些呢?航天航空股票代碼是多少?是不是大家都還不了解。那麼現在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航天航空股票有哪些以及航天航空股票代碼是多少,希望能幫助到您。
  • 洞穴之外|來自詩和遠方的遙望—中國商業航天(火箭)的探索
    中國商業航天路  3.1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概況  3.2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融資情況  3.3 國內商業火箭公司大事記 4.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分析  4.1 軍民融合是大勢所趨,商業航天是排頭兵  4.2 商業航天概念業已深入人心  4.3 當前融資支撐一款火箭研發困難重重  4.4 商業航天贏利模式尚不清晰  4.5 中國商業航天仍處在初級階段 5. 中國商業航天五問  5.1 商業航天市場是否真的存在?
  • 寶馬初創車庫——做初創公司的「風險客戶」
    那些炙手可熱的初創企業已經吸引了許多的投資。如何才能使寶馬接觸到他們的創新技術?」 這兩位經理的背景非常互補和多元,其中一位曾經有10多年的創業經歷,非常清晰初創企業面臨的挑戰以及需要的資源;另一位在寶馬已經工作了10年以上,對於寶馬的創新戰略以及公司文化也有著深刻理解。他倆在討論和思考中碰撞出了火花:「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尋找到客戶,而且是優質的客戶。
  • 對話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中國商業航天行業不會出現「泡沫化」
    (詳見鈦媒體前文:《商業航天企業展現中國力量 | 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劉百奇認為,相較於2015年第一批成立的同行來說,研發打造「高性價比」商業運載火箭是星河動力最核心的競爭力。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公司創始人兼CEO劉百奇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光電學院。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本人留校任教3年。
  • 給了公司內部130個「初創公司」
    記者| 劉雨靜在過去幾年廣告主紛紛削減外部代理商的大潮中,寶潔或許是最大刀闊斧砍預算的公司之一——在過去幾年中,公司的6000個外部廣告與公關代理商被逐步縮減至3000個,並裁撤了5000萬美元的廣告代理公司預算和其他媒介投放預算
  • 中國商業航天再邁一步:銀河航天二發星完成載荷研製
    這是自今年初正式開始二發星型號研製以來,銀河航天首次在西安載荷AIT研發示範線上進行載荷研製工作,是示範線上研製的首個寬帶通信衛星載荷,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性的Q/V/Ka頻段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載荷。  時隔半年,作為網際網路+航天「新物種」的銀河航天在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探索又有新進展。
  • 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報告:誰能成為中國的SpaceX
    誰有可能成為中國的 SpaceX 中國企業在商業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為商業衛星和商業火箭。商業衛星按應用領域來分,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是泡沫還是革命?主要公司:SpaceX、OneWeb、銥星、中國衛通、微納星空、銀河航天、九天微星 ……商業火箭:如何把握低軌星座的商業機會 商業航天市場概要
  • Gartner發布中國AI初創公司報告,竹間智能入選代表性企業
    上海2020年3月31日 /美通社/ -- Gartner近日發布了《Market Guide: China AI Startups》報告,報告研究分析了中國AI初創公司的市場表現力,目前AI初創企業主要圍繞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和機器學習,為中國乃至全球企業帶來潛在利益。
  • 2020年「中國航天日」SLM金屬3D列印技術助力全球航天客戶星際探索
    江蘇雷射聯盟轉載自: SLM Solutions CN 斯稜曼雷射科技 今天4月22日,國家航天局線上發布2020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及安排,「中國航天日」緣起「東方紅一號」。今年航天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就是希望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應用航天;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將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人民網等平臺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