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華科技李艦艇丨打造mini空間站,低成本探索商業航天應用

2020-12-16 騰訊網

當前,商業航天發展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一方面,作為一門高精尖的前沿科技領域,單顆衛星從製造到發射到運用,整個周期成本支出動輒上千萬乃至上億,商業航天市場參與成本高;另一方面,即使衛星發射升空了,結合哪些場景開展怎樣的運用服務並最終變現?商業航天「賺錢難」的現狀也持續困擾著業內人士。

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商業航天探索成本,實現更加輕量化的商業航天探索,這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目前,在降低商業航天探索成本領域已經出現了系列值得參考的創新性手法,諸如通過低成本COTS元器件實現對於商業航天製造業的有效成本把控,又如以火箭回收利用為主的重複利用式創新;除此以外,基於對已經發射上天的太空廢棄物改造利用,進一步實現商業航天探索的做法也逐漸成為一些公司探索的方向。

恰逢億歐與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推出的「2018中國商業航天30強」上榜企業報導工作開展期間。億歐記者了解到基於火箭末子級這一太空廢物改造,並且已取得關鍵性突破的曦華科技也位列榜上,於是順利約訪了曦華科技創始人兼CEO李艦艇。下文結合訪談內容以及曦華科技發展現狀,逐一開展介紹。

改造火箭末子級,變廢為寶開展低成本商業航天探索

成立於2017年5月,曦華科技是一家民營商業航天科技企業,公司致力於以微納衛星等多維平臺載荷搭載方式構建極簡的低軌天基物聯網系統,並最終實現「空天地海,萬物互聯」的一體化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

目前,曦華科技與國內優勢單位合作,基於低軌運載火箭末子級平臺深度改造,開發能夠為元器件、單機產品、新材料、生物醫療、新型航天科技等產品提供太空在軌驗證服務的MINI空間站。具體做法主要是將原先運載火箭星箭分離後拋棄的末子級平臺進行改造,加裝電源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導航定位系統、控制管理系統等模塊,改造而成的一個試驗平臺,MINI空間站相當於固聯在末子級試驗平臺上的一個載荷艙。

以往,每一次火箭發射後,運載火箭末子級會隨主星一同進入軌道,在星箭分離、軌道鈍化後便完全不受控,可以在太空滯留十年以上,最終成為太空垃圾,對在軌空間飛行器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基於末子級所做的改造,有效利用了太空垃圾這一資源,起到了變廢為寶的作用。

綜合來看,基於火箭末子級進行改造,能夠帶來以下幾方面的益處:

1、 在發射層面,利用運載餘量將末子級改造為具備試驗功能的留軌飛行器,在完成把主星送入軌道任務之後,末子級試驗平臺也可以開展自己的工作,充分的利用了單次發射機會,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

2、 末子級搭載還具備搭載機會多、協調量小、搭載對象範圍廣的特點;藉助高密度發射的末子級,可極大提高MINI空間站載荷搭載次數,有效降低單次發射成本、縮短在軌組網周期,可實現快速布署。

目前,商業航天存在三大痛點。首先,衛星研製和發射成本高,大多數廠家玩不起。其次是測控頻率協調難度大,進場測發成本較高, 辦理空間電臺執照和衛星發射許可周期較長。MINI空間站是固聯在末子級試驗平臺上的載荷艙,屬於運載火箭的一部分,不是一顆分離的衛星,從而極大的簡化了相關流程並降低了各種成本。

通過與微納衛星資源結合,綁定不同的資源,基於末子級改造的MINI空間站還能夠開展多維度的商業航天探索。

在商業航天元器件採用方面,由於太空環境的複雜性以及太空作業的超高難度,元器件質量一直是各大太空飛行器製造商重點關注的對象,目前航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對於沒有上過天的航天元器件使用起來難以放心。而MINI空間站可為國產新型宇航級元器件、新型有效載荷、低成本COTS器件宇航設備等在軌驗證提供良好的平臺。目前這一方向已經成為曦華科技重點瞄準的一個方向。

曦華科技還開展了航天科普教育方向業務,利用MINI空間站平臺,通過與相關教育培訓機構合作,開展航天科普教程教具開發,組織航天研學活動,建設航天體驗館、航天科普實驗室,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學習了解航天科技知識,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

此外,基於MINI空間站和微納衛星,曦華科技還將太空任務和文化傳媒跨界融合,致力於打造可實現天地互動的創新性全媒體營銷平臺。

衛星+末子級極簡物聯網,搭建天基數據採集系統

為進一步拓展商業航天運用場景,曦華科技還著手開展以MINI空間站和維納衛星共同組建的天基物聯網數據採集系統(DCS)。其具體做法是在獲得頻率使用許可的前提下,發射數顆微納衛星,配備一些基於搭載在末子級平臺上的MINI空間站作為空間節點,通過節點的數量去擴大整個系統的感知範圍,進一步擴大系統數據採集能力。組成一個網絡型的天基數據採集系統。這種網絡是一種異構網絡,沒有星間信息鏈路,不具備實時數據傳輸能力,但系統採集的這些數據仍然具備相當的商業前景。

首先,針對於風電設備、森林、地質災害、水環境等對數據實時性要求不是特別高的監測場景,通過非實時的遙感監測也能夠滿足其對於整體感知的需求,目前需求端對於此類非實時遙感數據的需求量龐大,而曦華科技所打造的這一套系統在滿足低成本研製的前提之下剛好能夠滿足這一場景需求,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李艦艇表示,採用自主開發的低成本地面終端,,構建具有十個以上空間節點的的數據採集系統,預計只要能夠為20萬用戶提供服務,公司便能夠基本達到盈虧平衡,而組建成這樣一個系統時間只需要兩到三年,後續隨著接入服務用戶數量的提升將實現盈利。

此外,MINI空間站只是留軌末子級平臺的載荷艙,為了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起了這個通俗的名字。作為一家初創型企業,曦華科技在還不具備整星製造能力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搭載將整星製造中的核心部件以及技術發射到太空開展測試驗證,這對於公司後續開展星座網絡布局具有先決優勢。

回歸用戶需求,商業航天發展需借鑑網際網路思維

目前商業航天發展其實還處於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整個產業鏈條上還有許多不完全的沒有被填補的空白環節。李艦艇認為這一時期的創業者應該更多的考慮走差異化路線,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儘量考慮尋找與其他創業者不同的角度切入,避免重複勞動,激化行業惡性競爭。

對中小型初創企業,李艦艇認為並非公司小就沒有參與商業航天的的機會。他認為商業航天企業更應該借鑑網際網路思維來做,在產品以及服務提供方面更應該注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無論是採用自家技術還是與其他行業夥伴合作開發,最終都應該回到能不能為用戶解決問題上來。在市場開拓方面也更該不拘一格,不被一些固定的行業觀念給束縛住,他認為在行業發展初期,商業航天市場更應該多一些野蠻生長的機會。

目前,國內商業航天市場方興未艾,資本以及政策看好這一領域的發展,並且已有系列動作。隨著商業航天后續不斷的發展,曦華科技天基於物聯網運用、文創、航天科普教育等方面業務或將以更豐富的方式不斷走近消費者。

相關焦點

  • 通過低軌衛星提供多領域服務,曦華科技研發天基物聯網破局極端環境...
    針對這些痛點,曦華科技提出了「低功耗、低成本」的概念,研發了低軌衛星物聯網,在太空中發射衛星,將地面基站「搬到」天上,地面採集的數據可以通過天上的低軌衛星傳輸給地面的用戶。以水質監測為例,傳統上,布局在水中的傳感器搜集到水質數據後會通過地面基站傳輸,但由於水面地面基站網絡信號覆蓋較差,地面通信網絡往往無法發揮作用。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誕生始末
    其次,對於標識,既屬於載人航天形象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又是載人航天文化與藝術設計交叉領域的重要課題,標識要完美詮釋載人航天內涵。  同時,對於名稱,要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既要體現中國特色,又要有鮮明的科技特徵與探索寓意,還要體現飛行器的特徵和應用價值。  通過一場活動,讓百萬公眾參與,將載人航天與公眾的距離拉得更近。
  •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11時許,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
  • 探索太空的國際合作需要中國力量——聚焦全球航天探索大會
    60年自力更生 中國航天打造「硬實力」  「時隔5年再度來到中國,我感到中國航天發展有清晰的規劃和目標,能很好地實施,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歐空局戰略規劃部部長伯恩哈特·胡芬巴赫7日在大會現場對新華社記者說。  中國的航天發展,首先依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 ...智能感知與計算控制領域,晶片設計企業曦華科技完成數千萬元Pre...
    集微網消息,天眼查顯示,近日,深圳曦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曦華科技」)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廈門合方、力合創投等。圖片來源:天眼查曦華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感知與計算控制領域的晶片設計公司,面向手機、IoT、汽車等智能終端市場設計和銷售智能感知、計算與控制晶片。
  • 航天三江商業航天產業「十三五」發展紀實
    五年來,航天三江在商業航天大道上奮力飛奔,積極探索實踐航天產業發展新模式,堅持「社會性總體院、社會性總體部、社會性總裝廠」的運營規則,突破傳統技術路徑、商業模式和管理局限,持續加強商業航天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創新發展商業航天產業,開啟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新篇章。
  • 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索、近地軌道空間應用……都在不斷加入新勢力新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股新勢力的領銜者。而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兩家國有航天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 來自詩和遠方的遙望:中國商業航天探索-虎嗅網
    商業航天產業涵蓋範圍廣、包括運載火箭研製與製造、衛星研製與製造、衛星運營及應用、地面設備製造與服務等多個領域。美國商業航天大事記——政府的努力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曾說,不要管,什麼都不要管,有隻看不見的手。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是商業。
  • Space X載人航天飛船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時代誰來開啟?
    雷達財經出品 文丨梁春富 編|深海埃隆·馬斯克創造了歷史。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美國航空航天公司 Space X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載人龍船艙將兩名NASA太空人送入太空。6月1日凌晨,Space X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 超前布局商業航天,東方紅航天生物打造中國航天生物健康旗艦
    超前布局航天民用健康產業,搶佔間生物技術應用先機商業航天是航天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中國航天在新時代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搶佔先機。作為空間生物技術應用的領航者,東方紅航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來,依託中國航天的空間資源優勢,始終致力於為老百姓提供代表中國航天品質和航天標準的民用健康產品,成為唯一使用中國航天標誌的民用健康產業。
  • 中國商業航天再邁一步:銀河航天二發星完成載荷研製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樊俊卿】近日,環球網記者從銀河航天官方了解到,目前該企業已在西安載荷AIT研發示範線完成二發星載荷研製,並計劃於9月18日進行載荷艙轉運。  這是自今年初正式開始二發星型號研製以來,銀河航天首次在西安載荷AIT研發示範線上進行載荷研製工作,是示範線上研製的首個寬帶通信衛星載荷,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性的Q/V/Ka頻段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載荷。  時隔半年,作為網際網路+航天「新物種」的銀河航天在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的探索又有新進展。
  • 中國空間站2022年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各航段名字有驚喜
    目前,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等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空間應用系統正在開展空間站科學實驗設施研製,以及運營階段應用任務認證工作。 我相信通過全體航天人的努力,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一定會邁得更穩更遠。 核心艙地面試驗驗證工作正在進行 早在1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展了空間站的研製任務。
  • 洞穴之外|來自詩和遠方的遙望—中國商業航天(火箭)的探索
    2008年推出空間站「商業補給服務」(CRS),向商業公司競爭採購用於「國際空間站」後勤支持的軌道運輸服務,2008年提供35億美元,其中就有SpaceX在絕境中的16億美元CCP。2010年推出「商業乘員計劃」(CCP),以利用私營航天企業的力量為進出國際空間站提供安全、可靠和低成本的載人運輸能力。
  • 中國航天重器探索世界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空間站,是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太空飛行器。20世紀70年代,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一號」,從此開啟了各國建設空間站的時代。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實施以來,中國空間站研製進展順利。
  • 美國「龍」飛船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5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15日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目標是將4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11月15日,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由一枚「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詳解:中國空間站將建成什麼樣
    光明日報5月14日消息,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正式拉開。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對於中國載人航天來說,這是圓夢的過程,更是追夢的徵途。
  • 揭秘中國空間站丨「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誰來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那麼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相當於是一室一廳的房子,空間站則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介紹,核心艙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主要對整個空間站的飛行姿態、動力性、載人環境進行控制。核心艙的大柱段直徑4.2米,小柱段直徑2.8米。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員工作和實驗的地方,小柱段則是航天員的睡眠區和衛生區,保障航天員的生活和正常居住。
  • 【應用案例】攜手縱行科技以Sub-GHz方案打造低成本LPWAN
    【應用案例】攜手縱行科技以 Sub-GHz M-FSK 晶片 打造低成本 基於通信技術研發基礎和商業策略經驗,我於2013年創辦縱行科技,我們公司擁有國內唯一全棧國產化的LPWAN物聯網通信技術ZETA,並具備從通信硬體、無線協議、算法到軟體平臺的端到端研發能力和輸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合作夥伴累計超過500家,業務覆蓋20+個國家和地區。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談空間站:怎麼建?有何用?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空間站將搭載一個共軌飛行光學艙——巡天望遠鏡,其解析度和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相當,但視場角比哈勃望遠鏡大300多倍,可以完成對大範圍天體的巡天探測。「我相信它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天利器』,促使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演化、宜居行星等問題進行探索,以此獲得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 海南文昌加速打造航天產業集群
    新華社海口11月25日電(記者陳凱姿)隨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海南文昌航天產業邁上新起點。記者25日從在海口舉辦的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獲悉,海南正持續加大航天產業和太空經濟的支持力度,打造以航天高端產品研發製造、空間大數據、空間信息應用為代表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