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低軌衛星提供多領域服務,曦華科技研發天基物聯網破局極端環境...

2020-12-16 創業邦

物聯網的發展多集中於人口聚居的區域,而廣袤的無人地帶卻鮮有問津。在曦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曦華」)創始人李艦艇看來,現在的地面物聯網無法滿足廣域用戶的需求。據了解,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的地面通信網絡目前僅覆蓋了40%,國土中2G信號覆蓋39%,3G覆蓋14%,4G不足10%,大部分國土無信息接入手段。從全球來看,地球80%由沙漠、海洋、高原和森林等環境構成,這些區域受地理環境影響,地面通信網絡至今難以覆蓋。

與之相對,國家在環境保護、地質災害監測等領域對物聯網有大量需求。政府往往需要在一些極端環境中布局物聯網設備才能完成環境保護和災害監測等工作。除此以外,海洋物流運輸、船舶監控和重型機械設備的監控等領域也需要物聯網的支持。此外,據了解,我國已將物聯網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計到2022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7.2萬億元。

傳統上,對於這些領域,地面物聯網無法提供服務,只能依靠高軌衛星提供技術支持。但高軌衛星投入成本過大,且地面終端發射功率高,對供電要求很高,再加上地面設備過大,導致許多場景無法適用。

針對這些痛點,曦華科技提出了「低功耗、低成本」的概念,研發了低軌衛星物聯網,在太空中發射衛星,將地面基站「搬到」天上,地面採集的數據可以通過天上的低軌衛星傳輸給地面的用戶。以水質監測為例,傳統上,布局在水中的傳感器搜集到水質數據後會通過地面基站傳輸,但由於水面地面基站網絡信號覆蓋較差,地面通信網絡往往無法發揮作用。接入衛星物聯網後,終端便可以將數據傳送給衛星,由衛星發射給地面的數據傳輸站,由數據傳輸站傳送給數據中心,最後反饋到用戶。

文章圖片來源於曦華科技,經授權使用。

與傳統的衛星物聯網不同,曦華所研發的衛星物聯網技術成本更低,適用於更多的商業場景。據李艦艇透露,曦華科技基於LoRa技術研發的衛星物聯網數據採集載荷不到1kg,非常適合微納衛星搭載。地面用戶終端功耗可控制在數百毫瓦量級甚至更低,採用微納衛星(20kg左右)及運載火箭末子級搭載方式組網也可以極大降低發射成本並可快速部署。

目前曦華研發的物聯網載荷搭載CZ-4B火箭已成功發射,可以支持一天兩次的數據傳輸。李艦艇透露,兩年內曦華科技計劃發射10顆微納衛星,為用戶提供規模化的商業服務,他解釋道,對於地面同一地點的用戶來說,一顆衛星可以經過兩到四次,每次經過的時間大約五分鐘左右,如果擁有10顆衛星,用戶每天可以發射20到40次數據,平均不到一小時便可以發送一次,能夠滿足地面50萬到100萬用戶終端的數據傳輸需求。「像環境監測這樣的行業,需要配套成千上萬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都需要這樣的終端,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李艦艇認為,如何降低衛星物聯網成本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首先要降低衛星研發的成本,對衛星系統進行優化,能保證用戶的使用需求即可。第二是要降低發射成本,在這方面可以與其他單位合作,搭載別人的運載火箭發射衛星。曦華目前已經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在衛星平臺的研製上達成合作,之後還將與一些技術優良的商業衛星公司合作。在發射方面,曦華已與我國地軌火箭主要研製單位達成戰略合作。

在未來的盈利模式上,按用戶使用頻次,曦華將採用不同的收費方式。對於經常傳輸數據的用戶,曦華按照傳輸流量進行收費,對於頻次較低的用戶,則按照終端的數量進行收費。除 此以外,相比於國外的衛星系統,曦華的費用僅為國外的十分之一。對此李艦艇解釋道,國外的衛星投入使用較早,成本更高,但衛星使用周期較長,致使費用一直偏高。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研發的成本降低,現階段的衛星使用費更加低廉。

目前,曦華已發力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貨櫃物流運輸、重機械設備監控以及道路、橋梁、傳達等方面的高精度監測等多個領域,其中部分客戶已經確認購買意向。此前,曦華曾與洞庭湖研究院達成合作,以實驗的形式對洞庭湖水質進行監測。李艦艇解釋道,目前曦華只搭載發射了一顆衛星試驗載荷,還無法利用衛星系統提供真正的商業服務。因此在衛星物聯網系統形成商業服務能力之前,曦華將在現有技術手段基礎上進行整合,為一些細分領域用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在培育市場的同時儘可能增強自身造血能力。

從事衛星物聯網研究對團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據了解,在創立曦華前,李艦艇曾在軍方某研究所從事衛星測控通信總體技術及衛星光通信技術研究10年以上,先後參與了921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海南航天發射場建設等多個大型試驗任務和項目綜合立項論證工作。團隊目前20人左右,在前期資金投入上,近一半的資金用於研發投入。去年曦華曾獲得500萬元的種子輪融資,目前曦華正在開展第二輪融資。

本文相關的文章列表頁頭圖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曦華科技李艦艇丨打造mini空間站,低成本探索商業航天應用
    一方面,作為一門高精尖的前沿科技領域,單顆衛星從製造到發射到運用,整個周期成本支出動輒上千萬乃至上億,商業航天市場參與成本高;另一方面,即使衛星發射升空了,結合哪些場景開展怎樣的運用服務並最終變現?商業航天「賺錢難」的現狀也持續困擾著業內人士。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商業航天探索成本,實現更加輕量化的商業航天探索,這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 我國低軌物聯網星座初成,「萬物互聯」再添關鍵一環
    專家認為,通過衛星連結,可以有效避免因為各類地形、空氣品質等問題所引起的信號傳輸難題。因此,衛星物聯網成為世界各國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國首個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天啟星座」由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國電高科)建設運營。整個天啟星座將由38顆衛星組成,計劃於2021年底完成部署。
  • 「武漢號」衛星致敬英雄!快舟「一箭雙星」將行雲衛星送入太空
    「一箭雙星」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的「行雲二號」01/02星,是「行雲工程」α階段的兩顆技術驗證星,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三江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製,在星間雷射鏈路技術、星載數字多波束通信載荷、空地衛星通信協議等多個技術領域實現創新。
  • 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 低軌衛星成通信新寵兒
    ,中國衛通開盤半小時後封板,華力創通一度漲停,截至上午收盤,航天發展、天銀機電、中國衛星、振芯科技等漲幅均超5%。華泰證券分析師王林6月15日報告指出,低軌衛星通信具備廣泛應用場景,典型應用場景包括低軌衛星網際網路、航天網際網路、車聯網、基站回傳以及天基物聯網等,預測2022年全球低軌衛星互聯服務市場規模約1100-2000億美元。近年來,海外以Starlink和Oneweb為代表的公司正大力發展低軌衛星星座,兩家公司均計劃於2021年實現覆蓋全球的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提供全球服務。
  • 衛星行業深度報告: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熱潮興起
    低軌網際網路衛星星座利用運行在 200-2000km 軌道高度的衛星群向地面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通過多 顆衛星組網實現全球覆蓋。過去,低軌衛星因為距離地面較近,多用於對地觀測;隨著衛星成本及運載火箭發 射價格的下降,採用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具備了一定競爭力,全球多個企業提出了低軌星座 計劃並逐漸付諸實施。
  • ...40期:「湖北造」天基物聯網啟動組網,廣州73個數字新基建項目籤約
    「湖北造」天基物聯網啟動組網5月12日,「行雲工程」首發星「行雲二號」01星、02星成功入軌,「湖北造」全國首個天基物聯網正式啟動組網計劃。「行雲工程」由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是我國首個自主投資建設的天基物聯網星座,計劃分α、β、γ三個階段逐步建設系統,最終打造覆蓋全球的天基物聯網。
  • 衛星網際網路首入新基建:相當於通信領域3G時代,全球焦點
    他表示,中國需要建設一套系統,而衛星新的基礎設施形態提供新的產業鏈和應用場景需要通過新基建探索,這也是中國衛星通信行業走出去的重要象徵。相當於通信領域3G時代,市場規模至少150億美元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表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其中之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衛星網際網路即通過衛星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歷史上通過衛星提供通信服務的嘗試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摩託羅拉公司發展的銥星(Iridium)系統。成為地面通信的「填隙」(2000~2014年):以新銥星、全球星和軌道通信公司為代表,既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一部分容量補充和備份,也在海事、航空等極端條件下的面向最終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與地面電信運營商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但主要還是作為地面通信手段的「填隙」,規模有限。
  • 金融領域首顆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成功發射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趙學毅 見習記者 林娉瑩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本次運載的衛星當中包含由平安銀行定製,國電高科研發的首顆金融界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天啟星座
  • 低軌通信衛星:開啟 6G 通信時代,帶動千億規模市場
    整個星座如同結構上連成一體的大型平臺,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窩狀服務小區,服務區內用戶至少被一顆衛星覆蓋,用戶可以隨時接入系統。低軌衛星通信可以在用戶段直接與單一地面終端連接,也可以通過地面關口站與地面公共網絡連接。
  • 國內首顆低軌寬帶5G衛星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邁出「太空網際網路」第一步
    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表示:「從首發星開始,銀河航天將跨出「太空網際網路」的第一步,未來銀河航天將通過規模化研發和生產低成本、高性能的5G衛星,構建太空網際網路,彌合數字鴻溝,讓5G衛星網絡連接地球的每一個角落。」5G來臨將會激發更多應用場景和需求,5G通信衛星將會成為未來通信網絡的有效補充。
  • 金融界首顆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成功發射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萬眾期待的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本次運載的衛星當中包含由平安銀行定製,國電高科研發的首顆金融界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天啟星座08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將應用於電力物聯網、礦山水文監測、海洋牧場、智能貨櫃、生態環境監測、森林防火、綠色礦山和智慧農業等應用場景,助力平安銀行提升銀行、物聯網、供應鏈等方面的技術水平,為企業客戶提供更豐富的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金融界首顆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成功發射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萬眾期待的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本次運載的衛星當中包含由平安銀行定製,國電高科研發的首顆金融界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天啟星座08星)。"平安1號"的成功發射,是平安銀行布局天基物聯網,進一步部署星雲物聯網平臺邁出重要的一步,作為平安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平安1號"正式展開在軌技術驗證和應用測試。
  • 首顆金融界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成功發射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首顆金融界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成功發射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魏倩)記者今日從平安銀行獲悉,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本次運載的衛星當中包含由平安銀行定製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建成後的北鬥系統快速形成區域服務能力,並逐步擴展為全球服務的中國特色發展路徑,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空間段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在低緯度地區性能優勢更為明顯。二是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
  • 低軌衛星通信行業發展概況
    一、低軌衛星通信簡介衛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從而實現多個地球站、太空飛行器、空間站之間的單向或雙向通信。過去,通信衛星以高軌地球同步衛星為主,其繞地球飛行的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一致,一顆衛星可以覆蓋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因軌道資源緊張、傳播延時長、無法覆蓋高緯度地區等問題,高軌衛星市場近年來日漸萎縮,而低軌衛星憑藉其各項優勢逐漸興起。
  • 衛星物聯網行業深度研究:低軌道高頻衛星通信專題
    另外,除了直接的衛星通信聯網服務,衛星通信結合蜂窩通信可以為偏遠地區的 蜂窩基站提供回傳服務,特別是在衛星通信提速降費之後。相較於微波通信,衛星通 信的覆蓋範圍更廣、不用地面建設中繼系統,且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隨著價格的下降, 其優勢將有望進一步凸顯。
  • 吉利布局商業衛星領域 衛星智能AIT中心落戶台州
    台州吉利衛星項目是吉利科技集團在台州打造的國內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規劃建設衛星研發中心、部組件智造中心、測控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等設施,借鑑汽車行業先進的總裝工藝,打造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製造工廠,可以靈活滿足不同型號規格的衛星總裝與測試。
  • 為智能駕駛定位更精準,計劃於年內發射兩顆低軌衛星!
    5月15日,領克汽車宣布,攜手吉利科技集團旗下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啟雙星發射計劃,計劃於年內發射兩顆低軌衛星,為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全面提升用戶智能出行體驗。其中,全能智駕SUV領克01車型作為高精度定位演示驗證車輛,將提供測試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