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行雲二號」01/02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該集團「五雲一車」系列商業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進展,作為中國航天科工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雲二號」正式展開在軌技術驗證和應用測試。
此次發射的「行雲二號」01/02星,是「行雲工程」α階段的兩顆技術驗證星,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三江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製,在星間雷射鏈路技術、星載數字多波束通信載荷、空地衛星通信協議等多個技術領域實現創新。
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將為智能貨櫃監管、極地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氣象數據預報、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運輸通信等多個行業提供應用測試,並為後續天基物聯網的組網奠定基礎。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由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具有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保障需求少、發射成本低等特點,主要為300公斤級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作為一型成熟的固體運載火箭,快舟一號甲已成功完成8次發射任務。
此次發射,是快舟火箭和行雲衛星的首次「合體」。為確保發射任務順利推進,總部在武漢的航天三江集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積極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用實際行動為武漢加油,將此次發射的「行雲二號」01星命名為「行雲·武漢號」,並通過在箭體上塗刷「英雄武漢·偉大中國」和「致敬醫護工作者群像」的方式,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廣大醫護工作者。
中國航天科工自「五雲一車」(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工程以及高速飛行列車項目)商業航天工程發布的3年來,著力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來發展商業航天產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行雲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行雲工程」作為我國首個宣布自主投資建設的天基物聯網星座,計劃分α、β、γ三個階段,在2023年前後建成由80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以期解決目前地面物聯網業務因蜂窩通信網絡覆蓋率嚴重不足而導致的「通信盲區」難題。
據了解,「行雲二號」01/02星在國內低軌星座中首次採用了星間雷射鏈路技術,即在軌衛星之間可通過雷射通信技術實現遠距離通信,可以不依賴地面站的傳輸,從而提高通信服務的實時性。
此外,兩顆衛星在國內首次採用星載數字多波束通信載荷,通過先進的通信協議,實現衛星海量短數據接入,從而成為國內最早實現運營、管理、服務一體化集成的星座系統。「行雲二號」01/02星成功發射,也意味著α階段的建設任務圓滿完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果你也曾在線「監工」火神山、雷神山建設,如果你也曾使用過「宅經濟」下的食品、藥品冷鏈運輸服務,如果你也曾為復工後港口船舶的活躍度圖片而感到欣慰……那麼這說明你已經近距離感受到航天技術給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
目前,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衛星的應用早已無處不在,航天技術正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造福人類生活。此次成功發射的「行雲二號」01/02星,將在軌為其自主研發的系列模組及產品終端提供通信技術支持,可以提供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及時性的數據通信傳輸服務。
據介紹,由行雲公司自主研製的雙模貨櫃監管終端,還可為海運或陸運貨櫃、物流汽車等藥品冷鏈物流監管提供及時性、數據化、智能化的位置信息、軌跡跟蹤、狀態監測(儲藏藥品的溫度、溼度)、藥品安全等監管服務,讓貨主、車主、監管人員等能夠實時掌握冷鏈物品的位置信息、安全信息狀態,未來市場應用的前景將十分廣闊。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昨天宣布,第45顆北鬥導航衛星近日正式入網工作,將用於接替屬於北鬥二號系統的第3顆北鬥導航衛星,從而支撐北鬥二號系統向北鬥三號系統平穩過度。據了解,北鬥三號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近期發射。發射成功後,北鬥全球系統將全面完成星座部署,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此次入網工作的第45顆北鬥衛星5月17日發射。該衛星屬於北鬥二號系統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日前已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流程,正式入網工作。
今年4月4日,第55顆北鬥衛星,也是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並開展測試、總裝、加注等工作,這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組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按照計劃,該衛星近期發射。屆時,北鬥全球系統將全面完成星座部署,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根據後續建設計劃,2035年,我國將建成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目前我國已經開展先導性論證。(記者張航)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