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近年來,湖北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著力提升村居環境,積極實施廁所改造、汙水處理、道路硬化、植樹綠化等措施,改善鄉村面貌,提升村民幸福感。
新華社記者 程 敏攝
製圖:張芳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的短板必須補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提出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8個方面的短板,其中明確提出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合力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一二類縣共完成農村戶廁改造約300萬戶,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超過60%。一場廁所革命,讓廣大農村更美麗、更宜居。
農村改廁事關美麗鄉村、鄉村振興,來不得半點浮皮潦草。近日,本報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反映一些地方農村改廁工作簡單機械,改造後的廁所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配套設施不完善、日常管護不到位,農民群眾「不願用、沒法用、用不上」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改造前沒考慮汙水排放等問題,廁所建起來才發現,汙水無處可去
「去年,村委會組織我們改造廁所,說是要徹底消滅旱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親們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四川省新津縣永商鎮商隆村村民任起升說,起初大家對村裡的廁所革命充滿期待,可沒想到實際效果卻令人失望,「新廁所光蓋了房子沒鋪管子,汙水沒有統一收集處理,結果順著溝渠、道路亂流,整天臭氣燻天,鄉親們難以忍受。更嚴重的是,這些汙水還汙染了地下水,有些地方的井水被汙染了,吃水都成了難題」。
任起升說,村裡改造廁所的時候就沒有考慮汙水處理、排放等問題,結果等廁所建起來才發現,汙水無法進入現有的汙水處理管網,也無法就地還田,只能任其亂排,「明明是件好事,結果反而給村民添了堵。」
類似問題也出現在別的地方。據安徽省太和縣村民向楊反映,兩年前當地統一進行旱廁改造,當時用起來還挺好的,可沒想到,兩年以後,汙水成了大問題。「改造後的廁所將汙水都統一收集到化糞池裡,但隨著時間推移,化糞池早就滿了,一直沒有人來處理,我們自己處理的話一來沒有工具,二來抽出來的汙水也沒有地方排放。所以,新的廁所也就慢慢不用了,大家又開始用原來的旱廁。」向楊說。
「農村改廁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解決汙水去哪兒的問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說,以往農村旱廁是有機肥料的重要來源之一,汙水處理問題並不突出,但是改廁之後,汙水處理就變成了大問題。城市中一般是建設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解決,但在農村,這並不現實。「在鄉鎮建設一個汙水處理廠,需要投入上百萬元,這不是鄉鎮財政能夠負擔的。而且,如果汙水處理廠規模太小,不僅沒有效益,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管護,鄉鎮也無法負擔。」吳金水說,很多地方傾向於將汙水消納在每家每戶,但這要求有關部門在改造廁所前就要有詳細的考慮和規劃,「有些地方改造廁所工作之所以出現了問題,原因就在於一開始考慮不細緻、工作不嚴謹」。
除了汙水處理設施,廁所的日常管護也是一大難題。河南省義馬市下茹村村民張仁反映,今年5月下旬,村裡停了兩次水,每次都超過一天,結果導致村裡廁所無法正常衝水,大家意見很大。「我們向有關部門反映,人家答覆說,最近天氣比較旱,不能保證每天供水。農民自己喝的水都得提前存好,誰還有工夫管廁所有沒有水衝?」張仁說。
一些地方操之過急、先拆後建,給農民群眾生活帶來不便
「廁所革命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農村改廁工作需要更多從群眾角度出發,考慮如何讓群眾更『方便』。」廣西欽州市讀者黃躍成說,如果在工作中不細不實,聽不到群眾呼聲、看不見群眾需求,就很可能給群眾造成諸多不便,違背改廁初衷。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讀者李群有一次看到石咀村廁所改造的情況後,心存疑慮:「所謂的改造其實就是在廁所裡加了一個蹲便器,然後貼上瓷磚。這樣改造的廁所,表面上看起來乾淨、整潔,可其實下面管道連接的還是原來的舊廁坑,這能起到什麼實質作用呢?」
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康成村村民周敏之也表示,村裡一部分廁所改造時連化糞池都沒建,就搭了一根管子露在外面,乍一看像是改造過了,但使用起來就跟原來的旱廁一樣。
還有讀者來信表示,一些地方的農村改廁工作存在操之過急、先拆後建等現象,結果給農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不便。「在三十里舖村,農民自家的旱廁被拆除後,新的廁所和公廁才開始修建。這段時間裡,村民都沒有地方上廁所,不得已到處找廁所。」張仁說。
還有的地方借著農村改廁,搞「形象工程」,修建「豪華廁所」「多功能廁所」。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這是一種亂作為的表現,背後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財政的錢花了,但群眾的需求卻沒有真正得到滿足。在農村廁所改造過程中,有關部門應當重點抓好規劃編制、標準制定、示範引導等工作,不能大包大攬,必須尊重農民群眾的風俗習慣,培養、引導、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讓農民群眾有更多認同感和獲得感。」
為了順利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的政府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對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等給予補助。這些優惠政策一方面減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激發了農民群眾改造廁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但有些地方資金使用情況不公開不透明,惠民資金成了個別人眼中的「唐僧肉」。
「去年村裡通知改造廁所,說是驗收合格後每戶能補貼1000元。結果我們家廁所改造完成,驗收也合格,一年多了還沒見到補貼款。」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鎮西少崗村村民張勇說,「我向村幹部諮詢這件事,村幹部也說不準啥時候能發放補貼。」
農村改廁不能只建不管、重建輕管,要充分考慮群眾的具體需求
2019年,中央農辦等八部門下發《關於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條件,合理制定改廁目標任務和推進方案。選擇適宜的改廁模式,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宜分戶則分戶、宜集中則集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
農村廁所革命關係到億萬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改善,在推進農村改廁過程中,應當如何避免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成為好看不好用的「閒擺設」?對此,山西省長治市讀者秦風明認為,關鍵是改廁的類型和標準要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農民的生活習慣,「比如在一些乾旱缺水的地方,就不宜推廣衝水式廁所;在高寒高冷地方,還要注意冬天管道的防凍等問題」。
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讀者姚啟超認為,廁所是農民日常生活中必需使用的基礎設施,不能只建不管、重建輕管,有關部門應當樹立「三分建設、七分管護」的理念,不斷完善相應配套設施,明確廁所設備管護機制,建立相應的維修服務體系,確保廁所使用效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成立農廁管護服務組織,將糞渣糞液等集中處理後用於生產有機肥料,還可以通過製作簡單易學的手冊、視頻教程,指導農戶及時維修破損、滲漏的化糞池等措施,努力實現糞汙處理無害化、資源化。」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農村改廁工作實效的通知》,提出要嚴格落實信息公開、村務公開的有關要求,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對獎補政策、獎補標準、資金使用情況等及時公開,提高透明度,確保群眾知情權。要按合同約定及時組織驗收,不得拖欠、剋扣或挪用工程資金。對此,朱啟臻表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加強對農村改廁補助資金的使用管理,讓群眾享受到真正的實惠,更有助於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有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
「農村改廁是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的好事。在工作推進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推進,永遠把滿足群眾需要、解決群眾迫切生活問題擺在首位。比如在舊廁拆除前,就要先考慮好群眾在過渡時期的如廁問題。」黃躍成說。
江蘇沭陽縣讀者吳旭還建議:「地方領導幹部要在農村改廁工作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不搞『一刀切』,工作更細緻一些,做好工作銜接,把這件惠民利民的好事辦好。」(本報記者 史一棋 劉博通 人民網記者 田華)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