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引用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餐飲浪費現象做出「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評價,強調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官方微信8月11日發布《關於「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倡議書》,向全餐飲行業、廣大消費者發出傳承勤儉節約美德、引導文明理性消費、創新經營服務方式、推動綠色廚房創建、積極發展大眾餐飲和堅持誠信守法經營六大倡議。
餐飲浪費問題、食品供應和安全問題,以及飲食營養問題和食品產業造成的環境影響問題是全人類,也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長期關注和重視的問題。上月,位於挪威首都、致力於推動全球食物鏈轉型的非盈利組織EAT對G20國家的膳食指南進行評估,發布了題為《食向更美好未來》(Diet for a Better Future)的報告。
報告提到,全球範圍內超過100個國家已經或正在推出國家膳食指南,向國民如何更營養健康的飲食提供指導,但中低收入國家普遍缺失國家膳食指南。整體而言,各國的膳食指南鼓勵民眾更多攝入水果和蔬菜,降低糖分和鹽份的攝入量,低於25%的膳食指南建議降低肉類攝入量,很少國家專門推薦攝入全麥食品。
報告稱讚了中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力提倡植物為主的飲食舉措,如中國指南建議「以穀物為主食,飲食多樣化;平衡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多吃蔬菜、牛奶和大豆;食用適量的魚、家禽、蛋類和瘦肉。」
根據調查,目前沒有國家的飲食消費模式完全符合國家膳食指南,但中國、澳大利亞、印尼、韓國、土耳其、馬爾他和西班牙的消費模式符合兩條膳食指南,印尼的飲食消費模式得到較高的評價。
印尼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由於印尼國內對熱帶森林和泥炭地大規模的開發,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同時擁有世界上對氣候最友好的膳食指南和飲食模式。根據EAT的報告,如果全球所有國家都採取印尼的膳食指南並完全落實,糧食生產產生的溫室氣體將大大減少,在2050年世界人口達到100億的預期下,糧食生產產生的溫室氣體量仍會比《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低16%,有助於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
研究認為,印尼膳食指南中的蛋白質部分扮演著重要角色,與西方以紅肉和乳製品為主要成分不同,印尼流行以豆腐和丹貝/天貝(tempeh)為代表的蔬菜蛋白。印尼衛生部推廣的膳食指南實際上基於本國國情,大多數城市外的印尼人難以像其他富裕的G20成員國公民那樣購買充足的新鮮肉類和乳製品,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對豬牛肉的禁忌也抑制了印尼對紅肉的需求;為了控制國內大規模的糖尿病危機,印尼衛生部鼓勵民眾通過攝入魚肉、豆製品替代廉價乳製品和飲料,加上豆製品價格更低,且在馬來世界擁有悠久的歷史,豆製品成為印尼人的首選。
正如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沃爾特·威利特教授在EAT-Lancet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所說,若要在2050年以前完成健康膳食改造,需要巨大的膳食結構轉變;這包括使健康食品如水果、蔬菜、豆類和堅果的食用量增加一倍以上,而較不健康的食品如糖和紅肉的全球消費降低一半以上;富含植物類食材、較少動物源食材的膳食既可提升人體健康,又能帶來環境裨益。膳食結構的改變可能給經濟和消費造成一定掣肘,且這種改變往往只有發生在肉類和奶製品消費水平較高的國家才能產生較大效果,國家層面對膳食結構改變的支持和推廣可能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塑造健康膳食習慣的唯一現實方法。
撰稿:本刊特約記者 賈雯雯
責編:張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