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美國和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被一個可怕的問題所困擾,即美國是否會與伊朗開戰?最新的情況顯示出一種頗為奇怪的景象。
一方面,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代理國防部長派屈克·沙納漢21日表示,政府近期的目標一直是震懾伊朗,現在政府希望能夠阻止局勢進一步升級。沙納漢甚至表示「美國和伊朗不會陷入戰爭之中。」
另一方面,伊朗法爾斯通訊社21日的報導則顯示,美軍正由約旦向伊拉克西部增兵。一個伊拉克安全部隊內部的信源向其透露,一支由七十多輛軍車組成的車隊已經到達了伊拉克西部的Ayn al-Assad軍事基地,目前美軍在伊拉克人數已經超過了10000人。
21日這一天,美國在釋放緩和信號的同時向伊朗的鄰國伊拉克增兵,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姿態究竟意味著什麼?蓬佩奧和沙納漢的表態是掩蓋戰爭意圖的煙幕,還是美國增兵之舉只是一種防禦性行動?美伊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Vox新聞圍繞美伊之間的緊張局勢提出了9個問題並作了回答,看完這9個問答,我們至少可以明白一件事情:美國不會僅僅靠伊拉克的1萬多美軍就發動對伊朗的全面入侵。
(1)伊朗和美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兩國危機始於5月5日,當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宣布,美國將向波斯灣部署一艘航空母艦和轟炸機,以回應伊朗近期對美國作出「令人擔憂」的「暗示和警告」,並表示「任何對美國或我們盟友利益的攻擊都將遭到無情的武力回應。」
之後有消息稱,伊朗在船上安裝了巡航飛彈,加劇了人們對伊朗可能用巡航飛彈攻擊美國海軍艦艇的擔憂。但有說法認為博爾頓和其他一些人誇大了這一威脅。
5月8日,博爾頓發表該聲明三天後,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宣布,如果2015年核協議的歐洲籤署國在60天內不能向伊朗提供財政援助,伊朗將不再遵守協議的部分條款,伊朗將開始儲備濃縮鈾和重水,並將把鈾濃縮到此前禁止的水平。但魯哈尼也明確表示:「我們今天選擇的道路不是戰爭之路,而是外交之路。」
上述種種加劇了兩國之前的軍事對抗,雙方誤判的可能加大。
幾天後,四艘油輪在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附近遭到襲擊中受損。其中三艘油輪屬於伊朗的死對頭、美國的朋友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第四艘屬於一家挪威公司。儘管美國方面聲稱伊朗或其結盟組織策劃了此次襲擊,但美國和其他任何人都沒有公開提供任何具體的證據來佐證對伊朗的指責。
伊朗否認與此事有關,但此後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對沙特的一條石油管道發動襲擊。
綜上所述,這是一個令人擔憂、微妙和危險的局勢,若兩國不謹慎處理,局勢可能會失控。
(2)為什麼這一切現在才發生?
美國和伊朗幾十年來一直爭執不斷。自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了美國支持的領導人以來,兩國都對對方採取了咄咄逼人的立場。美國和伊朗的關係一直在刀口上搖擺不定,只需要一點小小的推動,就能讓一直存在的困境變得更加糟糕。在這種情況下,最近的三次「推搡」尤其引發了當前的僵局。
首先,美國去年退出了伊朗核協議,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並迫使歐洲盟友停止進口伊朗石油,這已經開始對伊朗經濟造成了衝擊。
第二,過去兩周,外界對相關情報和軍事行動的看法是,伊朗採取強硬姿態回應美國的施加的壓力。
第三個「推力」則是川普政府中的伊朗鷹派,他們渴望一場戰鬥。長期以來,博爾頓一直主張伊朗政權更迭,並主張對該國進行轟炸以阻止其獲得核武器。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也敦促美國對抗伊朗政權。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表示他不希望與伊朗開戰,但問題是他實際上把伊朗政策放手給了鷹派。
(3)為什麼博爾頓和蓬佩奧這麼討厭伊朗?
在華盛頓,很難找到比博爾頓和蓬佩奧更強烈反伊朗的人士。
2015年,博爾頓為《紐約時報》寫了一個專欄,認為美國應該轟炸伊朗以免其獲得核武器,「只有軍事行動才能達成目的。雖然時間緊迫,但(現在)發動一場襲擊仍能取得勝利。」2017年,博爾頓在一個想顛覆伊朗現政權的流亡組織演講時說,美國應該公開宣布推翻德黑蘭政權的政策,「這個政權的行為和目標不會改變,因此,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改變這個政權本身。」
博爾頓的敵意似乎是受到冷戰思維的驅動,而蓬佩奧的敵意似乎來自更深層次的東西。他毫不掩飾自己福音派基督教信仰,這指導著他的政策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他支持以色列——美國的重要盟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將伊朗視為對他的國家的威脅。
在其3月20日訪問耶路撒冷期間,蓬佩奧和內塔尼亞胡都宣稱要繼續聯合對抗伊朗。3月25日,蓬佩奧在親以色列的遊說團體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發表演講,表達了他對美國盟友的支持和對伊朗的蔑視。
這意味著博爾頓和蓬佩奧不太可能緩和與伊朗日益緊張的關係。
(4)美國和伊朗會開戰嗎?
儘管美國和伊朗開戰的可能性還不能完全排除,但美國看起來不會很快與伊朗開戰。
首先,一些專家表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部署並沒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
美國安全中心的一位伊朗專家戈登伯格在5月11日發布的一條推特中表示,美國最近的確在中東部署了一套反導系統,但幾個月前也從中東撤回了四套反導系統。而派往中東遏制伊朗進攻的航母則是按照原定計劃前往那裡的。
戈登伯格說:「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美國政府中有人決定大肆渲染美國政府的這些部署,以對伊朗施加壓力。」
其次,川普不想與伊朗開戰,他的競選口號是不要讓美國進一步捲入海外戰爭,尤其是中東戰爭。儘管川普在伊朗問題上並不溫和,而且似乎很享受美國主導的壓力,但他並不像周圍的人那樣渴望一場戰鬥。據報導,他此前曾告訴五角大樓負責人,他現在不想與伊朗發生衝突。當被記者問及美國是否將與伊朗開戰時,他回答:「希望不會」
第三,緊張局勢實際上似乎正在大幅緩解。
例如,據《紐約時報》報導,蓬佩奧正在向歐洲盟友施壓,迫使伊朗「緩和」緊張局勢。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在川普的命令下這麼做的,還是決定暫時克制他一貫的鷹派伊朗政策。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上周四,兩艘美國驅逐艦順利通過荷姆茲海峽。一位國防部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這是我們很長時間以來看到的最安靜的一次過境。」
因此,美國和伊朗之間的僵局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可怕,可能會在未來幾天內平息下來。
(5)如果美國決定與伊朗開戰,理由是什麼?
基於川普政府的聲明和過去的美國政策,美國可能會因為三個原因選擇發動戰爭:1. 伊朗即將獲得核武器;2. 美國決定推翻伊朗政權;3. 或者伊朗對美國發動大規模襲擊,美國需要對之施以更大規模的報復。
在核問題方面,伊朗離擁有一個可靠的核武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且它從未正式表示它一開始就在尋求核武器。但是如果它開始認真研究,可以想像博爾頓和內塔尼亞胡等人會推動對其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據報導,以色列甚至殺害了為伊朗工作的核科學家,這表明以色列在這個問題上的嚴肅態度。
但是,伊核協議的設計者之一的Richard Nephew認為,通過有限的打擊「我們可能破壞現有項目」。但是「我們無法阻止伊朗重建核項目,因此我們要麼在未來再次發動襲擊,以應對重建的核項目,要麼默許伊朗擁有核武器」
他補充道,攻擊伊朗實際上可能迫使伊朗認真研發核彈,以阻止美國發動更多襲擊。
那麼發動一場推翻伊朗現政權的戰爭呢?這更不可能,因為這需要巨大的軍事努力。有報導稱,川普政府的一項計劃包括向中東派遣12萬名美軍,但川普對此予以否認。
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初期階段派遣了大約15萬名士兵,而伊朗比伊拉克大得多。如果白宮的目標是永久性地推翻伊朗現政權,那麼它將需要發動一場規模超過伊拉克戰爭的入侵——這將是近年來最可怕的戰爭之一,或導致數十萬人死亡。
很難想像川普會喜歡一場全面戰爭。「在目前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支持像伊拉克那樣的地面戰爭以實現政權更迭」,在川普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負責伊朗問題的埃裡克·布魯爾(Eric Brewer)說。
最後,若伊朗攻擊美國軍隊,戰爭將會爆發,伊朗軍方領導層確實讓其軍隊和代理人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德黑蘭計劃立即襲擊美國人。
伊朗很清楚,任何將美國軍隊、外交官或普通公民置於致命危險中的行動,都將為博爾頓或蓬佩奧等人提供必要的「彈藥」,以更有力地推動戰爭。
(6)如果會發生戰爭,將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專家說,這個問題可以歸結為美國到底想要什麼。如之前提到的,戰爭的一種可能形態是美國有針對性地打擊伊朗核設施,也可能是美國對伊朗發動全面入侵。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伊朗之間也可能會出現「更低級別」方式的對抗。
例如,美國可能會對伊朗的基礎設施和電網發動網絡攻擊,這是一項美國軍方早有預謀的、被稱為「硝基-宙斯」(Nitro Zeus)的計劃。歐巴馬政府曾藉此計劃打擊了部分伊朗核項目。然而,伊朗也有自己的網絡能力,能將美國重要的公司甚至政府作為攻擊目標。
重要的是,由於伊朗沒有核武器,所以無須討論「能想像到的那種最慘烈的戰爭形態」這一問題。當然,伊朗方面仍可能藉助其不斷強大的飛彈實力,對準區域內美國的船隻和軍隊。
因此,在短時間內,美伊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使兩國關係走向極端。我們希望這一天不會到來。
(7)除美國外,有任何國家希望伊朗發生戰爭嗎?
大體上是沒有的,但有幾個例外。
以色列曾經支持對伊朗進行打擊,此刻正努力地試圖置身事外,不介入衝突。主要的原因是美伊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無疑會將以色列捲入其中,很大可能造成以色列與伊朗在黎巴嫩的同盟和「代理人」——真主黨之間的「廝殺」狀態。
俄羅斯和歐洲國家,尤其是那些仍未退出伊核協議的歐洲國家,仍試圖以「中間人」的身份結束這種僵局。專家稱歐洲國家此刻已對湧入歐洲大陸的數百萬難民表示擔憂,一旦伊朗爆發戰爭,將會使處理敘利亞難民危機「爛攤子」的歐洲政府承擔更大的壓力。
對於博爾頓和其他希望美伊之間發生全面戰爭的人來說,這是個壞消息。美國若想打一場勝仗,則需要以色列和歐洲方面的政治與軍事支持。沒有它們的幫助,美國要想取得國際社會對其戰爭合法性的認可和幫助並非輕易之舉,這些對美國贏得戰爭、甚至是處理戰爭後續而言必不可少。
但是美國的確取得了一些戰爭的支持。這些支持大部分來自於沙特。在過去數十年間,伊朗和沙特兩國一直處於一種類似於冷戰的關係,彼此謀求對中東地區的控制。代表利雅得態度的報紙Arab News, 最近呼籲美國向伊朗發動一場「外科手術式打擊」。
美國如果決定對伊朗發動戰爭,很可能是美國單方面與伊朗進行對抗。川普政府裡那些對戰爭急不可待的人,見此情形也得「等一等」了。
(8)似乎有伊拉克戰爭2.0的趨勢。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並沒有。「與伊拉克戰爭相比,兩者的不同多於相似點。」布魯爾說道。
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小布希政府立場清晰,多次重申薩達姆作為伊拉克殘酷的獨裁者,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是這些判斷是基於篩選過的情報做出的,而這些情報後來被證明並不可靠。而美國卻因為錯誤的情報和公眾情緒發動了那場戰爭。
當然,一些人有理由把伊朗此刻的形勢與之前的伊拉克聯繫起來。同樣都是共和黨政府,那些推動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人還在(如博爾頓),揚言伊朗對美國的威脅迫在眉睫。
根據媒體報導的美國政府的發現,我們現在所知的是:
1、伊朗打算襲擊美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軍隊
2、伊朗可能在靠近葉門的一條關鍵航道上使用無人機襲擊美國
3、伊朗在船隻上放置了飛彈,用以攻擊美國海軍
4、一位伊朗軍事高層領導人告訴伊朗的代理人為戰爭做好準備
專家們一致認為諸如上述的情報是存在的、可靠的。分歧點僅僅是這些情報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伊朗新的進攻意圖。
華盛頓近東政策機構的伊朗方面專家Phillip Smyth表示,僅僅因為有發生軍事攻擊的跡象,不能判定伊朗的代理人馬上會發起一場軍事進攻。「這些人在計劃和執行時非常聰明,非常耐心」。
美國和它的同盟在收集和解讀情報方面的差異可能會給戰爭態勢的升溫澆上冷水。例如,一名參與聯合抗擊伊拉克「伊斯蘭國」的英國軍事官員上周告訴美國國防部記者,(戰爭的)威脅並不明顯。
當下的形勢與伊拉克戰爭不同的是,國會和媒體都拒絕僅從表面上接受政府的主張,而是敦促川普政府用事實證據來支持這些主張的合理性。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表示,「我們從伊拉克戰爭裡學到了很多,很多事情是在緊閉著的門後面完成的,當美國人民並不完全知情時,就可能釀成外事政策方面的大錯」。
(9)美伊之間的僵局和石油有關嗎?
隨著美國將在中東地區發動戰爭的言論湧現,很多人考慮這是不是一個僅僅關乎石油控制權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和其他世界強權,有理由出於掌控能源的目的而發動戰爭。
其實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美國真正在乎的,是確保船隻可以自由地行駛出入荷姆茲海峽,全世界有約40%的油輪穿過荷姆茲海峽。當美伊兩國的關係出現裂痕時,伊朗勢必會威脅說要封鎖這個通道。
如果這樣做,會導致國際能源市場出現混亂,造成世界範圍內的能源危機。
但伊朗心口不一,在發表完威脅言論之後並不會真的將此付諸實踐,因為它清楚地知道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勢必會面臨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施加的壓力。
儘管對美國來說,持續的、廉價的石油供應是至關重要的,這也並不是川普政府的一些官員推動美伊戰爭的真正原因。究其本質是,博爾頓、蓬佩奧以及其他人想要改變伊朗的政體,而且通過情報顯示伊朗正在進行一些挑釁之舉,以支持他們更為強硬的立場。
現在的希望是川普繼續與他們保持一定距離。一個知情人士稱,川普已經向朋友抱怨博爾頓,甚至詢問誰是能替代他的人選。
這也意味著美國和伊朗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少現在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