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店「最牛英語老太」:從零學起搭錢辦班 志願服務11年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8月17日訊,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栆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最感動

學會的第一個單詞是「volunteer」

 

「我以前就知道雷鋒,不知道什麼是志願者。參加了英語班,接觸了這麼多中外籍志願者,我明白了,志願者是做好事,更是承諾,承諾就必須做到。這些年,我從沒想過要離開,我付出我快樂,這是我生命意義的體現,在社區英語班,我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土生土長在皇城根下的孟淑華說起話來有著北京老太太特有的爽快與直接,「2004年社區開辦英語班就是為了迎接奧運會,當時英語班的第一任志願者老師叫施彬,是一位美籍華人。我到現在都記得,他教給我的第一個詞是volunteer,就是志願者的意思,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志願者的概念。」

而也就是這第一堂聽得懵懵懂懂的英語課把孟淑華帶入了一個對她而言嶄嶄新的世界。「當時聽到關於志願者的服務理念,我覺得特別棒,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志願者的隊伍中。」孟淑華告訴記者,「我們的施彬老師在社區裡做了半年的志願者後因為自身原因要離開,但是他並沒有說走就走,而是刊登招募信息,一次性就招來了11名外籍老師,讓英語班可以繼續下去後才離開的。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對我們英語班的承諾和責任,沒有不管不顧,哪怕要走了,也要做好交接工作。這也就是他教會我的第一課。」

 

最巧合

銀行存錢背單詞意外「找到」新老師

 

當時11名外國志願者老師來到社區授課雖然是件好事,卻也讓孟淑華著實費了一番腦筋。「這些志願者母語都是英語,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說中文,我是英語班的班長,才學了半年多的英語面對這些老師真是捉襟見肘。」那時候最讓孟淑華撓頭的就是每周接到老師預約課程的電話,「我英語不利落,電話那邊是老師嘰裡呱啦說了一堆,有時候只聽得到時間和地點,其他都一知半解,不過這樣打岔著竟然也堅持下來了。」

由於外籍志願者的全英文教學,最初60多人的社區英語班到最後只剩下了十幾個人。「基本上就是一對一小班授課了,當時也有人勸說乾脆大家就散了得了,可我覺得不能就這樣散了,因為我是班長,我承諾過,只要還有一個學員,這個英語班就要辦下去。」正是憑著這份毅力和堅持,社區英語班如履薄冰般地維持著,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孟淑華認識了世青中學的退休英語老師,這位老師的加入也讓當時陷入低谷的英語班神奇般地起死回生了。

「說來也是湊巧,有一天我去家附近的銀行存錢,人太多得排隊,我就一邊背單詞一邊等著,結果就碰到了姚蒔菁老師。」說到這段經歷孟淑華一直覺得是難得的緣分,「姚老師就是英語老師,看到我那麼用功特感動,一聊知道了我們社區英語班的事就問自己能不能來當志願者,教大家英語,我當時都高興蒙了,幸福來得太突然。」

隨後,姚蒔菁老師帶著世青中學的學生如約來到社區給大家教授英語口語,每周兩次的英語角被辦得紅紅火火,還有另一位社區居民周老師也加入了英語志願者的行列,並給英語班的學員開設了新概念英語課程,再加上原來每周四次的外教口語課,社區英語班度過難關、逐漸走上了正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作為志願者的孟淑華和英語班的其他學員一起,真的就在家門口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指路和排憂解難。「咱實話實說,我們的英語再好也趕不上那些大學生志願者,但經過了四年的學習,至少見到外國人不犯怵,原來那是人家問咱叫什麼都回答不上來。」孟淑華覺得那四年時間不僅學習了一門語言,更學會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一個是勤能補拙,還有就是志願服務真的充滿樂趣和成就感。」

11年間,先後有300多名居民參加了社區英語班的學習,而參與授課的中外志願者一共有127人。「非常感謝對外經貿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還有曾經世青中學的小志願者們,這些年有他們的堅持,才讓英語班延續至今。」

 

 

最創意

成立「陽光課堂」開設多類型公益英語班

 

隨著社區英語班的發展越來越穩定,孟淑華也逐漸在志願服務中了解到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從而有了開設不同類型公益課程的想法,而街道也非常支持這個創意,陽光課堂應運而生,這也是棗南社區居民自發成立的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由社區監督指導,街道辦事處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我們的社區英語班從2004年開始就都是我們志願者自己掏錢來運營,現在的陽光課堂有街道的支持,感覺心裡更有底了。」孟淑華告訴記者,當時來社區授課的好幾個外國志願者都經濟條件很一般,「可他們能放棄自己打工掙錢的機會和時間到社區來給我們這些老人和孩子免費上英語,他們的這種志願精神真的對我們觸動很大。」有很多次外籍志願者講課到中午,都是社區居民從家裡端來熱的飯菜,或者乾脆把這些志願者邀請到家裡吃上一頓便飯,「當時我們有一位學員廚藝特別好,這些外籍志願者最愛吃她做的紅燒豆腐和炒花生米。」這些現在聽來是笑談的經歷對於孟淑華和她的社區英語班學員們而言卻時至今日曆歷在目。

不過今年4月成立的陽光課堂不會再出現這樣的窘境,在吸收了多名退休老專家、教師等志願者後,陽光課堂除了英語課堂,還增設了科普、表演、漢語拼音、電腦、剪紙、快板、空竹等十幾門課程,這裡也成為了居民們開展文化活動和社區教育的「大本營」。

為給陽光課堂找到更多的志願者老師,孟淑華差不多利用起自己全部的「人脈資源」。「航模老師是我樓上鄰居,天文學老師是老同學」,孟淑華笑著說,「我們的志願者隊伍越來越壯大,包括退休教師、民間藝人、海燕沙龍和外經貿的青年志願者們,還有許多外籍志願者,都加入了陽光課堂這個大家庭,用自己的熱情和專長為大家志願服務。」

「以前學習英語是為了奧運服務,而現在很多社區老人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提到自己感情最深的社區英語班,孟淑華還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現在我們的社區英語志願服務給老人和孩子開了不同的班,老人班裡從50多歲到70多歲的都有,大家現在學英語都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國旅遊越來越多,會兩句英文更方便,還有的老人是因為家裡有了洋女婿或者洋兒媳婦,學一些英文還能拉近距離。」孟淑華告訴記者,「不久前有一個英語班的學員跟團去南非旅遊,結果跟隊跟丟了,後來遇見個南非警察,雖然緊張得完全忘了迷路怎麼說,但就靠一句『I lost my leader 』,竟然警察理解了他的意思,最後順利找到了團友。這個學員回國後經常在英語班裡跟別的同學說『會點英語關鍵時刻能救命』,特別可愛。」

據介紹,目前麥子店街道除了已設定的十幾門公益課程,下一步還要開辦手機微信班和電腦班,以滿足更多社區老人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左穎

相關焦點

  • 北京麥子店有個 「最牛英語老太」
    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 麥子店有個 「最牛英語老太」(圖)
    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
  • 北京麥子店街道「花式」治理
    近年來,隨著外籍居民越來越多,麥子店一直在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而這裡,只是北京多個國際化社區的一個縮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人事處處長伍琦說,社區是城市的最小細胞,是世界接觸北京最直接的窗口。「從這個層面來說,國際化社區是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單元。」
  • 硬核防護+暖心服務,麥子店防疫「四個加強」讓外籍居民更安心!
    現在是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為了進一步加強防控,麥子店街道耐心細緻、高效聯動,「四個加強」進一步提升外籍居民防疫服務管理工作。與此同時,麥子店街道還安排了具有英語、日語、韓語等特長的機關幹部、社工,在外籍人士集中辦公、住宅區,做好社區外籍居民宣傳告知工作。
  • 美食探店:麥子店必去的日式居酒燒肉店
    上期介紹了北京麥子店一番街日本美食一條街的拉麵,想必你還在回味呢,今天小編要再帶您去探訪麥子店的另一家非常具有日本美食代表性,名為「牛鐵日式燒肉酒場」的燒肉店一探究竟。烤肉在國人眼裡已經是司空見慣,但是烤牛肉在日本人眼中卻是屬於非常奢侈的食物,在日本國內如果想吃一餐地道的日式和牛烤肉的話,可能結帳時候會讓你嚇一跳。
  • 中國老太澳洲失蹤 沒帶錢需服藥不會講英語
    中國老太澳洲失蹤中國老太澳洲失蹤,每天都需服藥也沒帶錢。據澳洲媒體報導,澳大利亞維州警方表示,一80歲的中國老太朱世芬(Shifen Zhu,音譯)失蹤,警方呼籲知情民眾提供消息。據悉,朱世芬在今天晨練後沒有像以前一樣回家,失蹤了。她最後一次被看到是在今天早上8點,位於威福利山(Mount Waverley)的Hardner路。朱世芬是來澳洲探親的,不會英語,也沒帶手機和錢。警方和家人都非常擔心她的處境。
  • 從零學起——詳解單鋼壓路機各部件名稱及作用
    從零學起——詳解單鋼壓路機各部件名稱及作用 2012-02-11 11:02
  • 舊衣物回收箱擺進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
    4月12日,麥子店農展南裡社區新增了4個大傢伙——舊衣物回收箱。今後,50個舊衣物回收箱將設置在麥子店社區,方便居民使用。麥子店街道4月12日舉行朝陽區政協委員進社區暨「你我攜手、低碳同行、衣暖人間」志願活動啟動儀式。
  • 零志願分數線來了!2020上海中考零志願分數線
    最新公布2020年上海16區中考零志願分數線。▍黃浦區2020年中考零志願分數線2020年中考零志願分數線▍楊浦區2020年中考零志願分數線計算了2000+學校學費,我找出了上海最貴和最便宜的升學路徑咕咚升學將陸續推出便捷查詢工具、升學資訊及產品服務。更強大的升學路徑規劃產品在緊張開發中,敬請期待。
  • 麥子店社區語言文化教育成果走進首屆語博會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趙英梓 實習生方萌萌)昨天,在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朝陽分會場北京金臺藝術館,舉辦了麥子店街道社區語言文化教育成果展,通過展覽展示、舞臺演出、實踐活動等環節,展示朝陽區在語言文化工作上取得的成果。
  • 【零基礎學英語應該從哪裡學起】英語老師推薦這幾個方法!
    【零基礎學英語應該從哪裡學起】英語老師推薦這幾個方法! 2020年11月27日 17:4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零基礎學英語應該從哪裡學起】
  • 麥子店街道召開警示教育大會
    麥子店街道工委為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反腐倡廉的自覺性,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12月1日,召開警示教育大會街道機關黨員幹部參加會議,會議組織觀看警示教育片《微權之殤》,聚焦典型違紀違法案例,以案為鑑,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和震撼警醒作用。
  • 麥子店國際社區的漢語角
    每天除了料理家務外,她另外一個愛好就是在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參加漢語角的活動。這位來自愛爾蘭的女士兩年前隨丈夫搬到北京。每周二,她都會準時出現在麥子店社區服務中心的教室裡和一群外國人練習漢語。克莉絲蒂娜想說更流利的中文,但是更重要的是她想通過學習中文來了解中國悠久的文化,交一些當地的朋友。「中國人是有故事的人,」她說。
  • 公辦老師兼職辦班年入十幾萬元 多則年入百萬
    看起來很美好的培訓市場讓不少公辦學校老師「下海」,多則年入幾百萬元,少則年入十來萬元,油水比較足。  而老師辦班讓家長又愛又恨,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選擇?  公辦老師進入培訓市場,分三種情況:一是辭職或者停薪留職,全職辦班;二是利用課餘時間偷偷辦班;三是退休之後再創業。  一位2010年開始利用課餘時間辦班的在職老師表示,三年時間,他利用身邊的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開設不定期培訓班,到2015年,他已還清了兩套鄭州市區房子的貸款,平均下來一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
  • 2021年是寡年,俗話說「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啥意思?
    不過對於農村人來說,農曆年才是新舊之年的交接,過完了農曆年,才算是真正過完了一年。人們常說2021年是寡婦年,什麼是寡婦年呢?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立春只是兩種紀年法的差別導致的,農曆每個月的天數不固定,而陽曆是固定的,再加上農曆一年的天數比陽曆少11天,為了彌補這11天,就只能用閏月來補了。
  • 從零學起——詳解推土機各部位名稱及作用
    從零學起——詳解推土機各部位名稱及作用 2012-02-01 13:29
  • 英語零基礎入門,從哪裡開始學起?
    英語零基礎入門,從哪裡開始學起?零基礎英語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就是對學習英語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有些人甚至因為傳統的教育理念,導致很多錯誤的認知。所以他們和有基礎的同學相比,更需要有專業的老師帶著入門。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 大連:七旬老太進會館遭強行脫衣 按摩花費2680元
    記者兩次溝通幫要回錢;本市各大商圈「小蜜蜂」均以免費體驗誘導市民消費  一包街頭派發的眼貼,使年近七旬的呂老太稀裡糊塗地走進一家美容養生會館,免費體驗後,她又稀裡糊塗地交出2680元錢。當第二天想明白後,要退款卻已不那麼容易。日前,經記者兩次現場協調呂老太的錢得以全部追回。
  • 2021年是寡婦年,俗話說: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是什麼意思?
    元旦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如果按照陽曆的說法,如今已經是2021年了。不過對於農村人來說,農曆年才是新舊之年的交接,過完了農曆年,才算是真正過完了一年。人們常說2021年是寡婦年,什麼是寡婦年呢?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寡年」?
  • 【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銅獎】「幫一點」11年傳遞 一路溫暖留...
    這是集團公司系統企業首次榮獲志願服務項目國家級獎項,也是2020年集團公司系統企業獲得的第9項國家級團青榮譽。  11年來,「幫一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隊員們身著紅馬甲,頭戴小紅帽,始終堅持定期為空巢老人、殘疾人、社區居民送上熱情周到的服務,被社區群眾交口稱讚。11年的服務,11年的成長,他們的事跡被電視臺、報紙、網站等媒體報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