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店有個 「最牛英語老太」(圖)

2020-12-13 網易新聞

  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最感動

  學會的第一個單詞是「volunteer」

  「我以前就知道雷鋒,不知道什麼是志願者。參加了英語班,接觸了這麼多中外籍志願者,我明白了,志願者是做好事,更是承諾,承諾就必須做到。這些年,我從沒想過要離開,我付出我快樂,這是我生命意義的體現,在社區英語班,我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土生土長在皇城根下的孟淑華說起話來有著北京老太太特有的爽快與直接,「2004年社區開辦英語班就是為了迎接奧運會,當時英語班的第一任志願者老師叫施彬,是一位美籍華人。我到現在都記得,他教給我的第一個詞是volunteer,就是志願者的意思,那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志願者的概念。」

  正是這第一堂聽得懵懵懂懂的英語課把孟淑華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當時聽到關於志願者的服務理念,我覺得特別棒,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志願者的隊伍中。」孟淑華告訴記者,「我們的施彬老師在社區裡做了半年的志願者後因為自身原因要離開,但是他並沒有說走就走,而是刊登招募信息,一次性就招來了11名外籍老師,讓英語班可以繼續下去後才離開的。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對我們英語班的承諾和責任,沒有不管不顧,哪怕要走了,也要做好交接工作。這也是他教會我的第一課。」

  最巧合

  銀行存錢背單詞意外找到新老師

  當時11名外籍志願者老師來到社區授課雖然是件好事,卻也讓孟淑華著實費了一番腦筋。「這些志願者母語都是英語,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說中文,我是英語班的班長,才學了半年多的英語,面對這些老師真是捉襟見肘。」那時候最讓孟淑華撓頭的就是每周接到老師預約課程的電話,「我英語不利落,電話那邊是老師嘰裡呱啦說了一堆,有時候只聽得懂時間和地點,其他都一知半解,不過這麼打著岔也堅持下來了。」

  由於外籍志願者全英文教學,很多人跟不上,最初60多人的社區英語班到最後只剩下了十幾個人。「基本上就是一對一小班授課了,當時也有人勸說乾脆大家散了得了,可我覺得不能就這樣散了,因為我是班長,我承諾過,只要還有一個學員,這個英語班就要辦下去。」正是憑著這份毅力和堅持,社區英語班如履薄冰般地維持著,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孟淑華認識了世青中學的退休英語老師,這位老師的加入也讓當時陷入低谷的英語班神奇般地起死回生了。

  「說來也是湊巧,有一天我去家附近的銀行存錢,人太多得排隊,我就一邊背單詞一邊等著,結果就碰到了姚蒔菁老師。」說到這段經歷孟淑華一直覺得是難得的緣分,「姚老師看到我那麼用功特感動,一聊知道了我們社區英語班的事,就問自己能不能來當志願者,教大家英語,我當時都高興蒙了,幸福來得太突然。」

  隨後,姚蒔菁老師帶著世青中學的學生如約來到社區給大家教口語,每周兩次的英語角辦得紅紅火火,還有另一位社區居民周老師也加入了英語志願者的行列,並給英語班的學員開設了新概念英語課程,再加上原來每周四次的外教口語課,社區英語班渡過難關,逐漸走上了正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作為志願者的孟淑華和英語班的其他學員一起,就在家門口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指路和排憂解難。「咱實話實說,我們的英語再好也趕不上那些大學生志願者,但經過了四年的學習,至少見到外國人不犯怵。」孟淑華覺得那四年時間不僅學習了一門語言,更學會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一個是勤能補拙,還有就是志願服務真的充滿樂趣和成就感。」

  11年間,先後有300多名居民參加了社區英語班的學習,而參與授課的中外志願者一共有127人。「非常感謝對外經貿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還有曾經世青中學的小志願者們,這些年有他們的堅持,才讓英語班延續至今。」

  最創意

  成立「陽光課堂」開設多類型公益課程

  隨著社區英語班的發展越來越穩定,孟淑華也逐漸在志願服務中了解到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從而有了開設不同類型公益課程的想法,而街道也非常支持這個創意,「陽光課堂」應運而生,這也是棗南社區居民自發成立的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由社區監督指導,街道辦事處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我們的社區英語班從2004年開始就都是我們志願者自己掏錢來運營,現在的陽光課堂有街道的支持,感覺心裡更有底了。」孟淑華告訴記者,當時來社區授課的好幾個外國志願者都經濟條件很一般,「可他們能放棄自己打工掙錢的機會和時間到社區來給我們這些老人和孩子免費上英語課,他們的這種志願精神真的對我們觸動很大。」有很多次外籍志願者講課到中午,社區居民從家裡端來熱乎飯菜,或者乾脆把這些志願者邀請到家裡吃飯,「當時我們有一位學員廚藝特別好,這些外籍志願者最愛吃她做的紅燒豆腐和炒花生米。」

  不過今年4月成立的陽光課堂不會再出現這樣的窘境,在吸收了多名退休老專家、教師等志願者後,陽光課堂除了英語課堂,還增設了科普、表演、漢語拼音、電腦、剪紙、快板、空竹等十幾門課程,這裡也成為了居民們開展文化活動和社區教育的「大本營」。

  為給陽光課堂找到更多的志願者老師,孟淑華差不多利用起自己全部的「人脈資源」。「航模老師是我樓上鄰居,天文學老師是老同學」,孟淑華笑著說,「我們的志願者隊伍越來越壯大,包括退休教師、民間藝人、海燕沙龍和外經貿的青年志願者們,還有許多外籍志願者,都加入了陽光課堂這個大家庭,用自己的熱情和專長為大家志願服務。」

  「以前學習英語是為了奧運服務,而現在很多社區老人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提到自己感情最深的社區英語班,孟淑華還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現在我們的社區英語志願服務給老人和孩子開了不同的班,老人班裡從50多歲到70多歲的都有,大家現在學英語都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國旅遊越來越多,會兩句英文更方便,還有的老人是因為家裡有了洋女婿或者洋兒媳婦,學一些英文能拉近距離。」孟淑華說:「不久前有一個英語班的學員跟團去南非旅遊,結果跟隊跟丟了,後來遇見個南非警察,雖然緊張得完全忘了迷路怎麼說,但就靠一句『I lost my leader 』,警察理解了他的意思,最後順利找到了團友。這個學員回國後經常在英語班裡跟別的同學說『會點英語關鍵時刻能救命』。」

  據介紹,目前麥子店街道除了已設定的十幾門公益課程,下一步還要開辦手機微信班和電腦班,以滿足更多社區老人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本報記者 左穎 J170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北京麥子店有個 「最牛英語老太」
    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 麥子店「最牛英語老太」:從零學起搭錢辦班 志願服務11年
    2015年8月17日訊,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栆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 美食探店:麥子店必去的日式居酒燒肉店
    上期介紹了北京麥子店一番街日本美食一條街的拉麵,想必你還在回味呢,今天小編要再帶您去探訪麥子店的另一家非常具有日本美食代表性,名為「牛鐵日式燒肉酒場」的燒肉店一探究竟。烤肉在國人眼裡已經是司空見慣,但是烤牛肉在日本人眼中卻是屬於非常奢侈的食物,在日本國內如果想吃一餐地道的日式和牛烤肉的話,可能結帳時候會讓你嚇一跳。
  • 用英語拉家常 八旬老太一年「出師」(圖)
    用英語拉家常 八旬老太一年「出師」(圖) 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記者石一攝  83歲的薛玉璽學英語一年多,現在已精通一些簡單的問候語,還能用英語和遠在美國的侄子、英國的外甥女通過電話打招呼。  昨日上午,薛老太走進橋西社區居委會辦公室時,連連用英語和記者打招呼:「How do youdo?」、「Goodmorning。」當社區副主任陳訓銘給她倒上一杯水後,她忙說:「Thank you!」
  • 北京麥子店街道「花式」治理
    近年來,隨著外籍居民越來越多,麥子店一直在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而這裡,只是北京多個國際化社區的一個縮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人事處處長伍琦說,社區是城市的最小細胞,是世界接觸北京最直接的窗口。「從這個層面來說,國際化社區是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單元。」
  • 硬核防護+暖心服務,麥子店防疫「四個加強」讓外籍居民更安心!
    現在是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為了進一步加強防控,麥子店街道耐心細緻、高效聯動,「四個加強」進一步提升外籍居民防疫服務管理工作。加強宣傳,廣泛告知在麥子店轄區,三全公寓、光明公寓以及龍寶大廈等地,近期從境外返京的外籍居民較多,這些區域都張貼了中、英、日等多個語種版本的《致外籍居民的一封信》。
  • 麥子店社區語言文化教育成果走進首屆語博會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趙英梓 實習生方萌萌)昨天,在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朝陽分會場北京金臺藝術館,舉辦了麥子店街道社區語言文化教育成果展,通過展覽展示、舞臺演出、實踐活動等環節,展示朝陽區在語言文化工作上取得的成果。
  • 割麥子
    >作者:逸遠0割麥子是我這一生最不願意幹的活兒,沒有之二。我家種地最多的時候,有十三四畝,這是按面積統計的。如果按塊兒算的話,也有十三四塊兒。最大的不超過兩畝,最小的一兩分。最高的幾乎在山頂,最遠的要走近一個小時。通往地的路,最寬的可通架子車,最窄的兩人相向錯不開身。麥忙天到了,母親的臉上滿是愁容,父親的臉上儘是急躁。往年的經驗告訴我肯定「在劫難逃」,臉上寫滿了不情願。可已經焦頭的麥子是不等人的。
  • 麥子店國際社區的漢語角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日報導:克莉絲蒂娜是個快樂的家庭主婦。每天除了料理家務外,她另外一個愛好就是在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參加漢語角的活動。這位來自愛爾蘭的女士兩年前隨丈夫搬到北京。每周二,她都會準時出現在麥子店社區服務中心的教室裡和一群外國人練習漢語。
  • 麥子店街道召開警示教育大會
    麥子店街道工委為進一步提高黨員幹部反腐倡廉的自覺性,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12月1日,召開警示教育大會街道機關黨員幹部參加會議,會議組織觀看警示教育片《微權之殤》,聚焦典型違紀違法案例,以案為鑑,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和震撼警醒作用。
  • 哈爾濱吃牛肉最牛的店,2020做個牛氣人
    吉香牛壇肉是哈爾濱本地比較有名的牛肉館,位置在革新街文教街街口,是個半地下室。據說是哈爾濱吃牛肉最牛的店,趕飯口來你進屋都費勁,全是人,明當點菜想吃啥你一指換就行了,挺大的店,進屋就能看見幾個大鍋裡燉著牛肉還有牛的各部位的肉和各種小菜,牛窩骨/牛筋/牛寶/牛腩/牛雜/牛鞭,以及各種小菜,一應俱全,門臉不太大,只是地個半地下室略有點潮溼,客人在門口名堂點菜,小菜可以隨意拼,湯免費,東北五常大米飯菜品圖「牛壇肉」這個味道不錯,肉燉的也挺爛糊的,就是份太小
  • 82歲老太英語打招呼聊天4年 稱人要有追求(圖)
    82歲老太堅持用英語打招呼聊天4年 稱人要有追求  在西安市水文巷省公安廳家屬院,有一位82歲高齡的老太太,見到年輕人或外國人就上前用英語熱情地打招呼,如果對方會英語,老太太總要聊上半天。老太太如此練習英語口語已經4年了。
  • 舊衣物回收箱擺進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
    4月12日,麥子店農展南裡社區新增了4個大傢伙——舊衣物回收箱。今後,50個舊衣物回收箱將設置在麥子店社區,方便居民使用。麥子店街道4月12日舉行朝陽區政協委員進社區暨「你我攜手、低碳同行、衣暖人間」志願活動啟動儀式。
  • 有遠見的家長都給孩子學麥子英語,在家就能學!
    說起麥子英語,要從麥子老師自己學英語的經歷開始說起。。。。。。我上學的時候,是個徹頭徹尾的英語學渣。
  • 麥子稻穀青稞傻傻分不清楚
    尤其是饃,無饃不歡,而到後來慢慢才知道,原來有大多數的主食是米飯,甚至有的人根本都不知道饃是什麼東西,簡直驚訝了我。慢慢長大了才知道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是有多小,小的連好多東西都沒見過!小麥麥子是我最熟悉的了,從小到大一直打交道的原始食物。從麥種子到麥子成熟,整個過程我全部都有參與。
  • 72歲老太愛好跳舞寫博客 自學英語翻譯文章(圖)
    現年已經72歲的楊少珍老人住在廣州碧桂園小區,她被人稱為是快活的「時尚老太」,因為她用手提電腦寫博客,跳舞學英文,忙得不亦樂乎!她還是名門之後,她的祖父是湛江的第一個同盟會會員楊益三,廣州灣(湛江前稱)機關領導成員之一,同盟會在1907年9月至1908年4月先後舉行的西南邊疆6次武裝起義,都是他籌集的餉銀。
  • 開書店的麥子又開了一家兒童書院
    初識麥子是 2015 年秋天。那時他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問,因他太太是我好友,他們經停紐約的時候,就陪他們逛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走了紐約好多條街。除了看展覽,麥子更對紐約的書店生態感興趣,帶他去過好些書店,都逛得仔細,還能對各間書店的特點異同分析得頗為透徹。與其說是個精明的投資人,麥子更像個好奇的大男孩,一路上都在用手機拍照記錄紐約街上看到的人和景,不會厭倦。
  • 「史上最牛乞丐」現身重慶 用英語對話記者(圖)
    記者 陳誠 攝  新聞回顧:「史上最牛乞丐 」惹爭議 說英文讀詩寫博(圖)  視頻:最酷乞丐 英文滔滔討飯用看書讀詩享生活  計劃明年終結乞討生涯 屆時他的處女作《愛在人間》也將出版  一邊乞討一邊寫博客,被多家媒體稱為「史上最牛乞丐」的夏海波,以他的招牌形象——前胸掛著寫有中英文對照「要飯,beglife」字樣的紙牌,後背貼滿報導自己的報紙,昨日現身解放碑。
  • 世界最驕傲的老人:英國老頭老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世界最驕傲的老人:英國老頭老太 2013-09-26 21:30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全球最貴和牛店開到中國來了,這個頂級食材有啥故事?
    今年 11 月,和牛黑手黨(wagyumafia)在中國香港灣仔開了首家海外店,目前只面向會員開放。從出口數據來看,中國香港人最愛日本和牛了,半年可以吃掉兩、三百噸。和牛黑手黨(wagyumafia)的招牌神戶牛排三明治2016 年,日本頑童企業家堀江貴文和資深媒體人浜田壽人合力打造了這家店,想要開拓和牛的海外市場。這道神戶牛排三明治就是他家的招牌。貴,稱得上和牛黑手黨的另一塊招牌了。日本和牛為什麼那麼貴,而且越來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