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歲的孟淑華是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南社區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說普通,是因為她和咱們社區裡見到的大爺大媽一樣親切熱情;說特殊,是因為她是社區裡的「最牛英語老太」,英語志願服務11年。英語對於現在的孟淑華而言,就像每天買菜做飯一樣,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對志願服務的那份初心,更是11年中從未更改。
最感動
學會的第一個單詞是「volunteer」
「我以前就知道雷鋒,不知道什麼是志願者。參加了英語班,接觸了這麼多中外籍志願者,我明白了,志願者是做好事,更是承諾,承諾就必須做到。這些年,我從沒想過要離開,我付出我快樂,這是我生命意義的體現,在社區英語班,我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土生土長在皇城根下的孟淑華說起話來有著北京老太太特有的爽快與直接,「2004年社區開辦英語班就是為了迎接奧運會,當時英語班的第一任志願者老師叫施彬,是一位美籍華人。我到現在都記得,他教給我的第一個詞是volunteer,就是志願者的意思,那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志願者的概念。」
正是這第一堂聽得懵懵懂懂的英語課把孟淑華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當時聽到關於志願者的服務理念,我覺得特別棒,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志願者的隊伍中。」孟淑華告訴記者,「我們的施彬老師在社區裡做了半年的志願者後因為自身原因要離開,但是他並沒有說走就走,而是刊登招募信息,一次性就招來了11名外籍老師,讓英語班可以繼續下去後才離開的。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一直沒有忘記對我們英語班的承諾和責任,沒有不管不顧,哪怕要走了,也要做好交接工作。這也是他教會我的第一課。」
最巧合
銀行存錢背單詞意外找到新老師
當時11名外籍志願者老師來到社區授課雖然是件好事,卻也讓孟淑華著實費了一番腦筋。「這些志願者母語都是英語,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說中文,我是英語班的班長,才學了半年多的英語,面對這些老師真是捉襟見肘。」那時候最讓孟淑華撓頭的就是每周接到老師預約課程的電話,「我英語不利落,電話那邊是老師嘰裡呱啦說了一堆,有時候只聽得懂時間和地點,其他都一知半解,不過這麼打著岔也堅持下來了。」
由於外籍志願者全英文教學,很多人跟不上,最初60多人的社區英語班到最後只剩下了十幾個人。「基本上就是一對一小班授課了,當時也有人勸說乾脆大家散了得了,可我覺得不能就這樣散了,因為我是班長,我承諾過,只要還有一個學員,這個英語班就要辦下去。」正是憑著這份毅力和堅持,社區英語班如履薄冰般地維持著,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孟淑華認識了世青中學的退休英語老師,這位老師的加入也讓當時陷入低谷的英語班神奇般地起死回生了。
「說來也是湊巧,有一天我去家附近的銀行存錢,人太多得排隊,我就一邊背單詞一邊等著,結果就碰到了姚蒔菁老師。」說到這段經歷孟淑華一直覺得是難得的緣分,「姚老師看到我那麼用功特感動,一聊知道了我們社區英語班的事,就問自己能不能來當志願者,教大家英語,我當時都高興蒙了,幸福來得太突然。」
隨後,姚蒔菁老師帶著世青中學的學生如約來到社區給大家教口語,每周兩次的英語角辦得紅紅火火,還有另一位社區居民周老師也加入了英語志願者的行列,並給英語班的學員開設了新概念英語課程,再加上原來每周四次的外教口語課,社區英語班渡過難關,逐漸走上了正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作為志願者的孟淑華和英語班的其他學員一起,就在家門口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指路和排憂解難。「咱實話實說,我們的英語再好也趕不上那些大學生志願者,但經過了四年的學習,至少見到外國人不犯怵。」孟淑華覺得那四年時間不僅學習了一門語言,更學會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一個是勤能補拙,還有就是志願服務真的充滿樂趣和成就感。」
11年間,先後有300多名居民參加了社區英語班的學習,而參與授課的中外志願者一共有127人。「非常感謝對外經貿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還有曾經世青中學的小志願者們,這些年有他們的堅持,才讓英語班延續至今。」
最創意
成立「陽光課堂」開設多類型公益課程
隨著社區英語班的發展越來越穩定,孟淑華也逐漸在志願服務中了解到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從而有了開設不同類型公益課程的想法,而街道也非常支持這個創意,「陽光課堂」應運而生,這也是棗南社區居民自發成立的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由社區監督指導,街道辦事處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我們的社區英語班從2004年開始就都是我們志願者自己掏錢來運營,現在的陽光課堂有街道的支持,感覺心裡更有底了。」孟淑華告訴記者,當時來社區授課的好幾個外國志願者都經濟條件很一般,「可他們能放棄自己打工掙錢的機會和時間到社區來給我們這些老人和孩子免費上英語課,他們的這種志願精神真的對我們觸動很大。」有很多次外籍志願者講課到中午,社區居民從家裡端來熱乎飯菜,或者乾脆把這些志願者邀請到家裡吃飯,「當時我們有一位學員廚藝特別好,這些外籍志願者最愛吃她做的紅燒豆腐和炒花生米。」
不過今年4月成立的陽光課堂不會再出現這樣的窘境,在吸收了多名退休老專家、教師等志願者後,陽光課堂除了英語課堂,還增設了科普、表演、漢語拼音、電腦、剪紙、快板、空竹等十幾門課程,這裡也成為了居民們開展文化活動和社區教育的「大本營」。
為給陽光課堂找到更多的志願者老師,孟淑華差不多利用起自己全部的「人脈資源」。「航模老師是我樓上鄰居,天文學老師是老同學」,孟淑華笑著說,「我們的志願者隊伍越來越壯大,包括退休教師、民間藝人、海燕沙龍和外經貿的青年志願者們,還有許多外籍志願者,都加入了陽光課堂這個大家庭,用自己的熱情和專長為大家志願服務。」
「以前學習英語是為了奧運服務,而現在很多社區老人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提到自己感情最深的社區英語班,孟淑華還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現在我們的社區英語志願服務給老人和孩子開了不同的班,老人班裡從50多歲到70多歲的都有,大家現在學英語都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國旅遊越來越多,會兩句英文更方便,還有的老人是因為家裡有了洋女婿或者洋兒媳婦,學一些英文能拉近距離。」孟淑華說:「不久前有一個英語班的學員跟團去南非旅遊,結果跟隊跟丟了,後來遇見個南非警察,雖然緊張得完全忘了迷路怎麼說,但就靠一句『I lost my leader 』,警察理解了他的意思,最後順利找到了團友。這個學員回國後經常在英語班裡跟別的同學說『會點英語關鍵時刻能救命』。」
據介紹,目前麥子店街道除了已設定的十幾門公益課程,下一步還要開辦手機微信班和電腦班,以滿足更多社區老人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本報記者 左穎 J170